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永续”理念的实践

2016-02-25吴磊彭文惠

建筑技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吴江太湖景观

吴磊 彭文惠

引言

“永续发展”一词最早是由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三个国际保育组织在1980年出版的世界自然保育方案报告中提出。一个生态永续的景观是生态上健康,经济上节约,有益于人类的文化体验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景观(包括教育启智、审美、场所感、公平性、人在自然系统中的自我意识)。本文的“永续”理念是基于人类和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的中国传统世界观,尝试以吴江东太湖生态园的案例实践,对生态永续理念进行探讨。

基地区位关系

地理位置

吴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苏州,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腹地,为苏南门户,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便捷的干线公路网和水道交通,与周边城市形成了迭A字形快捷交通网络。本项目的基地位于吴江老城的西侧,南临吴江滨湖新城片区,便于两区市民亲近东太湖。

人文、历史荟萃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吴文化

从古至今,江南地区人民与水维系着不间断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各种关系,水不仅是江南古都景观的灵魂,亦是江南水乡区域景观的核心。在多水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活动、聚落文化和交通运输方式。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不仅展现了吴越文化影响下人们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亦是继承了江南地区景观文化特征的珍贵历史遗产。

以水为中心构成高度人文景观的地域特征

吴江地处吴越之会,为江南古镇之中心,除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吴江亦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等美誉,境内松陵、同里、震泽、平望、黎里、芦墟、盛泽为著名古镇,园林、古宅、古迹、艺术装饰等,皆能展现出地方景观的历史性。

规划设计

规划定位——永续、共生、乐活

吴江作为太湖南境的一员,担负着地方开发繁荣的使命。湖滨新城项目又立足于太湖与城市的自然交错地带,在重新检视湖与城的新关系之后,唯有将城市的触角伸向湖域,结合与水、自然、文化共生的环境开发,才能呈现出城与湖之间的水乡新地景空间。因此,在维护地块发展优势格局的前提下,秉持保护型开发的原则,在保护好区域水系、生态资源的格局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故总体规划将吴江水岸定位为“永续、共生、乐活、新吴江”,建构园区朝向生态、健康与永续的发展原型,成为绿色生态公园的新典范。

规划设计主张

主张一:人性的尺度,市民的空间

实力雄厚的长三角沿海城市群,目前已形成热闹的城市水岸空间,然而这些空间经常因备受瞩目的而成为城市宣传的象征性场所,忽略了人对环境的舒适、亲切的基本需求。因此,东太湖大堤景观总体规划主张城市水岸必须要坚持人性化的设计尺度,合理规划多元而丰富的各类设施,站在市民和使用者的角度,扮演好“市民空间”之角色。综合分析引导块生态园区基地条件,未来南临湖滨新城区要提供邻里休闲的空间,东接苏州的230国道,故需结合吴江松陵的地域特色,展现太湖水岸的观光力度。

主张二:突破传统护岸,力争生态示范

过去的堤岸工法以“隔绝水路以保全城市避免受到水涝侵害”的思维筑起一道道高堤,却使得城市和人的关系疏离;而刚硬的堤岸缺乏缓冲作用,遇到超大洪水常不耐冲击而溃堤,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我们主张突破传统护岸型式,尝试以缓坡大堤防(superdike)的形式结合现代的景观元素,营建出一个“不感觉到堤防存在”,但又充满活力、利用率高的水岸休闲空间,拉近公园与水岸的空间关系,成为现代临水城市生态水岸的开发示范。

主张三:发展永续绿色建设,体现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本项目定位为生态公园,除服务周边邻里性质的休闲活动外,针对水岸观光也由纯休闲意义提升到兼具教育意义。园区内计划使用太阳能光电板作为示范点,介绍绿色能源的技术与运用,并建置人工湿地净化水质作为戏水之用,介绍水资源运用的原理。

启动区(生态公园)设计概念与策略

延续整体东太湖大堤景观总体规划确立了发展定位概念,即“迎、艺、活、食、娱、乐、趣”。这几个主题由北往南布局,给每段水岸空间注入不同的功能角色,以发挥整体多元的活力水岸特征。同时各主题与城市经济、生活趋势、生态环境相呼应,全方位体现新吴江太湖时代的新气象。引导块生态公园属于“艺”主题区,规划概念为发展占地约75ha的生态公园,旨在利用景观设计体现鲜活大地生命艺术的展演,满足人们对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健康新生活趋势的追求。吴江东太湖大堤景观工程引导块生态公园在上述的立足点上,意欲展现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化景观,设计策略如下。

