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中国欧盟商会CSR论坛主席张晖:CSR从业者不是孤胆英雄而是传道者

2016-02-25夏霖

至爱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益责任企业

■文|夏霖



对话中国欧盟商会CSR论坛主席张晖:CSR从业者不是孤胆英雄而是传道者

■文|夏霖

张晖现任联合技术亚洲社区事务与企业责任总监,负责制定企业长期社区与责任发展战略、责任供应链管理、利益相关方参与以及责任报告、企业公益基金建立与管理以及企业战略志愿者管理等工作。他先后应邀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机构社会创新管理项目CSR顾问、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国际移民管理项目最佳实践评估顾问、国际商业传播师协会(2011年)亚洲金鹅毛笔奖协调员、团中央学校部“CSR中国教育奖”专家委员会成员等。在2013年,张晖先生应邀担任中国欧盟商会(上海)CSR论坛主席,并代表中国欧盟商会受邀作为演讲嘉宾出席了2015年2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委员会CSR多边论坛。

《至爱》:近十年来,CSR在中国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首先是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对CSR的定义发生了变化。CSR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引入得益于一批行业与学界专家的努力推动,其中包括本次论坛邀请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博士,商道纵横总经理郭沛源博士和《WTO经济导刊》杂志社于志宏主编等在内的一批先锋。公众认知方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当时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还只是停留在慈善捐赠上。网络上还流传一篇名为《国际铁公鸡排行榜》的帖子,将不积极捐款或是不捐款的企业公司归结为缺乏社会责任。但到了2013年,在《中国慈善家》杂志发布的年度CSR“十大黑名单”中,我们已经几乎看不到以捐钱论责任的现象了,企业上黑榜更多是因为在产品安全、环境污染、诚信、虚假宣传等环节上产生的问题。

其次,是政府层面的政策变化。从中央政府推进CSR立法,制定CSR国家标准到商道纵横每年发布的中国CSR十大趋势预测,从省级到市级的各级政府都在尝试改善CSR在本地社区的履行。在上海,浦东新区是最早出台CSR建议和指导原则的。浦东新区自2007年起开始推进CSR体系建设,浦东新区CSR体系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浦东新区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意见(修订稿)》并制定了《浦东新区推进建立CSR体系三年行动纲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再次,企业本身的信息披露和CSR战略也发生了变化。2014年,全国发布了1526份CSR报告,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不小的变化,形式也更多元化,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发布的最新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南标准(ISO26000)和社会责任国家标准(GB/T36000)都对报告的内容和质量产生了更多影响,实质性的社会问题和运营额问题成了信息披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成为报告发布的主力军。2011年,由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创造共享价值(CSV)进一步把社会需求、环境问题、企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若说以前CSR强调的是和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纯公益,那现在更强调在运营中结合社会和环境需求,通过重新构想产品与市场,重新界定价值链生产率和促进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来创造社会价值,同时这也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相融合。

复次,公益组织在CSR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正在发生变化。以往被认为是扶贫、慈善捐赠、助老的公益组织,现在正在向专业化迈进,与企业的关系也从

传统单一的“慈善代理”向企业责任行为监督、社企合作创新、企业公益能力培养等多元化关系发展。无论是企业公益,还是社会企业,不同部门在推动社会责任与社会创新工作方面边缘模糊化趋势凸显。

最后,是从媒体角度出发发生的转变。200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公益板块纷纷出现,推动CSR研究,公益奖项的成立和交流,CSR自媒体也应运而生。

《至爱》:国内外企业在CSR上的策略和成果差别大吗?

我认为目前阶段国内外企业在CSR定义和策略上差别并不大。差异在于过程,国外企业经过一两百年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积累出了一系列成熟的责任理念、价值观和应用体系。这个过程是大量利益相关方反复互动,包括合作与冲突、坚持与妥协,最终形成的一套可以共存、共赢和共生(这三个词汇引用《WTO经济导刊》于志宏主编的概念)的模式。而在中国,大量的央企民企,在制定CSR策略的伊始就能借鉴到国外经过时间考验论证的先进理念,无疑是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但正如知道好招式不一定就能成为武林高手一样,内功才是我们国内企业需要积累的。企业CSR的使命、价值观、核心理念才是基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验证,也包括在与本土和海外利益相关方互动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与调整。跨国公司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下如何调整自我架构,与时俱进,做到引领下一个潮流,国内企业如何在资源丰富、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忘初心,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去坚持,这些才是我们需要考量的。

《至爱》:中国欧盟商会CSR论坛的初衷是什么?您自担任主席起有哪些收获?

中国欧盟商会CSR论坛是欧盟对CSR定义在实践和应用层面的体现,希望把欧洲可持续发展和CSR最佳实践引入中国。中国的利益相关方,包括社区、政府和公益组织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有效的互动,创造共享价值,这将不止造福于欧洲企业和中国,对全世界都有很好的价值和贡献。我自担任主席后,获益匪浅。首先我的视角得到了拓宽,我系统地了解到包括欧洲企业和其他跨国公司在内的不同企业在CSR上的观点、经验、视角和案例,在专业领域收获很大;其次,在职业层面上,与我打交道的同行带给我的经验分享和辅导让我有更多学习的机会。从事CSR,不是一个独立部门的事,而是一个催化剂,作为CSR从业者,更重要的是要把CSR理念和体系融入到不同部门和不同的工作方式中,当研发专家、工程专家等各方都采纳CSR的创新理念,用新角度考虑问题时,CSR从业者就不是孤胆英雄而更像是一个传道者,推动所有人向良性方向去变化;再次,当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聚集到一起时,思维碰撞迸发出的花火让我们能寻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至爱》:您认为接下来CSR在中国的发展会有哪些趋势?

责任回归基础。可以说,我们现在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CSR初级阶段,有很多基础工作都很重要。

边缘模糊,殊途同归。无论是CSR,还是NGO,其实大家很多时候是为保证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去努力的。无论是商业行为还是公益行为,都可以在一定层面上融合互补、相辅相成。公益理念可以被用来解决商业发展瓶颈,商业资源可以被用来解决公益短板。

生态体系与资源效率。传统模式中,解决社会问题时,企业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被社区、公益组织和政府环绕。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社会议题给了企业一个巨大的反作用力,企业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成为了众多利益相关方中的一分子并重新考量,在社会中的位置。当大量企业都在同一个地区扶贫、种树、建立图书馆时,有没有人考虑过有多少家企业在做重复的事?这些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对社会的压力和动力如何?是带来了机会还是麻烦?效果是否如预测的一样?每个人都不是单打独斗,必须考虑商业专长,特色匹配,形成和谐的力量,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多方协同机制,构成良性发展的生态圈。

跨界合作需要知己知彼。越来越多的政府正在推动CSR,公益组织也开始研读CSR报告,企业CSR运作走向专业化,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协同合作,共同围绕CSR出谋划策。

一切以人为本。越来越多的CSR从业者和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推出的MBA课程和CSR专业都凸显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北上广地区的CSR微信群和自组织一起讨论怎么做事,推动人和人的发展,青年人也开始投身于CSR和公益,他们带来的是专业、崭新的思路和活力,最终人所面临的问题还是要靠人解决。

猜你喜欢

公益责任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公益
公益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公益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