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导向的学风建设研究
2016-02-23邹波
邹波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空心化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模糊不清,难以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从而导致学风散漫。本文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系统分析了目前学风建设的不足,提出了学风建设需要改变传统的“命令约束式”,应充分考虑内因和外因,结合专业导向的“激励培养式”的思路。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学风建设;学风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10-02
学风是学习的风气,是学生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上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也是知识传授与品格培养的保证。因此,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际动手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与强大的自信心。每个高校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体系与目标,故而学风建设也应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系统化的思考与探索。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企业经济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宏观运营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主要培养学生管理学与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能,使学生能在工商企业及其他组织从事经营管理及相关工作。但是,随着高校专业建设的发展,一大批原来依附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物流、市场营销等纷纷独立成专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仅剩躯壳。在这种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空心化”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与实践脱节。各类专业都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而管理类专业尤甚,既表现在理论教学中与实践结合难点上,也表现在实践、实习中缺乏理论的指导上。一方面管理学相对于经济学来说,其理论逻辑体系不强,容易空洞化,更需要案例、实验和实践等方式丰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管理实践要么难以组织实施管理者角色的实践实习,仅局限在业务工作层面,导致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不够。
2.能力与素质脱节。一是管理专业能力的界定不够清晰,可行的培养方案欠缺,测试与考核能力的规范与标准更是偏弱;二是管理专业的“素质”要素相对更为重要,但是现阶段还难以找到较为成熟和成功的培养模式和方案;三是由于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欠缺又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产生管理知识是否真有用的疑问。
3.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从事会计、营销、物流、人力资源、金融等多方面的工作。既然如此,在粗通皮毛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多而不精的复合型人才吗?
从上述三点分析可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存在教育理论空洞化、解决知识能力脱节化、解决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化的问题。这种情况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前路在何方,也难以制定自身的学习目标与计划。
二、目前学风建设的方法与缺失
目前,高校的学风建设通常是高屋建瓴,在学校的层面入手,而很少针对个别专业特色入手。一般而言会采取以下方式加强学风建设:(1)强化课堂教学与考勤。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上课。同时,强化考勤制度,并与最后的考试成绩挂钩。这样会保证学生到达课堂,却无法保证所教授的知识是否是学生真正的需求。(2)强化课后作业与阅读。让学生课后忙碌起来,使其没有精力去谈恋爱或者玩游戏。但是,在当前学生抄袭成风的情况下,难以起到必要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学。(3)强化考核与评估。加强试题的管理,强化考核的指标,杜绝学生作弊现象。这是强化学风的最后一关,用挂科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用心学习。(4)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不可否认,各种竞赛会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风培育,但是参加竞赛的往往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厌学的学生对此往往不屑一顾。
这四方面的努力对学风建设有一定的成效,但却是传统的“约束命令式”学风建设,属于学风建设的外因。要解决学风问题,还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激发其内在的学习热情。
从内因出发,学风建设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学习的目标。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发展尤其重要。比如本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需要的专业能力、上岗所需的执业证书等。(2)学习的导向。如此多的课程,前后是如何衔接的?每门课程的侧重点、培养的职业能力是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结合专业特色,拟定科学合理的方法,给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风建设新思路
综上所述,要解决学风问题,不仅需要外在的约束,更需要内在的激励,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学风建设可以尝试以下思路。
1.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因,包括教案、课件、案例、考核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管理类学生的考核标准和工科不同,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域方案的可行性。
2.建立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导向机制。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几乎涵盖经管类所有的课程,且每门课的课时均存在不足。因此,建立细致可行的专业能力分解机制尤其重要。比如,将各个专业课分模块,指出学习的目标以及培养的能力,以及后续知识的自我学习引导。如此,课堂上的教学保证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广度,课后的自我提升保证了深度。通过专业能力导向,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激起内在学习的动力,这是内因。
3.建立师生的沟通交流机制。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不仅需要建立专业能力导向机制,更要通过师生的沟通机制保证能力导向能落到实处。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邮件、QQ等网络平台保证双方的沟通,更可以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提升彼此的互信。
四、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风建设的探索
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历史悠久,在学生的培养和学风的建设方面有一些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推行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务处从教学过程的管理出发,在教学的准备、课堂的管理、教学的效果以及后期的考核方面均有详细的规范。如此,在宏观的环境下促使学生必须认真的学习。这是学风建设的外在因素。
第二,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制订了“鸿鹄英才培养计划”,将学校宏观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涵盖的课后学习、项目科研纳入培养计划,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研究机会。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因之一。
第三,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针对自身的教学大纲,将学生能力进行了细分,学习的模块进行了引申。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将学生的能力划分为“沟通能力”、“调研能力”、“专业性策划与写作能力”等,并将每门课程拟培养的能力进行了归类。
第四,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将学生的发展方向分为物流、营销、金融、人力资源、生产运营五个方向,并针对每个方向,给学生拟定了较为详细的指导,比如参考书目、项目研究、实习单位等。
不仅如此,工商管理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校教学质量体系标准,采取了多种考核方式。许多课程都放弃了传统的考试方式,而是通过课程设计、项目策划以及答辩的形式进行。不仅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评估,更大幅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校的学风建设不仅是拟定严格的考核和教学标准,因为这只是外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各个专业因结合自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与指导,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求学的上进心。
工商管理专业学风建设最重要的内因,就是通过专业导向、教师辅导,以及大量的科研项目、校外实习等内容,帮助学校明确学习的目标,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激励培养式”与“命令约束式”有机结合的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