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对华发起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2016-02-25张慧
张 慧
(信阳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对华发起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张慧
(信阳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在我国外贸格局中不仅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美国对华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并研究美国对华贸易摩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在此形势下美国对华贸易摩擦呈现新特点——日益激烈、手段多样化、摩擦领域延伸等。针对这些新特点,我国政府应充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我国企业应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并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快技术自主创新。
关键词:美国;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双反调查
近些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14年年初,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50%[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也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因而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一直是世界贸易的一个焦点。但是在总体处于稳定状态的经贸关系中双方不仅始终存在贸易摩擦和冲突,而且美国对华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并研究美国对华贸易摩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深刻认识美国对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对促进中美双边贸易更好地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国家,是自由贸易的主要获益者,但这并不意味着贸易保护主义从美国的政策体系中已经消失。尤其是在一国国内与国际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一国贸易政策有极大影响时,当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时,为恢复本国经济,总是倾向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更是如此。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复苏,于2009年年初通过了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加入了“购买美国货”条款,公然违背了WTO原则,标志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占据上风。在经济低迷时,美国国内丧失竞争优势的产业就会要求政府实施贸易保护,要求政府实施贸易保护倾向比较明显的是失去竞争优势的美国国内钢铁业、纺织业等产业,这也正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因此加剧了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对华贸易摩擦。在2009年4月,美国连续对华发起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高达32亿美元,同时发起的还有轮胎特保调查,涉案金额为18亿美元[2],创造了我国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特保调查的最高案值,同时也意味着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摩擦进入新时期。
一、中美贸易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2010—2012年我国连续3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的最大出口国,至2014年贸易额突破4万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在我国外贸格局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 2004年到2007年4年间,对美贸易出口额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较高,保持在20%左右,虽然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对美贸易出口额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比例在15%左右[3](见表1)。
表1 2004—2014年中美货物贸易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可见,从2004—2008年中美货物贸易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状态,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美双边贸易额出现负增长,但之后好转,从2009—2014年11月中美双边贸易额稳步增加,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更是首次突破5 000亿美元大关[4],中国不仅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更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国,中国和美国的贸易伙伴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但同时也存在中美双方贸易长期失衡的问题,中国一直处于顺差的地位,美国一直逆差,这也使美国对华贸易摩擦更加剧烈。
从中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我国的传统优势出口领域是服装、鞋帽、玩具等传统商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十年来随着我国优化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技术进步,这些传统商品虽然仍占据着显著出口份额,但比例有所下降,部分资源和技术密集的产品、高技术含量的制成品的出口比例正在稳步增加,这也给美国国内优势领域——技术密集型产品造成了竞争压力,导致美国对华贸易摩擦的领域扩大。
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网站数据统计显示,2003 年到 2012 年10年间,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有70起,反补贴调查有33起, 337调查多达165起[5]。显然,在中美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始终存在双方贸易摩擦和冲突。
