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

2016-02-24章国金

江西教育C 2016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章国金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找准节点,让学生提问更自觉;其次要设计链接,让提问更有效;还要给每个学生公平提问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养成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 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是学生搜集、整理数学信息的前提,它可以不断优化学生的数学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在第二学段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要“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现这两个学段目标的重要抓手。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往往把教学目标只是放在学生能够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上,所以出现了种种误区。下面,笔者就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缺失,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一、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

1.教师主导问题多。课堂上,能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的教师很少,而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都是教师提出的。即使有一部分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也是在学生还没有提出问题之前就已经给学生预设好了问题的范围。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是在教师的预设之内,没有自主性,更不具备个性,缺乏含金量。

2.节奏过紧问题无。现在许多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是一个预设接着一个预设,从头到尾,学生都是跟着教师的预设连轴转,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思考,更不会在学习过程中有时间发现数学问题。时间长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会慢慢淡化,一直到最后没有问题意识。

3.和声一片问题虚。在许多数学课堂上,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中,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但是,对于一些简单问题,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的问题,教师就会组织学生去讨论;而对于一些具有创新意义、一下子看不出结果的问题,教师担心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就没有及时关注。有一些教师甚至会说:“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希望大家在课后讨论。”这让一些本来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扼杀在了摇篮中。

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造成学生上述问题意识的缺失,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新课标精神,有的教师也想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没有更好的教学策略,不知道如何来落实这一新课标理念,最后只能放弃。所以,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找准节点,让提问更自觉。学生之所以没有问题意识,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没有提问题的冲动,总喜欢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自然、自由、自发、自觉的状态下提出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提问情境,让学生学习到某一环节时,就会在脑海中形成若干问题,而且有一种不提不快的感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的某一节点,可以是一堂课的重难点突破时,也可以是巩固练习时,无形地创设一种学生想提问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提问的内动力,促使他们可以自觉地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教师可以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放在新授环节中。首先出示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1)3×2+7×2,2×(7+3);(2)35×4-15×4,(35-15)×4;(3)126×8-8,(126-1)×8;(4)12×4+17×4+4,(12+17+1)×4。学生计算完之后,有的便相互观望,估计是想看看其他同学的答案,还有的学生脸上充满着好奇的表情。这时候的学生心中已经产生了问题,只是没有提问的习惯。所以,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同学们,看到了这些算式,你们就没有什么想说或者想问的吗?”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纷纷举手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每一组算式中的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呀?”有的学生提出:“每一组算式计算结果是一样的,那么这两道算式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呀?”还有的学生说:“前面两组我能看出一些线索来,但是后面两组算式我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联系来。”……一连串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了,在学生的问题还没有提完时,就已经有学生悄悄地在寻找每一组两道算式之间的关系了。在这样的节点上,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自发地生成,而不是在外界力量的促使下产生。

2.设计链接,让提问更有效。要想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并在脑海中衍生出众多的问题,教师还要给学生做好铺垫,要让学生在自己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问题。在平时,有许多教师之所以不愿意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其原因就是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或提出一些无效的问题。如果是为学生提问题做好铺垫,设计好链接,让学生脑海中有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接,那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更贴近教学内容,教学才能更有效。

比如教学“乘法分配率”,一位教师在导入时,设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光明小学四(1)班有36人,四(2)班有34人,每人植树4棵,两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学生解答这一道应用题,结果有的列式为36×4+34×4=280(棵),有的学生列式为(36+34)×4=280人。当时,这位教师把这两道算式分别写在黑板上,并用等号给连接起来,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用这两种方法解答了这一道应用题了,所以对于它们之间用等号进行连接已经没有任何意见了。这已经为学生学习乘法分配率做好了铺垫,架起了桥梁,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围绕乘法分配率的。比如,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可以先将36与34相加起来之后再乘以4。而学生通过链接应用题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就可以理解36×4+34×4就是表示36个4与34个4相加,其结果就是(36+34)个4,也就是70个4。这样,就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乘法分配率的表象。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像这种格式的算式都可以写成等号后面的形式。最后,学生经过举例验证,归纳推理,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也就形成了乘法分配率的概念。还有的学生提出哪种计算方法更简单时,学生通过比较,得出(36+34)×4这种计算方法最简单,从而也明白了乘法分配率的运用,只是为了让计算更加简单、容易。

3.公平提问,让提问更自信。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时,还要给每一个学生公平的机会,不能因为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思维力不够,就不让这一部分学生提问题,而是要创造条件,优待这一部分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提问题的机会,都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质疑问难。这样,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会慢慢增强,从而成为会提问、想提问、能提问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高丽.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4).

[2]张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讨论技能操作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6).◆(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黄马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