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计划”:社区发展模式下的专业社会救助服务

2016-02-25延伊

至爱 2016年1期
关键词:居委社工救助

■文|延伊



“桥计划”:社区发展模式下的专业社会救助服务

■文|延伊

随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途径,而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促进其功能的最大发挥,则成为了后续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国务院最新颁布的《社会救助办法》鼓励社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规定,2013年11月上海市民政局委托上海市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开展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工作的试点项目——“桥计划”,参考了国际反贫困工作的经验,建立了社区综合干预边缘家庭的工作系统。2014年10月,黄浦区民政局持续购买该项目,支持项目2015年在黄浦区四个社区实施。

“桥计划”以外滩街道四个居委为试点,筛选出60个边缘家庭,探索社会功能重建的模式,为社区边缘家庭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服务。

实施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传统救助工作在基层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只有福利发放,没有专业服务。“桥计划”的核心在于开发专业服务,才能实现救助在理念和功能上的转变。在梳理了60个重点家庭的需求之后,针对边缘家庭个性化需求,“桥计划”联合了多家社区内外的专业团队,开发并实施了儿童营养、青少年正面成长、就业支持、精神病患者支持、长者心理支持、住房改造等多个子项目,靶向性回应家庭需求。在服务方面的创新之处在于,不是一个机构单枪匹马提供所有服务,而是联合不同的专业团队,链接他们的服务进社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开展多维度的需求评估

就如何拟定出边缘家庭筛选标准,“桥计划”的做法有别于传统单纯以经济收入水平为救助衡量指标的做法。社工对60个家庭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家庭充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需求,从家庭经济、关系结构、健康等情况综合评估家庭风险系数,对家庭个性化需求做了评估和记录,同时形成了社区边缘人群家庭需求评估报告,总结了社区边缘家庭呈现出的共性特点:经济贫困、家庭结构异常、个体风险突出,此外总结了边缘家庭呈现出的主要风险:0-6岁学龄前儿童早期发展受阻、7-18岁(小、初、高)儿童及青少年发展障碍、从事低端工作,失业率高、重大疾病、慢性疾病、残障,精神疾病高发、住房条件差等。需求评估为进一步的家庭个案管理和专业项目设计和干预奠定了基础。

建立立体式救助社会工作人力资源体系

“桥计划”项目开展的第一步,是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与传统的直接派遣社工做个案服务的做法不同,“桥计划”致力于建立基于社区的立体式救助社会工作队伍。这个队伍的基本特征是与体制内救助力量无缝衔接,整合了专业和非专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力资源。它根据试点项目的测算,每个居委需要配置一名救助干部(转为持证救助社工),管理5-10名个案协调员,直接服务于20-30个重点贫困家庭。每4-5个居委会配置一名全职社工师担任个案经理,统筹管理50-100个重点家庭(视社区规模和需求而定)。体现了专业导向、嵌入式合作、社区高度参与的特性,具有可持续性。

可以说,“桥计划”恢复和激发了社区邻里守望的氛围,社区居委、居民开始意识到社区是应对边缘家庭问题的责任主体,发现边缘家庭除了需要经济援助外还有其他家庭需求需要关注,并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协力解决边缘家庭问题。

而除了直接服务外,“桥计划”还对社区自身的救助工作队伍进行了能力建设,拓宽视野,更新理念,学习个案管理技术。同时,在社区内部的组织建设、能力提升、服务研发之外,“桥计划”还根据社区的需要,链接跨界资源开展互动,旨在提升救助工作的社会知晓率和参与度,为“桥计划”筹集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以试点项目为平台,让一些关注这一群体的企业、基金会、研究机构等参与进来,为社区带来新的信息和机会。

社区发展模式下的“桥计划”项目推动救助从“补救型”向“发展型”转变,取得了两方面的进展,一是救助服务专业化问题,二是解决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立体式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和专业化服务引进机制,让受助家庭在社区就能得到社会支持和专业服务,家庭功能和社区功能同时得到增强。“桥计划”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5年参加由上海社区建设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评选活动”获得优秀项目奖项。

项目特写:房屋改造计划

“桥计划”项目一年来的执行与探索得到了服务对象、居委、街道多方的认可,也创造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与项目。其中“桥计划”房屋改造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项目部项目建筑师姜求作为承接“桥计划”房屋改造项目的建筑师,回忆起当时第一次来到外滩街道无锡小区时,着实有些瞠目。原来在南京东路霓虹灯如幻如梦的璀璨繁华下,还藏着这一处不为人知的盲点。与步行街仅几步之隔的背后,是一条条和繁华一词格格不入的九曲回肠的弄堂,也许它们也曾有过闪耀,但是此刻这里充斥着一间间老弄堂里的夹缝房和鱼龙混杂的各色行人的匆匆脚步。

姜求此行是缘于他“任性”地揭了公司张贴在员工休息室的一张“皇榜”,也就此与外滩街道里的一户人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原来,作为“桥计划”项目的承接方主要负责人,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桥计划”项目经理张羽在项目执行过程时,在与服务对象、居委、街道多方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改善现有住房条件是大家迫切期望的。社工专业出身的张羽在项目实施最初就坚持“桥计划”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重点放在家庭社会功能的恢复,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居住空间对于个体、对于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张羽通过多方渠道辗转联系到了致力于消除恶劣居住环境的专业社会组织“仁人家园”的上海团队寻求合作。“仁人家园”对该项目作了初步评估后,又将项目推荐给了他们的长期合作伙伴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于是也就有了那张“皇榜”。

由于项目经费有限,只能支持外滩街道里的一户人家实施房屋改造计划,这倒让街道和社工协会都犯了难,因为大家的住房条件都是“捉襟见肘”的。外滩街道无锡居委会主任凌激表示,这个时候是最能体现“桥计划”的专业性的了,“桥计划”的做法有别于传统单纯以经济收入水平为救助衡量指标的做法。专业社工对55个服务家庭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家庭充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需要,从家庭经济、关系结构、健康等情况综合评估家庭风险系数,通过这样的多方评估最终经社工协会、街道、居委以及服务对象共同决议,决定这一次改造计划的服务家庭为一户周姓家庭,这家三口(爷爷、奶奶和孙子)住在不到10平米的空间内,爷爷和孙子住在底楼,而年迈的奶奶每天还要艰难地爬到连她都不能站直(更不用说快成年的孙子)的阁楼上去睡觉。

建筑师姜求自2014年揭下那张“皇榜“后,利用几个月的工作之余,克服了只有34000元的经费限制,几经曲折,还是坚持完成了周爷爷一家的改造梦想:帮孙子实现了独立的愿望,为爷爷实现了分床的诉求,还有奶奶一直渴望的储藏功能也通过充分利用每一个犄角旮旯实现了。

“桥计划”房屋改造项目将我们对“家”的概念理解和朴实老百姓的情感诉求实现了高度融合,最终达到了温暖而纯粹的效果,也让周爷爷一家对社区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有了独立空间的小周能更安心地投入学习,所以他说:“我是多么希望能为社区做点什么。”于是,凌主任就安排他为小区内的其他低龄儿童补习功课,让他能反哺社区。

猜你喜欢

居委社工救助
青春社工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社区居委里的“挂职小干部”——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居委挂职小干部”少年团校实践课程
在少年团校里“实”践——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少年团校“居委挂职小干部”实践课程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水下救助抢险
VIGIL AUNTIES
救助小猫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