二、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随着中美贸易的深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格局发生着重大转变,进入后危机时代以后的美国,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美国对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从中美发生贸易摩擦的案例不难看出,美国对华贸易摩擦无论是频率、贸易保护措施,还是贸易摩擦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1.美国对华贸易摩擦日趋频繁、激烈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处于经济的恢复期,尤其是钢铁业、纺织业等制造业恢复的关键时期,而中国的制造业又是对美国出口较多的优势产业,其发展与美国相关产业“抢饭碗”,所以美国对华的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多,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对华贸易摩擦越来越密集。2006年美国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双反调查与337调查共18起,到2009年其总数已上升至47起,是2006年的两倍多。2013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2014年初更是加剧。2014年1月6日,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非公路使用的轮胎产品实施贸易救济,征收高额“双反”关税;同一天,又发布公告:对中国的橡胶磁铁继续征收“双反”关税; 1月8日,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次氯酸钙又发起“双反”调查; 1月15日,通过了限制有关中国信息技术产品的新法案; 1月17日,对中兴等在美销售的中国手机与平板电脑发起“337 调查”;1月23日,再次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在 2014年初短短的44 天中,美国共对我国发起贸易调查或争端11起,平均每4天发起一场对华的贸易调查或争端,频率非常高。
2.美国对华贸易摩擦的手段日渐多样化
贸易救济的三大手段是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而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争端方式从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升级到现在的双反、特别保障措施、337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手段,另外还出现了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的形式,不难看出美国对华贸易摩擦的手段日渐多样化,并且贸易保护手段更隐蔽、更具合规性。
(1)美国对华贸易救济的主要手段是反倾销
中国是美国反倾销的最大目标国,根据《WTO世界贸易报告2011》显示,美国对华反倾销从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1.7 起, 迅速上升为90年代的年均5.1起,21世纪之后竟达年均7.1起[6]。与此同时,美国对华反倾销占美国对外反倾销比例也不断提高,比例从80年代的 3.9%上升至现在的80%以上,美国每5起反倾销调查中就有4起是针对中国商品的。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网站数据统计显示,2003—2012年期间,美国对全球发起的贸易救济中反倾销调查177起,其中70起为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占39.5%,另有33起为美国对华发起的反补贴调查[5],可见,反倾销仍然是美国对华贸易救济的主要手段。
(2)滥用反补贴调查
由于中美贸易长期失衡,逆差问题突出,美国通过国内立法,不惜违背WTO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反补贴调查的规则,明确了向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的内容。2009年一年,美国对中国发起10起反补贴调查,中国遭遇美国反补贴调查占比高达76.9%,高居榜首。截至2013年,美国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共33起,占美国新发起反补贴调查总数的57.9%[5],显然已形成了滥用反补贴调查之势。
(3)“双反”调查使用越来越频繁
反倾销是美国对华贸易救济的主要手段,但随着美国反补贴调查的滥用,美国对华贸易救济越来越多地将二者同时使用,加大惩罚力度,即“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形式。中国铜版纸行业在2007年同时遭到“双反”调查,成为中国遭遇美双反调查的开端。“双反”调查惩罚力度大,能够直接限制我国出口产品规模。之后,在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遭遇美国“双反”调查。截至2013年,美国对华发起“双反”调查共23起,仅2009年美国就对华发起10起“双反”调查[5]。
(4)新型手段逐渐多样化
美国各种新型的技术标准、绿色贸易壁垒、强制推广的更严格的SA8000标准认证以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337调查,还出现了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的新形式,都是其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的新型手段。2003年到2012年期间,以337调查为例,美国已对我国发起165起337调查,其中2010—2012年3年就多达87起,我国已名副其实地成为连续多年遭遇美国337调查最多的国家[5]。
3.美国对华贸易摩擦领域延伸,涉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中国开始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保型产业和信息产业,对美国同类产业形成竞争压力,因此美对华贸易摩擦明显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延伸。在2011年,美国对我国清洁能源发起301调查,之后又对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发起“双反”调查[7]。现在甚至扩展到人民币汇率、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劳工问题、人权问题及反恐等领域。涉案产品的范围越来越广,呈现出摩擦领域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扩散。
4.美国对华贸易摩擦的政治倾向明显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对华贸易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同时为了促进美国国内经济的恢复,更为了迎合美国利益集团,对中国发起的一系列的贸易调查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就美国本身而言,对中国贸易摩擦的政治化倾向是具有一定周期性的,与其选举周期紧密相关。为赢得相关利益集团的选票,美国政府或相关部门就必然会将矛头指向中国,通过对中国贸易摩擦赢得国会或者利益集团对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与赞同。
三、中国应对美国对华贸易摩擦的战略对策
1.充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对于美国对华实施的违背WTO原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行为,我们应当通过WTO启动贸易争端解决程序,依法保障国内产业的利益。美国国内,政府、行业、企业对WTO规则的运用非常娴熟,而中国加入WTO的时间太短,对WTO相应条款运用的经验不足,导致有些中美贸易摩擦的案件由于中国不善利用WTO条款解决最终以中国做出较大的让步和牺牲收场。中国反对美国的贸易保护浪潮必须以WTO相关规则和处理贸易摩擦的机制为基本依托,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保护中国外贸市场。
我国政府还应尽快完善应对贸易争端的法律制度体系,与WTO相关规则接轨,使企业对抗贸易摩擦有法可依,能够真正以法律制度来反击美国。因此政府要加强对贸易法律和WTO知识的宣传,还要加强对外贸企业的管理,保证企业合理、合法地进行贸易活动。
此外,我国政府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贸组织国际谈判,参与制定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规则,同时也可以制约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全球化发展。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贸易发展方式
