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016-02-24张爱娟
张爱娟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多媒体被引入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由于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并没有正确的理念与思想指导,因此还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呢?
一、凸显辅助效能,直指教学目标
多媒体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力推手,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很多教师之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却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都错误地认为,没有多媒体,不用课件已经没有办法开展教学,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很少将其与意欲达成的教学目标联系起来。而事实上,我们是否需要运用多媒体,该怎样运用多媒体,必须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的需求出发,才能凸显多媒体的辅助性功能。
例如《莫高窟》一文,作者以生动简练的笔触展现了莫高窟彩塑的惟妙惟肖和壁画的宏伟瑰丽。但仅凭文本中的语言描述,学生还难以真正理解莫高窟的内蕴,这就对彩塑和壁画特点的体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顺势为学生播放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视频。这种生动形象的视觉影像与文本语言相得益彰,能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凸显交互功能,突破认知难点
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都陷入了误区,导致课堂教学的步骤和环节的实施都围绕着多媒体进行。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得教学偏向僵化。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该契合整个教学流程,这就意味着课件必须有非常灵活的交互性,这样,多媒体的使用与整个教学环节才能吻合。
以《莫高窟》一文为例,在分析“飞天”五种形态美的语段时,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语言想象各种飞天的形态之美时,都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课文表达的顺序进行描述,因为不这样就难以出示相应的飞天图片。这样的教学就没有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导致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自然受到了限制。而利用超链接的方式,可以将五幅图片交互出现,为学生随意表达想象提供了便利。这种体现交互性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真正让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
三、聚焦衔接性,贴合教学构思
多媒体的衔接性是其适应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这种衔接性,重点在于其与教师的执教、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配合自然。这就要求多媒体的内容必须留有适当的衔接余地,使教师能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能环环相扣,从而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教师和学习上来,避免多媒体喧宾夺主。
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最后一段,作者运用了一段环境描写作为结尾,这对于表现李时珍的优秀品质有着怎样的作用呢?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核心词语进行感悟,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寻找、表达,将文中的“中天”一词经过变色、放大、抽离等技术手段的处理,单独呈现在屏幕上,并将其与“责任”联系起来,加上教师渲染的语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李时珍作为一名医药学家的优秀品质。
四、彰显环节简洁,契合学科特点
很多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多媒体越花哨、越追求视觉冲击,其效果越好。事实上,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文本画面和情境的一种辅助性手段,过于绚丽的色彩和画面,只能转移、弱化学生的关注力,导致教学效果与其初衷适得其反。因此在多媒体运用中,教师应该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结合起来,为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服务。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教师先为学生出示多幅兵马俑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依据图片中的形象,感受作者描写语言的准确性。然后,让学生在深入阅读感知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次观察图片中兵马俑的外形,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最后,教师补充课文中没有涉及的兵马俑形象的介绍,并引导学生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中的写法,进行练笔。
纵观这一教学案例中,多媒体的运用成为了学生感悟语言、复述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资源和平台,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总而言之,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多媒体的运用必须从教材文本的特质入手,以学生实际认知、需求为出发点,真正为教学服务,从而切实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作者单位:江苏油田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