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克服
2016-02-25马秀华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50001
马秀华(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50001)
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克服
马秀华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50001)
由于妇女的弱势地位和女性独特的生理特点,女性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同时属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更加需要关注。她们既存在女性所普遍的心理问题,也存在着女大学生所特有的一些心理问题,即女大学生存在的自我客体化问题。自我客体化是随着文化吸引力标准的内化和社会审美的比较,女性将目光焦点投入关注自己的身体,伴随着这些心理障碍机制的延续和发展,最终问题是容易使她们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进而影响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社会理想美内化为一种心理认知,会使他们变得自卑,焦虑、甚至抑郁,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他们即将面临的就业与婚姻。为此,应根据其原因,探索干预和预防措施,从中为其寻求解决方法。
自我客体化;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1.自我客体化的含义
1.1 性客体化的含义
Fredrickson 和Roberts (1997)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性客体化理论,是指女性的身体、身体部分或性功能脱离了她本人,沦为纯粹的工具或被视为能够代表女性个体本身。[1]解释了在西方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的身体通过各种途径,例如媒体、社会交往等,被注视、评估和性客体化。在这里把女性工具化了,脱离了女性的本质。例如中国古代对女性小脚的玩赏、19世纪西欧对女性束腰的追捧等等,将女性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一种社会对美的标准的划分,折射出一种性客体化的价值扭曲。
1.2 自我客体化的含义
被性客体化的女性由于长期社会存在的一种理想美的划分标准压力下,身体存在的价值取决于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当做取悦于他人的物体对待,从而导致了女性的自我认知感和外在行为发生扭曲,最终产生自我客体化的结果。自我客体化这一概念的焦点是外貌,而不再是关注身体的能力属性,并表现出习惯性的、持久的监视自己的身体,并与社会理想体型进行比较。由于人的外貌与体型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很难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节食,甚至手术等方式彻底改变。当现实体型与社会理想体型发生冲撞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女性的心理健康。女大学生作为青年女性的代表群体之一,被自我客体化的程度明显增加。
2.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产生的原因
2.1 传统文化中的歧视和偏见因素
根据身体意象的社会文化理论,[2]社会文化价值观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与行为,并对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被他人看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对女性的认识一直处于歧视状态。歧视意味着不能用公正和公平的态度对待个人或某些群体。
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中,女性一直是被歧视的对象。在古代认为女性不适合抛头露面,在未出嫁之前不能随便出闺房,封建文化中更是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对丈夫言听计从便是贤妻,不干涉丈夫的任何行为,即使丈夫妻妾成群也如此,如果妻子干涉丈夫娶妾,那就是女人的过错,一系列的指责便会出现,如女人小气,女人不通情达理。社会中人们对此评判的标准,也没从妻子的角度,考虑妻子的感受。更有甚者女子有时会被当作物体进行买卖。将一种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当做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物体,也进而导致女性以外观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并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封建的传统文化中。
在新中国成立后,自由与解放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女性来说犹如一根救命稻草,新中国实行了多种针对女性解放的政策,促使她们成为中国新时代解放的象征。整体而言,中国女性地位有所上升,但由于女性生理以及心理的特殊特点,仍然是被歧视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看到,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性别文化还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影响着各种制度在男女发展方面的平等性,在资源配置以及机会提供等方面,并没有赋予女性真正的性别平等待遇。女大学生生活在这种客体化环境中,无形中会被这种氛围影响。当代仍旧存在“生男是宝,生女是草”的落后文化,同时男女性别的差异在生活中也表现的很突出。以女大学生就业为例,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着显性的歧视与隐性的歧视,显性的歧视是一些公司在招人的时候直接写明只要男生,把女性拒之门外,隐性的歧视指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上,没有标注不要女生,但是在真正的面试中,无形中把所有面试的女生都淘汰掉,这种伤害比显性歧视更大些。无形中对女性的歧视,使女大学生们在即将面临的找工作的竞争中,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传统中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使当代女大学生在注重自己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关注自己的身体体型与社会中形成的理想体型的差别,无形中女大学生成为自我客体化的一个高发群体。
2.2 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中普遍流行着一些理想的审美标准,将自己的外貌或者状态与他人比较,之后形成一定的自我评价,女性生活在这样的性客体化的环境或者文化中,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女性自我认知方式。例如社会关于美丽的界定其中一条就是需要身材苗条,可谓一胖毁所有,再加上社会中各种关于瘦身广告宣传的连番轰炸,对美丽的界定比较单一,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使女大学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认知。即自己必须按照社会对美丽的界定的方向而发展,社会以瘦为美,即使一些人已经低于社会给出的健康的体重的标准,但仍然在疯狂减肥。
同时女大学生在未来几年内,即将面临就业与结婚的问题,使她们比较关注自己的外貌变化,受这种因素的思想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审美观。
2.3 女大学生的认知因素
社会中一些所谓理想美的的流行,使大众作为社会标准的尺寸和外表来衡量自己或者他人,进而促使女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外形,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然而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比较自卑,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缺少自信,对自己的外貌更是缺少自信,不懂得自信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她们盲目的追求美丽,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对自我的评价过多考虑面貌因素,形成了错误的认知,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同时还存在着“女子不如男”的心理,无形中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采取仰视的态度对待男性,过多的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乎别人的眼光,没有建立自我评价标准,很容易被大众眼中的评价而淹没了自己的个性。
