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2016-02-24王莉
王莉
留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泛存在各种作品之中,书法、绘画以及文学作品中都有空白点,这是每种艺术形式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留有空白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也适应现在的教学现状,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本学科的特色,运用多样的方法,利用留白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以及自主探究的机会,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有生机,更加灵动。
一、省略留白,激发学生无尽想象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阅读者的注意,就是艺术作品能够让大家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让大家展开无尽的想象,这也是留白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大量类似的留白,这些留白可以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课文中的有意留白,就可以为学生开启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欣赏了有关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的影视资料,首先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巨大的冲击力,之后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了观看视频的感受,学生朗读课文时就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教师在这时恰当引导:大瀑布就要断流了,然而那些致使大瀑布断流的人却赶来祭奠它,试想一下,面对这样的一群人,大瀑布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这就是抓住课文中的留白切入,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同学们表示愤怒,认为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文本的内涵,同时激活了课堂教学。
留白为所有学生开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使学生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深入对话文本,得到富有个性的感知以及体验。艺术化的留白,可以丰富文本的内涵,教师应该重视运用好文本留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迪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提问留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思维的源泉就是疑问,这可以通过巧妙设计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探究活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敢于质疑,还要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要在自己独立思考以及教师的指导引领下打破标准答案的限制,要突破教学常规的局限,从而才能够做到自主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生命桥》这篇课文,看到课题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普通,我们也看见过各式各样的桥,对桥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生命桥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可以产生直接的联系,使学生回忆起生活中自己见过的桥,进一步拓展学生关于生命桥的研究。这样的做法使教学变得可信,同时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并会高度关心生命桥的相关内容。所以,教师不要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做到透彻解读文本。
教学的最高追求是什么?就是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甚至最后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问题的质量以及提问的方式,给学生自主思考以及交流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三、插图留白,引导学生深入体验
在教案编写时,充分考虑到对于课文的理解难度的问题,为了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想象,所以,教材中除了有文字之外,还配有很多生动的图画。但是,很多教师对文本中的插图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没有加以利用,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插图意蕴丰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品味文本中深远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这篇文章时,插图描绘的就是在孙中山自己家中门外,他的母亲正在使用裹脚布来裹脚。然而,姐姐却不同意裹脚,孙中山流露出来的也是非常严肃、愤慨的神情。在这幅插图中,画中的母亲是那孤单的身影,可以让人体会到裹脚这一陋习给那个时代的妇女带来的毒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孙中山破除陋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在插图上下功夫,鼓励学生根据插图想象,激励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名旧时代的女性,你会裹脚吗?假如你是孙中山,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插图留白,让学生有了积极思考的动力。
插图留白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明智之处,他们有意为学生创造出空白点,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就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品味插图,让自己和教师以及文本的距离逐渐拉近,最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不但不能忽视插图,相反还要充分使用插图,并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插图真正发挥自己的功能。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留白就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契机。教师要重视文本留白的重要作用,通过留白设计动态开放性的课堂,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性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语文课堂因为有了留白而精彩纷呈。◆(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