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战”对地方舆论工作的启示
2016-02-26马雪健黄沛
马雪健+黄沛
10月11日,英国《每日星报》等媒体通过英国“军方高层人士”的消息源,报道了“皇家空军获得授权击落敌对俄方飞机”的消息。随后,英国方面对报道内容予以否认。事实上,西方媒体最近散布了不少关于俄罗斯的假消息。在炒作“英国空军获得授权击落俄方战机”的前后脚,英国媒体刊发另一条与俄罗斯相关的假消息——一架米格-29战机在土耳其被击落。俄外交部发言人12日表示,自俄方在叙利亚开展行动以来,遭遇到史无前例的“信息攻势”。
国际“舆论战”对我国冲击的新表现形式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过:“1美元的外宣费用等于5美元的国防费用。”在当前的传播技术及国际传播环境中,“舆论战”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对抗形式。从近两年我国所经历的来自外部的舆论压力来看,“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仍未打破,我国所经受的“舆论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外媒别有用心的解读。
2014年“3·1昆明火车站暴恐案”发生后,西方媒体的报道引发了舆论的关注。CNN的大标题上,“恐怖主义”字样非常醒目,而其所打的引号格外“醒目”;BBC标题中的“暴力恐怖袭击”同样加了引号;路透社直接把恐怖分子变成激进分子、好斗分子。更有甚者,将恐怖袭击解读为“绝望的呐喊”,把恐怖分子开脱成“值得同情的对象”。而类似的曲解现象,在同年发生的“新疆5·22暴恐袭击案”中重复上演。
2.借经济现象唱衰中国。
2015年8月底,中国股市出现了较为剧烈的震荡,与此同时,从日经指数到道琼斯再到欧洲股市,全线下跌,经历了“黑色星期一”。一些西方媒体抓住这个机会,援引所谓的观察人士的片面解读,将这次国际股市震荡归咎于中国。负面解读误导着中国股民的判断,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也开始在国内舆论场中泛化,无形中增加了中国股市局势恶化的风险。
3.对意识形态领域渗透。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在具体的舆情事件中,充斥着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非主流意识形态,这些思潮与主流思想形成了强烈对冲,而个别西方媒体也会借助该现象,诋毁我国体制。在今年7月22日出现的“山东青年因爱国言论被打”一事中,施暴者公开宣称自己受到境外组织的资助,不仅是资金上的,同时还提供信息上的支持。公安部将事件的发酵贴吧定性为“网上黑恶势力”,其实质是“教唆青少年成为西方反华势力颜色革命的马前卒”。
4.压制我国媒体的话语权。
在重大国际性突发事件中,西方媒体压制他国媒体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其形成的“CNN效应”将会对涉事国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在马航客机失联后,几乎所有的干货都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路透社、BBC等英美媒体挖出来的,它们的报道真正对马来西亚形成了压力。2014年4月5日,中国媒体发布了“中国海巡01船收到疑似MH370黑匣子脉冲信号”这一最新消息,而西方媒体却借专家之口对此进行批评。只准西方媒体独家,不许中国媒体发声,正是西方对我国展开“舆论战”的重要手段。
湖北应对国际“舆论战”的反思
随着湖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国际化进程也在显著加快,外媒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湖北特别是武汉。国际“舆论战”落地湖北的现象时有发生。以2014年BBC关于武汉的纪录片和2015年6月长江监利段“东方之星”号沉船事件为例,在应对外部舆论压力时,地方政府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成功经验,值得反思与借鉴。
案例一:2013年10月,BBC到武汉拍摄纪录片,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极大的振奋和惊喜,当地舆论普遍从这是将武汉作为转型中国经济背景下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来解读。然而2014年2月,当纪录片《中国如何愚弄世界》播出后,“中国又一次被唱空,武汉主动成为西方媒体镜头下的反面典型”,武汉不幸当了“冤大头”。促使武汉进入国际舆论尴尬境地的多种因素值得反思。
1.对外媒背景缺乏了解。
对采访外媒的报道风格和相关记者的个人倾向,如果事先没能做足资料工作,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因误判而引发错误。BBC纪录片事件中,武汉市在接受罗伯特·帕斯顿的采访之前,似乎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信息收集,没有能在面对采访时知己知彼,而是打了一场无准备之战。其实只要研究下此人之前的媒体作品,如《西方是如何走向破产的》、《伟大欧洲的崩溃》,可能就不会给他们留下太多的话柄。
2.缺乏敏感性而放松警惕。
由于武汉想打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愿景十分强烈,而BBC前来报道武汉的消息又“恰逢其时”,武汉政府和媒体上下都充满了主观预判,认为BBC前来必定是因为武汉的高速发展所吸引,而完全放松了应有的对于西方媒体的警惕和预防。须知,西方媒体是为维护西方政治服务的。正是对西方媒体的这种“天然倾向”缺乏敏感性,“引狼入室”反伤其身,结果不仅未能向世界宣传武汉的高速发展和美好愿景,反而“被BBC玩坏了”。
3.缺乏预案而应变迟钝。
尽管在拍摄之前,就有BBC工作人员前来“踩点”,给了武汉一定的准备时间,然而,武汉方面面对采访却依然是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倘若在其拍摄过程中及时了解到其真实意图,根据早已拟定好的应变预案来调整对待方式和受访策略,或能使其报道有所收敛。BBC纪录片播出将近半年后,武汉才有官媒主动回应和批驳,可见缺乏预案导致的应变迟钝有多严重。
“东方之星”的经验
