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2016-02-23黄明喆卫国爱
黄明喆 卫国爱
摘要:国民综合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通过对国民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应加强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提高教育者自身能力素质的方法。只有从学生抓起,国民素质才会得到巨大提升。
关键词:国民素质;道德教育;科技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229-02
一、引言
国民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但科技创新还远远不够,国民的精神世界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如果因为生活改善而导致道德质量滑坡,将是一件得不偿失的大事,所以,提高国民素质已迫在眉睫。提高国民素质关键是教育,只有通过教育,特别是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国民的素质才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了,国家才会有发展的动力。通过分析课题小组对国民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现状的调查,本文提出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应加强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提高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素质的方法。只有从学生抓起,国民素质才会得到巨大提升。
二、国民素质现状
1.人文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所谓“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一些令人心忧、心寒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人抱怨:国人素质太低!其实,这里的素质主要是指国人的人文素质(与自然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2003年,教育部批准启动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认为:中国公民的人文素质从总体上看还是良好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公民人文素质的最重要因素。但让人比较惊讶或者感兴趣的案例或者数据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情况:一是数据显示在公民人文素质平均得分上,中西部要略强于东部。这一结果表明:那种想当然地认为“发达地区的公民人文素质一定高于欠发达地区的公民人文素质”的想法是错误的;同时也表明东部地区社会分化、多元情况要较中西部更为复杂。二是调查显示公民普遍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人文素质高于别人,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自觉性不够。公民对自己与他人的人文素质评价表明中国公民一方面对目前社会人文素质状况的担忧,另一方面对他人的极其不信任,而一个普遍对他人不信任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人文素质不能令人乐观的社会。
2.科学素质。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我国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而且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渠道和方式都较为缺乏,参与科技教育普及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我国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的缺乏,导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生产生活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影响因素。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六分之一,其享受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居民;适龄劳动人口科学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科学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薄弱,科学教育与培训资源(主要包括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基础设施等)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需要,而且分散于不同部门、单位和团体;科普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而且有限的资源在分配上也存在着区域、城乡、人群之间的不平衡;作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主渠道之一的大众传媒存在科技传播力度不大、质量不高的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
三、提高国民素质的措施
鉴于上述各课题组对国民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调查结果,本文认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刻不容缓。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关键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本文认为提高国民素质应强化教师的职责,加强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坚持不懈的将这些措施付诸实施,从学生开始抓起,国民的综合素质必然会有较大的提升。
1.教育者职责。美国未来学者John.Naisbitt在其著作《2000年大趋势》中认为:“在新的经济秩序之下,谁在教育方面投资多,谁的竞争力就强。在经济成长比西方快得多的太平洋边缘,特别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教育发展不会是飞速的,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未来只是现在的合理延伸,如果要适应未来的教育需要,改革今天的教育至关重要。教师是改革的中心,社会是改革的外部条件,教育的前途更多的取决于外部条件,而不是教育系统的内部因素。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学生不论走到哪里,做出了什么业绩,对教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在古代,对教师的职责就有很多论述,其中,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精辟的阐述了为师者的重任,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传道,讲做人之本,为人之道。要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路标,告诉他做人的准则,即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做,不仅仅是由于法律法规的约束,还有自己设置的一道心理屏障。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才有可能做出非凡的业绩,否则,永远没有感召力。一定要给学生树立起一个远大理想和成就一番事业的宏伟蓝图,让其终生为之奋斗,既便不成功,也会无愧无憾。让学生不要将时间浪费在计较眼前的利益和得失上,要将目光放远一些,眼界开阔一点,那么,他在以后人生中的收益会远远超出其所失。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华,人生观、世界观很不成熟,价值取向也不甚明确,如果多一些师长的关怀和引导,多一些鼓励和帮助,他们会少走很多弯路。另外,学生自身也一定要积极进取。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视名利淡一些,虚荣心少一些,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被人误解,才有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韩愈讲的为师之道,第二才是授业。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给学生传输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先进的思维理念,站在本学科的最前沿,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第三是解惑。教师只有具备一颗博爱的心,才会耐心细致的解疑答惑,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讲清楚、说明白,否则,会很不耐烦或态度生硬,三言两语将学生打发走。这样勉强应付的态度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师者,必须遵循“师道”,讲师德,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要落实在行动中,言传身教。只有高尚的灵魂才能孕育出健康茁壮的花蕾。人生的成功之路,始于学会做人。“亲其师、信其道”是教育的真谛。教师不仅要用知识的力量,还要用人格的力量感召人,树立“师者”形象。常言道:其身正,不令亦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道德教育。在当今世界有许多国家类似中国这样,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道德水平却出现滑坡。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带来了精神世界的空虚、迷茫,富裕并未带来意想中的幸福。相反,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等,这些产生于野蛮时代的社会现象,似潘多拉盒里的瘟疫一样纷纷来到人间,把我们的时代搅得不得安宁。
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有些人的道德天平发生了倾斜,英雄主义精神泯灭,流氓意识泛起。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文明经受着考验》一书中,曾对推动不同文明前进的不同化因子的殊异作用进行过极其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在一种文明系统中不会致害甚至会致福的因子,一旦逃离文明框架的制约,而参与到另一个文明经济中去,就有可能对这一文明经济产生致命的危害,因为这一文明中没有制约它的相应的机制。因此,我们必须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大力弘扬正气,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不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民主法制建设,重塑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3.科技教育。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教育者的努力,道德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实行,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本文通过关于国民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初步探讨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应加强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提高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素质的方法。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期望对提高国民素质有所脾益。
参考文献:
[1]徐俊,等.社会发展策略[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2]周绍森,等.科技兴国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新华网.科技兴国战略[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