APP下载

当前舆论场的几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2016-02-26颜陈

新闻前哨 2016年1期
关键词:相互关系变量

[摘要]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和网络文化的繁荣勃兴,使得基于人群聚合的社会舆论场处于动态演化中。就当前的舆论场而言,信息革命颠覆了社会各界对于舆论场特征和功能的基本认知,各方在喧嚣嘈杂中寻求理性发声和利益平衡,社会结构的“空当”更直观的呈现在舆论场,这就使当前舆论场成为变量多、坐标系又不甚清晰的多维空间。在新技术形态催生“自媒体”、“私媒体”的条件下,社会各方对舆论场生态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的持续探寻,客观上折射出公众对社会信任和主流价值的呼吁和诉求。对立和冲突,是当下舆论场关系的主流特性。本文综合分析当下舆论场的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结合社会舆论的生成方式及其动力源,旨在科学解构舆论场主要变量的基本构成,进而明晰其内在关系,把握其内在逻辑。

[关键词]舆论场  变量  相互关系

一、当前舆论场的几组变量

(一)言论自由与法律边界

舆论是对现实生活的基本反映。身处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各类社会矛盾频发。基于自身利益诉求,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判断往往大相径庭。在诸多舆情事件中,来自不同渠道、由不同当事人提供的相关密集信息构成“舆情罗生门”,使受众对事件真相越来越模糊,社会舆论因信息对立而呈现冲突状态。在言论自由的无限包容下,各种声音抢夺信息传播阵地,纷纷强化各自所处舆论场对公共意见的操控能力,引导稍有不慎就会演绎成触动当今社会敏感神经的重大公共决策、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

舆论场之争,表面是舆论掌控能力之争,实际上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处置得当是党和政府促进公共治理和基层民主的新平台,处置不好可能成为社会负面舆论的“搅拌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民不是化外之民,理应受到法律和公序良俗的约束。当前,我国对互联网舆论生态的治理措施在不断成熟,既敢于对网络谣言等违法言行亮剑,更注意探索互联网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用主动、创新、依法的治理,来呵护网络舆论生态的晴空。从互联网治理到社会管理,网络表达的法律边界,将深刻影响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互动。

(二)情绪表达与理性思辨

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已经清晰而直观地影响到人们对各类事件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往往并非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情绪和直觉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不断加快,公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权利与权利之间,权利与权力之间,也时常会有冲突。利益纠葛导致情绪对立,诉求分化推动舆论对攻。在舆情实践中,以公共事件和重大议题为思想出口,以激烈释放社会情绪为传播手段,暴风骤雨式发声和极端差异化表达不断放大社会矛盾冲突,舆论场因此呈现出不可调和的两军对垒格局。

当理性思辨的力量逐渐积聚,力图还原事实真相的信息传播达到一个临界点时,舆论场对抗渐渐从关注事件本身转入对事件态度的表达。在矛盾集中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在新型舆论场格局构建进程中,当不同群体的利益主张遭遇阻击或发生碰撞时,舆论场冲突就不可避免,惟有理性思辨的力量方能对冲情绪表达的焦躁,厘清事实真相。事实上,经过网络的自我净化、治理者的善管善用后,今天中国的舆论生态已经发生不小变化,突出表现为网民更加理性,且网络舆论暴力大大降低,说明网络“理性族群”正不断崛起。

(三)网民诉求与公共治理

在网络舆论场,“直觉加工”仍是网民表达诉求的首选。某一舆论话题只要触及公众群体心理,即能形成舆论共振,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民众不理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容易把政府视为美好生活的制度性阻碍。很多时候,新闻事件关键当事人或直接责任方出于对舆论压力的本能畏惧和自然规避,“万事万挡,不如一默”,导致社会舆论场快速郁积起能量巨大的愤懑情绪。因此,网上不利于政府的负面传闻乃至于恶意猜测总能迅速扩散,进而与被质疑者所依托的舆论场发生激烈的交锋。

互联网不仅是有序参与、协商民主的平台,还是政府公共治理的最大看台。网络舆论人声鼎沸,督促政府回应民意关切,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同时也经常为现实政治运作添堵添乱,加大改革成本,甚至可能对施政产生颠覆性影响。今天的网络舆论场,是体制内外的结合部,如何对汪洋恣肆的体制外力量进行有效的引领和吸纳,扩大和巩固体制的民意基础,扶正抑偏、震暴祛邪,增强体制的权威和张力,是舆论场治理也是社会公共治理的新挑战。

(四)坊间舆论与官方声音

互联网本是通过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意见对冲,动态还原事实真相。在精英传播时代,因为传受关系的固化格局,社会舆论大都被强势集团和媒介机构牵引,坊间舆论限于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只能在基层社交圈子寻找微弱的自我平衡。网络传播技术革新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盛,为长期郁积的非主流社会舆论提供了释放能量的新出口。坊间舆论场依托于自媒体等社会化媒体,开创了互动传播和对等传播时代,为坊间舆论赢得平等话语权提供了无限可能,并由此而获得了远比官方舆论场多得多的受众和支持者。