策略一:呼应大地的律动

追溯远古太湖的成因,可藉由近年的地质研究确认太湖是由陨石撞击而成的,太湖石由于水流冲蚀创造出鬼斧神工的自然艺术等,藉由大地的高低起伏律动、地理成因、自然石纹理,运用地域性景观元素来体现生态公园特殊的景观环境是本项目设计主轴之一。

策略二:传承吴江古韵

传承在地的人文底蕴,呈现出现代化风格是本项目的设计目标。吴江自古就是著名的丝绸之乡,也是重要的农业城市,现在更是科技新都。故结合现代化科技的灯光技术,结合丝绸纹理与古物图纹的景观设计,提供融合古今的活动场所,进而书写现代吴江松凌新篇章。

策略三:展现江南的水色

水巷船运是吴江的地域特色,生态公园将结合区域环境地景特色,充分展现江南水色,并丰富生态公园内的游憩资源,设计手法如创造现代化江南建筑聚落、多元的水岸步行体验、游船体验等。

策略四:体现生态永续的关怀

对生态永续的关怀也体现在资源再利用与材料选用等具体实践之中,如运用人工湿地或水生植栽自然净化等手法,做到净化水质再运用,增加雨水、湖水、建筑污水等水源再使用的可行性;景观照明系统也尽可能使用太阳能或LED照明以节省能源消耗;景观与建筑在材料选用上,选用碳足迹少的当地建材与可回收再利用的绿色材料为主体。

生态公园规划分区

以“艺”作为引导块的主题,透过生态体验区、中央公园区和临水广场区的开发,充分体现大地自然生命艺术。相较于其他水岸段的开发,如城市门户外滩和湖滨特色街坊段需要充分考虑中心商务区的接口处理和门户代表形象,并且招商过程较为繁琐,本区生态园区具有工期短、成本低、社会效益高等开发特色,相对容易一步到位,使吴江太湖水岸尽早以充满活力的新面貌呈现出来,并以良好的示范宣告吴江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与实施能力。

空间设计布局

依循上述规划定位与设计策略,引导块生态公园整体景观规划设计布局以五大空间特色——“一堤双景、三湖映照、五丘合碧、百花齐放、生生不息”来铺成整体空间序列,以三大分区即临水广场区、中央公园区、生态体验区来体现空间分区特色与机能。

(1)水与丘之空间组成

基地面积约为72ha,空间使用分为三大区,水系贯穿全区,湖面与水道之收放特点使各区独具特色,忘忧湖、映月湖与镜花湖因具有不同的表情而成为各区的主景。土丘除与7m高程的大堤共同围塑出空间,另依土丘之高低不同,赋予不同的植栽,成为区域内的环境背景,且可经由步道登上山丘眺望湖景,将地景与视觉合理结合起来。

(2)与周边城区之连接

以苏震桃公路为主要交通脉络,往北承接苏州游客,无需穿越市区,经由引道进入迎宾大道及广场,往南与吴江滨湖新城接轨,串连东太湖湖滨旅游带,往东与吴江市区连接,交通动线单纯易达。本区东侧及南侧临接新城开发区,经由市政道路连接,除能带动区域发展外,亦能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

(3)与整体东太湖水岸之连接

北侧因苏震桃公路经过,与7m高程大堤为平交相接,而原大堤为连接动线,故无法通过。处理方式为利用高程差之改变,增设木栈道使其降至3.5~4m高程,由湖岸边绕行,经由苏震桃高架段下方通过后,再连接至旧大堤,使整体动线连通。南侧则利用5m高程消浪平台与7m高程大堤与湖滨特色街坊区连接,使人行及自行车动线均可通行。

(4)植栽之空间组成

除上述设计以外,土丘所围塑之空间,种植乔木以强化空间性格,气氛的创造、遮阴的提供、视觉的引导等都是重要的元素,同样依循三大分区的设计方向,多植乔木以强化生态覆盖的区域,提供生物栖息地。

(5)主要建物、结点与动线之串连

主体建筑物的布局以机能区位为主,三大分区的动线皆以环状行进相互连接,依步行距离平均布设休憩点或贩卖点,提供舒适的游憩动线。

结语

生态永续景观可以定义为具有再生能力的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应该是持续进化的,并能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所以,从区域景观的规划到场地尺度的景观设计,再到景观中材料的使用和人类活动方式的设计,都将影响不同尺度上景观系统的状态。通过保护、设计和管理可持续的景观,实现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也是每个景观设计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猜你喜欢

吴江太湖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美丽的地方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太湖边的橘子
赞家乡
赞东太湖
太湖“开渔”迎丰收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