针对美国对华贸易出现摩擦领域延伸、向技术密集型产品扩散这一新特点,我国政府应调整经济、贸易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中美贸易商品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以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出口管理,规范出口秩序,遏制恶性竞争,改变原有的重数量型出口模式为重质量型的出口模式,重视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产品档次,提高产品的技术竞争优势,绕过技术性贸易壁垒,减少中美贸易争端,促使我国由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国。
3.扩大内需、拓展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缓解美国对华贸易摩擦
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过度依赖美国市场,而且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这是美国对华发起贸易争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要缩小中美的贸易不平衡,但同时又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大力拉动国内需求不失为有效途径。中国本身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中国政府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开发农村市场、降低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等手段来刺激消费[8],扩大内需,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平衡国际收支顺差,缓解贸易摩擦。
此外,为了应对美国对华贸易摩擦,中国还应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中国政府应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周边市场和非洲市场[9],积极拓宽对外贸易渠道,拓展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减轻对美市场的依赖,减少美国对华贸易摩擦。中国企业还可以在全球选择最佳投资区位,形成多元化投资市场,优化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尤其是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客观上为扩大对外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向有投资需求与愿望的地区和国家投资,优化全球产业布局。
4.鼓励企业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首先,在遭遇贸易摩擦时,企业要积极应诉,以WTO贸易规则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及时提供相关材料,参与调查,进行有效抗辩,努力争取胜诉。其次,中国企业要善于建立同盟军共同对抗贸易摩擦,因为如果企业被裁定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导致成本上升进而会影响到分销渠道的下游企业——进口商、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利益,最终会影响进口国消费者,因此,企业可以联合这些相关利益集团进行共同抗辩[10]。再次,企业应加强对美国相关贸易政策法规的研究,密切关注美国推出的新的对外贸易政策,避免触犯贸易政策引发贸易摩擦[11]135-146。
5.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自主创新
美国对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之一就是手段不断更新,337调查就是新型手段之一。根据美国法律规定,“337条款”调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不正当贸易;二是有关知识产权的不正当贸易。由于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中国企业频繁地遭受美国的调查,从2003 年到 2012 年期间,美国已对我国发起165 起337 调查,其中2009—2012年4年就多达92起[5],我国成为美国337调查最多的国家,给中国企业带来很深的伤害。因此,中国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尊重他人的商标权、专利权,避免美国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实施的贸易调查。
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积极建立自己的品牌,努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避免美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实施的调查,降低产生贸易摩擦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孙韶华.中国超美国首列全球第一大贸易国[EB/OL].(2014-01-11)[2015-08-20].http://jjckb.xinhuanet.com/2014-01/11/content_486654.htm.
[2]张军生,李俊,王颖.全球产业转移视角下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2009,(10):39-44.
[3]张燕芳.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背景下中美贸易战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5,(1):50-51.
[4]专家:2013年中美两国双边贸易额突破5 000亿美元[EB/OL]. (2014-02-18)[2015-08-20].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02/18/020291383.shtml.
[5]刘红.中美贸易摩擦的新趋势及原因分析——基于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的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13,(8):41-44.
[6]WON W K, ZHUANG Renan, 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 in Sino-US Bilateral Trade[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7,(3):362-373.
[7]刘欣,戴芸.解构中美贸易顺差问题——试析生产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之影响[J].亚太经济,2012,(3):53-56.
[8]孙中才.自由贸易与农业经济发展——G函数与农产品特惠贸易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1):67-68.
[9]梅士建.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的形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6):80-84.
[10]姜囝.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4,(5):154-157.
[11]杨丹.中美贸易发展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2.
(责任编辑:吉家友)
·经济研究·
作者简介:张慧(1984—),女,河南濮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2015B01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5-QN-212)
收稿日期:2015-11-19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6)01-0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