网络是舆论场,更是情绪场。官方声音本应该是舆论场的意见领袖、公众议程的设置者、主流价值的诠释者、优质信息的提供者。但是,由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不断被冲击,社会公平与正义时有蒙尘,流于粗陋、失于低俗的信息产品玷污视听,导致情绪化的声音壅蔽舆论场,官方声音的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力大打折扣,失去了倡导社会互信共识、传播事实揭示真相的“社会粘合”功能。如何在舆论场中帮助民众最大程度地剔除情绪干扰,站在事实的立场消除“杂音”,成为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民众心态的压舱石,这是官方声音需要解决的首要关键。

二、舆论变量相互作用的现实表现

(一)言与法:虚实博弈

舆论场之争的核心和根源,是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思想观念的碰撞。网络时代,民众自由表达的意愿空前高涨,但自由表达的尺度和边界则不好掌握。言与法之争,实则表达层面的个体自由与法律边界之争。现今舆论场内形成了相对割裂的信息传播通道和舆论生成阵地,一方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也助长了绝对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情绪的肆意宣泄。互不兼容的领地式传播已经超出了常规舆论问题的边界,属于法律法规层面的问题,必须用相关法治手段加以引导和治理。

虚实博弈,阵地得失,被无端抛弃的是包容和责任。舆论场如果没有边界意识,敞开大门搞攻讦战,则舆论互动势必呈现为扭曲的对抗形态;舆论场如果实行严格的监管,关上大门唱独角戏,则舆论场可能会因为缺乏活力而空心化。大量网民热衷于参与突发事件讨论,缘于突发事件爆发后的社会心理焦虑、对真相的探究及自我表达的欲望等,网民的不自觉参与和法律法规的边界共同完成了舆论博弈场域的构建。作为舆情客体的各级政府单位,应在边界意识中自觉应对新变化,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引导舆论场格局调整,在破残局中开新局。

(二)说与思:强弱转换

互联网作为一个巨大的意见场域,情绪弥漫但不乏理性的声音。在面对重大公共事件和特殊敏感话题时,由于叙事方式和表达态度不一,网民的对立和纷争明显存在。随着舆情角色的转型分化,立场不同的网民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某种舆论指向清晰的结构,理性思辨的声音促使网络舆论由混杂无序、相互矛盾、多元对立的混沌状态逐步转向结构有序、方向趋同、正面积极的良性舆论结构。

舆论场是社会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更是维系社会运行的重要一环。如果理性冷静的声音保持沉默,则情绪化的表达就会进行舆论讨伐,最终戾气四塞。但是,理性声音不等同于主流声音,并非以剥夺对方话语权为手段,以清除不同声音为目的。理性声音的力量源于事实和逻辑支撑,通过思辨、明理、答疑、解惑疏通被情绪堵塞的舆论场,改变严重失衡的传播局面,避免因社会情绪轰然释放而冲击现实社会秩序。从情绪化表达的聒噪到理性思辨的清朗,舆论场初步完成强弱转换,开始承载主流价值,并符合社会期待。

(三)公与私:同步共振

网民诉求与公共治理,在语境层面体现为诉求表达与意念灌输之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人的权益意识普遍觉醒,权益与权益,权力与权益,权力与权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诸如转型期社会客观存在的公权力滥用、公权力不作为等现象,不断撩拨着普通网民的敏感神经。许多偶发的侵害私权个案,经过各类社交媒体推波助澜后,会在舆论场引发网民对公权力的“口水围攻”,最终导致政府公信力不断受损。如果对此视而不见,不去弥合“社会痛点”,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整体情绪,社会共识就难以形成。

新媒体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形成的“交集”,是打通舆论场阻隔的“桥梁”;网民诉求与公共治理达成的谅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如果网民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涉事单位又只顾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语调自言自语,久而久之,势必推动政府与民众之间相互忌惮,彼此设防,拒绝接触,甚至产生“敌意”。“公”与“私”之间要想同步共振,就必须通过沟通、包容和协商等形式扩大舆论场“交集”,实现舆论良性叠加。

(四)官与民:主客易位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普通网民成为自由表达的意见主体,成千上万的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构成无处不在的表达端口,汇集成为巨大的意见集市。在官方声音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集体失语”的情况下,坊间舆论弥补突发事件舆论空白,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势场,对官方声音形成围剿之势,迫使官方应对。面临互联网越来越大的民意压力,迫切需要坊间舆论谅解接受官方声音的立场和表达,共同为构建稳定、开放、包容、理性的多维公共舆论空间奠定基础。当双方舆论走向渐趋一致后,舆论逐步平息。

