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暴力背景下学生思想教育探索

2016-02-24张道富

江西教育C 2016年1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思想教育改革

张道富

摘   要:面对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当前学校思想教育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探索有效的学校教育模式时,不妨借鉴国外对于青少年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方法。基于农村的教育现状,应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减少留守儿童的比率、成立专门的惩戒机构、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站等手段,开展对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之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问题学生   思想教育   农村   改革

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常用的方法。然而面对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思想教育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人们开始反思:学校的思想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教育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迈进?尤其在教育改革面临转折点的当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让青少年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一、国内外对于青少年违法违纪行为的预防和处理

先来看看外国对于青少年违法违纪行为是如何处理的。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学生的措施,一是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制定了专门的防青少年欺凌法;二是明确执法主体,针对违纪违规学生成立了专门的处理机构,而不是把问题交给教师去处理,避免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美国的校园暴力事件明显减少。在公民有持枪权的国度能够使青少年犯罪概率逐年下降,可以说这些措施是非常得力的。再看德国,对于有两次以上欺强凌弱行为的“小霸王”,学校有权把问题学生送到不良少年管教机构进行强制教育,甚至可以采取比较严厉的措施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日本政府给学生安装免费的GPS定位系统,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外出和追踪失踪者,防止学生受到不法侵害。同时还有一套严格的惩戒教育措施,针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制定了详细的惩戒条例,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违法违纪程度有多深、该作如何惩戒、如何把握惩戒的力度、由谁来执行惩戒条例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把视线转回国内。面对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相比较国外,我们确实缺少得力的措施。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执行主体不明确。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后,惩戒由哪个部门来执行众说纷纭,责任主体不明确。我国在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笔者认为,这种过于强调保护的原则,对于问题学生的惩戒有些缺少力度,可能会助长此类学生的犯罪心理。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群辍学孩子离开学校后,来到城市偷窃。公安人员把他们抓到后,在一番教育之后把他们释放了。后来他们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偷窃……最后发展成抢劫。公安机关一次次地抓获,一次次地释放,孩子逐渐形成了“即使我犯了法,警察抓到了我,因为我是未成年人,最后还是得把我放了”的心理。

校园屡屡上演的群殴、侮辱欺凌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些现象暴露出了学校思想教育的软肋。学生出了问题仅仅依靠思想教育,这种措施对于有些学生无济于事。思想教育固然重要,对于大多数问题学生有一定的成效,但对于那些家庭教育缺失、从小就失去父爱母爱的学生或是父母在外的留守学生,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二、符合实际的教育模式

面对校园暴力事件逐年增加、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严重滑坡的当下,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改变这种局面呢?

笔者认为,先要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从人性出发。人之初,性本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都是善良的,只不过不同的人接触到的环境不一样,接触到的对象不同,从而养成了不同的性格。以农村教育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办家长学校

创办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学习平台,帮助广大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笔者是一个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家长大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肩上主要的责任就是下地劳动,养活一家人。至于如何教育孩子,他们认为那是学校的事情。出于这种心理,他们把自家孩子送到学校去,从周日下午到周五下午放学回家长达五六天时间,这期间家长对孩子基本上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家长无法了解到孩子的思想动态,更无从谈起教育孩子了。实际上,绝大多数家长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他们主要关注农事,播种、浇水、施肥、秋收,这些才是头等大事。孩子的学业、思想教育等,均由学校老师完成。由于缺少家庭的配合,不少学生从小养成了任性、固执的性格,对于教师的劝说置若罔闻。因此,由政府牵头,学校具体操作,建立各级各类家庭学校非常有必要。通过这样的平台,广大家长了解到更多的教育知识,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二)减少留守儿童的比率

由于忙于生计,农村绝大多数家长都外出务工且多数是出省务工,加班是经常的事,基本上没有空闲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教育状况;再加上路程上千公里,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一趟,不少家长甚至在电话里也不过问子女的教育情况。留下爷爷奶奶看管孙子孙女,爷爷奶奶多溺爱,对孩子严厉不起来,孩子任性的时候他们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处于无管教状态。基于这种现实,当地政府应创造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近距离就业岗位,使家长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家长不用外出千里,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自然有了空余的时间教育孩子。

(三)成立专门的惩戒机构

为了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不妨借鉴外国的管理模式。首先,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青少年法律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惩戒条款。成立学校惩戒机构,对违法违纪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教育。现在的情况是学生发生违法行为后得不到有效惩戒,部分人肆意妄为,对于学校的思想教育不放在眼里。由于学校缺少相关的惩戒机构,学生出现违法行为后,大多数情况下第一个与之接触的人就是班主任。经过班主任的教育,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错误,思想教育取得了预期效果;而对于部分依然我行我素的学生,思想教育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还可能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进而恶化到剑拔弩张的程度,影响班主任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行。因此,成立专门的惩戒机构很有必要。利用惩戒机构处理青少年违法违纪问题,避免教师直接处理违纪学生,减少师生对立现象的发生,避免激发师生矛盾,也可以有效减少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的发生。因为是专业机构,机构从业人员经过了专门培训,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减少私人感情的影响,做到客观面对问题,处理起来更有分寸。

(四)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站

大部分问题学生缺少有效的心理辅导,教育起来困难重重,收效甚微。如果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站,安排专业人员对问题学生进行辅导,疏导其心理,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很多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可以得到有效处理。因此,建议培养更多的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咨询师来服务学校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其阳光心态。◆(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中村乡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思想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基于美育视角的中学化学课教学探微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