3.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的影响
3.1 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当代女大学生生活在一群年龄相仿的群体之中,她们的生活压力相对小一些,没有了高中沉重的学业压力,课余时间充足,心智相对不成熟,这使她们成为自我客体化水平较高的女性,当女大学生们用社会中的理想身体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身体时,一旦自身情况与社会所谓的标准发生冲突,很容易使女大学生们产生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会使女大学生们产生无价值感和无力感,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若持续的存在,没有调试好,很容易让她们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持久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女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安全。我们会发现,自我客体化水平越高的女大学生,其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机率就会越大,它俩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3.2 产生进食障碍
美丽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一些女大学生认为,完美的体型跟美丽的标准是成正比例的。那些认为不符合社会理想体型,对现实自己的体型很不满的女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减肥。在减肥计划中,大部分的人采取的一项措施就是节食,她们认为通过节食,可以使自己瘦下来。适度的节食是值得提倡的,比如说晚餐只吃些水果蔬菜,但是一些女大学生盲目节食,晚饭不吃,早饭不吃,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她们会形成一种错误的思维,认为自己吃东西就会长胖,长胖就代表自己不美丽,很多人因为存在这种心理,产生了厌食症,有的人还忍受不了美食的诱惑,一边说着减肥,一边对美食没有任何抵抗力,这种心理是矛盾的,这种情绪是压抑的,一旦持久存在,对身体不正常的关注,就很容易形成一种身体羞耻感,很容易让他们出现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以进食异常为明显特征的一组综合症,女大学生中自我客体化越高,越容易出现进食障碍。
3.3 形成错误认知
在自我客体化的影响下,女大学生们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即错误的审美观,在这种错误审美观的影响下,一些女大学生们对自身的评价就会有所偏颇,缺乏客观化,主观的认为,外貌代表一切,这种审美观的影响下,外貌成为自身关注的中心点,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关注与提升,一旦自己的外貌不符合大众化的审美标准时,就会变得焦虑甚至是抑郁。这种错误的审美观,就像一个精神禁锢,压抑着女大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女大学生的人生观,这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如何克服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
4.1 自立自强,完善自己
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过度关注自身的外貌,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自信,不自信导致自卑,越自卑越容易关注自身的缺点,所以女大学生们要不断自立自强,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般而言,在各种活动中能够找到自身价值感,这种价值感会逐渐增加女大学生们的自信。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锻炼自己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善于发展非外貌相关的能力,寻找属于女性的优势能力,这种能力是相对能力,是相对于男性而言的,例如人际沟通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在人际沟通中,女性的沟通能力,明显高于男性。不断地充实自己,一旦生活充实起来,就会在面对社会上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时迎面而上,不会处于被动地位。
4.2 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实在在的进入校园,咨询师们要及时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女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援助,排解困扰,通过对“自我客体化”、等进行认知干预,或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女大学生们认识自己的错误认知,并帮助改变其错误认知,即不是自己本身不美丽,而是社会上形成的审美标准认为自己不美丽。这种思维转换是需要花费一定的力气去改变的,这种思维的改变能够降低女大学生对自己身体不满意程度, 形成健康的身体观、审美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积极面对社会现实,克服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们的消极影响,同时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早地进行预防,防止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蔓延。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肩负着观察学生们思想动态的义务,是大学生们在校期间接触比较多的老师,辅导员要做好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宣传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4.3 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要有所作为
女大学生生活在社会这种大环境中,作为当代女性的一份子,如果大环境不改变,那么,只改变大学生生活环境,其效果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各级政府要在女性享受公共心理健康资源中,积极维护女性的权益,来满足女性人口对心理卫生公共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3]。从而平衡男女权益,减少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各级妇联要在女性心理卫生权益维护、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特殊女性群体心理危机化解等方面有所作为。只有政府和各级妇联的积极参与,才能消除传统性别文化和制度对女性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当代女大学生才能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积极、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心理的不健康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不利于人自身健康的全面发展。自我客体化容易使女大学生们在审美观中形成错误的认知,这种审美观,是对当代女性的一种无形中的禁锢,也是对当代女大学生的一种精神禁锢,同时还会产生一些并发症,如进食障碍等,它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各级组织以及女大学生自身都要积极克服自我客体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形成健康的心态,独立的人格。
[1]郑盼盼.吕振勇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
[2]孙青青.郑丽军性客体化与女性[J].心理科学进展,2013.
[3]叶文振.中国女性心理健康:现状、原因及对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
G645
A
1009-5624(2016)06-01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