官方声音若不能把握好“势”的概念,将使其在舆论场的话语权争夺中举步维艰。很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议题,并非不被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关注,而是囿于官方高头讲章式的僵化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众的直接关切和利益所在,结果民众只好到坊间舆论场找答案、摸消息。主客易位的舆论场提醒我们,只有从民众利益切入,用民众口吻讲述,引民众互动参与,让民众心情舒畅,这样的舆论场才能聚集强劲的人气,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发挥出应有的舆论气场效应。

三、变量相互关系对舆论场的影响

(一)渠道融合、立体传播

诸多变量相互影响,为打造立体化舆论传播阵地提供了条件。今天,单一媒体、单一渠道、单一载体难以承担社会粘合功能,多媒体融合的现代传播体系,才能为促进社会和谐、达成社会共识奠定基础。无论是社会舆论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还是以传播主流声音为己任的传统媒体,都要深入分析研究、持续学习借鉴社会化媒体的生存逻辑和演进规律,调低姿态,放低身段,用坊间直白语言和民间讲述方式呈现信息内容,用大众化的视角创新信息传播模式,用平民化的理念打造新型传播平台,营造出社会各界自觉自愿利用这些平台、主动参与正能量传播的舆论场建设新格局。

(二)拓展视野、沉淀价值

舆论场各组变量此消彼长,为洞察社会中的“罅隙”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特殊的社会张力。对于主流媒体而言,需要客观反映诉求,帮助消解误解和偏见,形成吸纳民意和调和矛盾的畅通渠道;对于坊间舆论而言,需要保持克制理性表达,不捏造事实混淆是非,力争做政府部门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主流的公共视野决定了的舆论场价值,关注各类公共政策以及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围绕舆论热点问题关注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从而将躁动情绪导入规范的舆论渠道内,用主动包容换取社会宽容,用理性互动赢得理性回归。次主流的坊间视野则更关注群体分化下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以开放、包容、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大众的权益诉求。

(三)务实高效、理性表达

舆论场变量的效用并不在于简单的物理拼接,它需要在社会话语方式分化下,形成相同内核的不同表达。在不同的话语方式背后,需要通过话语的变迁联系其背后的受众群体,善待民众新诉求,务实高效通达社情民意。社会情绪依托公共传播平台非理性宣泄,这就需要科学引导社会情绪,持续倡导理性表达。法律边界、理性思辨、公共治理以及官方声音等单极变量的存在,就是以引导代替对抗,以疏解代替阻塞,通过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持续沟通、理解和融合,培育更加健康稳定的社会心态,持续释放并合力传播正能量,营造不同舆论场良性互动通融的传播新格局。

(四)坚守伦理、弘扬责任

包容、理解、和谐,是人们判断舆论场是否清朗的重要取向。舆论场的冲突和裂变,缘于不同场域所聚集人群在思想观念、立场态度、利益诉求、表述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从技术平台下迅速生长起来的新媒体,其行为规范、职业伦理仍存在诸多空白,在技术、表达、判断、情感等方面对传统媒体构成冲击。在新兴媒体中,信息传播真实性、合法性等问题屡屡被舆论场诟病,这也构成了当前舆论格局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舆论场各组变量打通梗阻、扩大交集,在磨砺与碰撞中形成的职业伦理将有助于构建社会通融功能。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体系,将据此重建公信力,更好地弘扬社会责任。

(五)场域沟通、平等互信

实现社会化媒体的多元化沟通,关键是要推崇彼此尊重的平等对话方式,在多元沟通中实现互信互动。舆论场每一组变量都对信息传播产生着平等互信的催化作用,公共信息的价值也在场域沟通中凸显出来。依托现有社会化媒体所构建的舆论场,将有利于各类涉事客体创新信息发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增强快速反应能力,从民众利益角度出发平等思考、换位思考,把舆论风险放在风险社会以及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注意舆情变量的消长,最终赢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良好的民众参与。

舆论场诸多变量在社会构建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同观念、立场、权属和利益关系的大范围、高强度正面交锋,在放大社会歧见纷争的同时,也凸显出社会共识达成之难。这种场域关系的持续存在,使得舆论场的划界泾渭分明,但我们又不能机械地以官方和民间、主导和从属、强势和弱势、主流和支流来作简单二分法界定。

十八大以来,中国网上舆论生态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参与舆论博弈各方的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状态,舆论场域整体稳定,舆论态势处于安全区域。长远来看,未来的舆论博弈将愈加激烈,更科学、更专业、更精细的社会治理,需要舆论场正面呵护。各组舆情变量只有主动适应时代,为我们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营造正面、积极、健康的“舆论气场”,才会与中国梦的实现相得益彰。这将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也是赢得未来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颜陈:《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情报科学》2014年第5期

[3]朱友刚:《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山东大学 2012年学位论文

[4]李伟:《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综述》,《理论导刊》2012年第10期

[5]张蓉、郑克强:《民意调查与公共决策负反馈机制研究》,《人民论坛》2011年第32期       (荆楚网)

猜你喜欢

相互关系变量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研究
谈谈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关系
素变量混合幂丢番图逼近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