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次园林空间在CBD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2016-02-25冯正功高霖

建筑技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办公园林景观

冯正功 高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大。面积需求激增、功能复合多样与城市形象的诉求,迫使大量高层建筑崛地而起,推动了高密度、高容积率城市CBD的繁荣。然而,传统高层建筑的封闭性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空间隔离,都市人对于建筑的归属感日趋减弱。因此,如何减少和弥补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以及城市人文的双向伤害,成为建筑师需要重视的命题,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的设计则是对此命题的一次探究与尝试。

园林手法与城市文脉的融合

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是历史底蕴十足的苏州老城边上的一个充满设计与活力的现代化新城。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建筑体量汇聚于月亮湾CBD,形成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副中心。

在尊重区域环境的前提下,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依旧选择了高层建筑的体量关系,但它并没有回避高层体量可能产生的问题,而是通过整体建筑的园林化,主动在高密度的体量后用低密度的生态处理做出弥补,将自然交还给自然本身,传统园林通过现代的手法融入到建筑的室内外空间中,使传统园林的理念在建筑经度和纬度上得以进一步延续。

园林作为建筑与城市的场所过渡

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退让北面崇文路形成一个矩形场地,并利用规整的建筑形体与弧形城市道路形成的夹角,设计了一个与城市过渡的三角形园林空间,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搭配种植,形成富有生气的园林。两条绿带一方面将道路的喧嚣阻挡在外,另一方面又把绿意与生机引入室内,形成独特的场所和城市的交叉界面。使用者通过西面的主入口进入两层通高的门厅,接着步入共享休闲空间,继而才通过垂直交通核心到达各自的工作空间。这种“城市空间-园林空间-灰空间-室内空间”的布置形式,让使用者完成由动到静、由内到外的过渡,以宁静恬淡的心情投入一天的工作。

建筑南侧设计了一个大型的下沉广场,作为建筑与城市及城市公园的过渡空间,为建筑与城市创造了有效的交流平台,也为原本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带来了日照与景观。建筑形体互相穿插,丰富了下沉庭院的空间形态,台地形式的立体绿化则将南面城市公园的景观延续至下沉庭院,使城市景观在建筑中得以延伸,建筑主动开启了与城市对话的窗口,并试图有更多的交流。

园林作为建筑与城市的对话媒介

传统古典园林动态空间的特点是通过对空间结构框架的多重分割与空间体验流线的精心组织,将整体园林空间拆分重组为一个形态丰富、动态渗透的关联系统。

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裙房的空间设计参考了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的空间关系特点,对体量、形体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在入口大厅共享空间两侧功能体块的处理上,进行了虚实的错动,各种景观节点与水景相互交融,使人在行动中移步换景,形成了既自成系统又被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景观层级空间,这种错位叠加的方式将园林空间在无形中放大了,从而达到虚实变化、无限关联统一的动态园林空间体系。传统园林的符号性元素经过现代转译,形成生动的表情,加深建筑通过园林与城市的对话互动。

塔楼办公空间采用每3层设置一个大型空中共享花园的做法,将原本每层相对枯燥的办公空间串联成一个立体共享空间,主动打破了垂直方向上的疏离,让共享空间成为每层办公空间的中心。共享空间中富有中国特色的红墙穿越透明的玻璃,在建筑与城市间建立了一条现代与传统的纽带。

塔楼顶部作为建筑的“眉眼”,镶嵌了一座充满生气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采用了传统园林的布局,并参考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围合一中心一关联”的空间关系特点进行体量、形体的整合,体现出中国式园林空间中既整体又联系的空间文化特点。空中花园在建筑的南、东、西三侧被巧妙地打开,这种打破传统的“外化”的园林手法形成了建筑中办公空间与园林空间的相互融合,敞开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新型空间关系。

在建筑裙房的空间处理上,进一步诠释了园林的概念。三至五层穿插于办公“厅堂”之间的空中院落,沿城市的一侧用桥代替了封闭的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园林界面处理手法。此处,“外化”的园林空间兼具内向性与外向性,对内敞开服务于建筑的使用者——研发中心的办公人群,对外则将绿意奉献给了充满钢筋水泥的外部城市主体。这种切中园林实质而非表象的生态性促进了建筑内部空间的彼此互动,促进了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使园林空间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与各室内功能空间相互渗透,增加了建筑内使用人群的感知度与参与感,提升了建筑整体空间的归属性,同时也对CBD周边城市空间进行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反哺”,加强了建筑与城市的互动。

园林促进建筑人与时空的对话

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的园林在水平与垂直方向双向布局,形成了丰富而立体的园林空间,庭院中设计了旋转梯联系各层使用空间并延伸至屋顶花园,构成了浑然一体的主题园林。院落中的沉思,屋顶花园中的遐想,为使用者提供了不同场景的园林空间,而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对话则打破了传统园林中以水平空间操作为主的模式,进一步体现了现代园林的立体性。人的活动拾阶而上,“太极广场”为员工提供了景观簇拥下的园林式的放松、锻炼场所,屋顶农场使员工与整体景观进行互动,这是场所记忆深处土地情怀的回归……整体园林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建筑与人彼此拉近,两者的归属感都得到久违的充溢。在此,独墅湖自然景观也渗透进来,现代园林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了城市的风景。

从有界到无界

这是一个推崇跨界的时代,各种创新因跨界而变得容易起来。跨界将原有森严的壁垒打破,实现从有界到无界的跨越。《道德经》中有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古人很早就对无界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传统园林中更是得到充分的运用,各种楼、阁、廊、亭既是观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的一部分,建筑与景观之间相互渗透而无明确的界限。在研发中心的设计中,相互渗透不仅表现在建筑内部空间与园林庭院的对话梳理中,也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主动交流上,这包括中心共享空间屋顶的错落天窗、共享空间尽头大片直对室外城市公园景观的通高落地玻璃、办公场所内各种天窗与幕墙的结合,这些设计都尽可能地将自然条件引入室内场所。

工作区边俯拾皆是的景观元素和处处可见的屋顶天光已经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彻底模糊起来。在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园林景观的交界面上,采用了大玻璃幕墙的处理手法,将室外的景观与自然光最大程度地引入室内,而室外景观的设计手法在室内空间中也得到了延续。室外的水景和绿化植被被延伸进室内,充足的光线保证了室内绿化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室内绿化、水景产生的空间感受和带来的环境改善又赋予了室内空间新的内涵。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不仅满足了功能与审美的需求,而且进一步释放了长期脱离自然的乏味空间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为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从有界到无界的升华。

结语

身处有浓厚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作为建筑师有责任在现代建筑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对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及建筑进行传承与延续。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项目尝试将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质延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通过对苏州园林中各种空间特点的研究、分析、提炼,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综合运用,创造出延续传统手法的现代园林办公空间,同时进一步探索城市、园林、建筑三者的关系,从而达到丰富现代办公空间、改善高密度城市中心建筑微环境,并使建筑与整体城市景观进一步融合的目标。

猜你喜欢

办公园林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景观平面图》
电脑报自营店国庆特惠购
创意涂鸦
中国园林“缀玉集”
国内联合办公空间多达2300个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