案例二:2015年6月1日晚,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东方之星”号,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龙卷风,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事故最终造成442人遇难,一时间引发了外国媒体高度关注,但最终没有引发严重的外媒歪曲报道,中国政府处置获得了较高评价,其经验值得总结。
1.事件本身处置有力。
沉船事件发生后,中央与地方密切配合,迅速启动了突发事件一级应急响应。特别强调的是,监利县组织了183支工作队、近1600名工作人员,为家属提供免费的食宿、医疗、交通、精神抚慰等方面的服务。当地市民自发地开展了全城志愿服务行动,共有5000多名志愿者为家属提供各种服务。政府全力以赴的表现,客观上使得外媒缺少进行“挑刺”报道的事实基础,监利的“黄丝带”爱心行动,引发外媒关注,对推动正面报道起到积极作用。
2.持续跟进公布信息。
该事件中,国内主流媒体反应迅速,及时跟进报道,并派出记者赶赴现场,持续不断发布最新消息。政府部门也做到了信息准确透明,第一时间公布重要信息。在推特上,新华社的@XHNews、《人民日报》的@PDChina、中央电视台的@cctvnews等都源源不断地发布最新消息和图片。在此期间,中方专门组织美联社、NHK、《读卖新闻》等20多家外媒进入沉船核心区采访,使得许多国际媒体对于救援和打捞过程进行了图像直播。这些举措,都为外媒客观看待和报道这一事故、认可中国政府的救援作为奠定了基础。
3.及时驳斥片面报道。
当然,外媒也没有放过任何可以“大做文章”的机会。为了误导国际读者,曲解救援不力,美国CNN刻意“消费”现场一位中国大妈的悲伤,其报道目的明显就是为了找救援及善后工作的茬。也有外媒对天气原因说法表示质疑,全然不顾国内龙卷风少见而缺乏相应防范经验的事实。面对外媒如此报道倾向,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上发声“纠偏”,如《环球时报》及时反映外媒的这种片面报道,并加以驳斥,认为这是“拼凑具体的失望和抱怨,编织围绕事件的矛盾和冲突”,及时化解了外媒的舆论“攻势”。
国际“舆论战”对地方舆论工作的启示
1.思想认识:培养国际化传播视角及思维。
在政府的宣传工作中,国际化的视角及思维,对地区形象塑造起到积极作用。而实际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恰恰缺乏这种意识,片面地认为地区形象宣传与国际舆论形象相隔甚远,毫无关联。要明确的是,地区形象是国家在国际形象塑造中的组成部分,而随着国际“舆论战”的区域化渗透,各地区更要具备国际视野,主动赢得国际聚焦,在国际舆论场中树立口碑。
2.传播技术:充分利用全媒体与世界联通。
6月25日,在中俄媒体论坛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全媒体时代重新定义了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加强国际传播、赢得话语权,实现媒体发展的“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这也为各地区的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激活“互联网+宣传”的新思维,着力打造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性品牌宣传。这其中,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的应用,都将成为应对国际“舆论战”的重要手段。
3.宣传节点:做好国际事务中的议题设置。
随着我国在国际性事务中参与度的逐步提升,地区与国际间的交流机会也将逐渐增多。各地应充分利用国际会议、国际赛事、跨国交流等契机,着力打造地区形象“软实力”,以国际事件为“传播媒介”,向国际舆论场输出代表中国的“好声音”、“真声音”,主动赢得国际舆论支持,为打好“舆论战”奠定情感基础。
4.队伍建设:构建立体化的舆论引导体系。
应对国际舆论形势,不仅能够主动“迎战”,更要积极“备战”。因此,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够适应当今国际舆论环境的舆论宣传队伍,是各地应对国际“舆论战”的前提条件。在政府统筹下,建立由政府、媒体、民间所组成的舆论体系,并形成由舆情分析师、理论研究智库、网评员所组成的舆论工作队伍,做到理论成果、舆论引导、舆情响应及人才储备的立体化队伍建设。
5.借助外力:提升国际传播力及影响力。
加强地方政府与外媒的对话能力,建立多渠道的国际传播资源。在重大的突发事件中,同样需要借助国外媒体的力量,形成国际舆论宣传的合力。如针对日本当局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中国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在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同时刊登“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专刊,引发了国际关注,并为打好钓鱼岛问题的“舆论战”赢得了主动。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海外华人群体的舆论支持。
6.媒体功能:提升地方媒体的国际视野。
近年来,部分地方媒体以区域媒体的“海外版”、跨国采访活动、媒体人才交流培养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同时,各地区要着力打造一个和平、开放的舆论环境及形象,鼓励媒体积极参与国际时评,加强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地方媒体更要学会“借船出海”,借助外媒平台积极推介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成就,通过电影、纪录片、宣传片、书籍等文化输出方式进行地区的国际推介,积极传递正能量。
7.舆论引导:加强区域舆情应急处置能力。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外媒所关注的,往往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具有敏感性的突发事件,而往往此类事件也容易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煽动。特别是涉及国家领土主权、民族宗教等重大问题上,极容易出现区域性的群体事件。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加强重要时间节点的舆情监测,做好特殊人群的情绪疏导工作,及时掌握舆论焦点变化,全力阻断负面舆情的演化路径,不给外媒发起“舆论战”以可乘之机。
(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