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与北汉交通道路研究

2016-02-23□马巍,张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井陉太原路线

□马 巍,张 健

( 西北大学 a.历史学院,b.丝绸之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9)

宋与北汉交通道路研究

□马 巍a,张 健b

( 西北大学 a.历史学院,b.丝绸之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9)

北宋初期,北汉政权曾以山西为中心割据,与北宋王朝进行了长达二十八年时间的军事对抗,行军路线的选择一般对军事战略胜负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亲征北汉政权的军事路线为切入点,探讨了天井陉—泽州—太原、滏口陉—潞州—太原和镇州—井陉—太原等三条主要交通路线及其变化。通过对行军路线的细致考察,也再现了北宋建国初期针对军阀割据的军事策略实施。

北宋;北汉;河东路;交通道路

五代时期政权林立,“五十余年,更易八姓,寓县分裂,莫能之一”[1]。后汉大将郭威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崇依靠山西“表里山河,易守难攻,易于割据”的地理形势建立北汉政权,历经四帝二十八年,统治十余州,范围大致为今天山西雁门关以南,晋城以北大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的府州、麟州和丰州一带。北宋和北汉之间陆路道路交通主要受地形制约,分属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中间有高大的太行山阻隔。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岩。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古称为太行八陉”[2]。“连山中断曰陉”,即山与山交接的平处,成为了沟通两国的必经之路,“兵行需由大川”,河谷地区交通便利物资充足,为宋汉行军提供了保证。因此研究此区域的交通道路状况对于本区域内的军事、文化地理等问题不无裨益。对此,前辈学者已经做出巨大努力,李裕民《宋太宗平汉始末》[3]勾勒出了从后周世宗、宋太祖至宋太宗亲征北汉的过程,对于北汉与后周、北宋的拉锯战争有重要作用。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4]对唐代主要交通线多有精细考证,唐宋时期山川地理运动变化相对较小,古代道路交通的变化程度也并非太大,其中一些成果和观点值得借鉴。韩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5]对宋夏双方的行军路线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宋夏交通的三条要道,基于三条道路的地理环境差异,对其在利用和控制上也体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与北汉交战中的皇帝亲征时往返路线选择的差异,探索宋与北汉之间的交通要道的使用频次,从而探索区域地缘政治及其变化。

一、北宋初期征伐路线

(一)开宝二年

开宝二年(969),北汉国主刘钧去世,其继位者刘继恩被侯霸恩所杀,刘继元继位。北汉朝局动荡,给予北宋征北汉的良机,现将史料中太祖亲征及回师路线归纳如下:

“二月戊午,诏亲征。甲子,车驾发京师。丙寅,次滑州。丁卯,次王桥顿。己巳,次相州。庚午,次磁州。乙亥,次潞州,以霖雨驻跸。三月戊寅,壬辰,发潞州。乙未,次南关。戊戌,次太原。闰五月,壬戌,车驾发太原。戊辰,次镇州。六月,己卯上发镇州。壬午,次邢州。丙戌,次相州……漳州水泛滥,坏浮桥,命士卒亟治之。己丑,次滑州。”[6]

六月癸丑皇帝亲征结束,回到首都开封。相比较建隆元年(960年)太祖讨伐李筠的路线,这次太祖亲征北汉的路线明显发生改变。从开封出发,向东北行军二百二十里,抵达黄河南岸滑州(今河南滑县),由白马津(造舟之梁)渡河(据《元和郡县图志》又称黎阳津),宋代黄河经常在此决口,历来为治河重点。由此地行至王桥顿,在此召见旧将,磁州武安人韩崇赟,并任命其为北面都部署,驻防镇州、定州,防御辽国的突然袭击。向西北过相州(今河南安阳),北五十里过漳河,抵达磁州(今河北磁县)。磁州到潞州的行军路线安排,史料并无记载,只知其共费时五天左右,据笔者推测,磁州西至潞州三百八十里,由西北徒涉太行山,经滏口陉(今河北省武安县东南20里),其山岭髙深,实为险阨。由磁州入晋的道路只有此条,三国时期魏文帝邀击袁尚、高欢出击尔朱荣即经由此地。故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因其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十公里,磁县东南十余里)西六十余里,称其为古邺都的西大门。由此陉入晋后,抵达潞州(今山西长治),时值连续降雨,遂在潞州停留将近半个月。沿漳河谷地北上到达襄垣,在沿漳河西源分支北上,至铜鞮县城,北上南关、盘佗及团柏谷,由此北上抵达太原城下。

其回师路线则有详细记载,由太原出发往东行五百一十六里,经井陉至镇州,治所真定(今正定),西距太原五百一十六里,南距赵州一百余里。再过相州、滑州最后到达开封,这与太祖亲征李筠的路线基本重合。

(二)太平兴国四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下诏亲征北汉。由于太原城被晋水和汾水环绕,相对封闭,易守难攻,宋军采取四面攻城的措施。在出征之前,太宗吸取周世宗、太祖失败的教训,采取了较为合理的策略。太平兴国四年,“春正月,庚寅,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其城东面,彰德节度使李汉琼城南面,桂州观察使曹翰城西面,彰信节度使刘遇城北面。”此外,石岭关位于晋阳城的东北部,位于五台山和云中山夹持的一个陉口上,地形险要,是宋军抵抗辽援军的有利阵地,所以太宗任命云州观察使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加强对辽援军的阻击,守住此关,北汉政权就成为瓮中之鳖。在太宗亲征前,就基本占领了北汉的大部分地区,只剩下太原、汾州。现将史料中太祖亲征路线归纳如下:

“二月,甲子,车驾发京师。戊辰,次澶州。己巳,次德清军。庚午,次大名府。壬申,次洺州。三月庚辰朔,驻跸于镇州。命郢州刺史尹勋攻隆州。隆非古州,北汉人依险筑城以拒王师,故先分兵围之。四月己酉壬戌,车驾发镇州,幸太原。癸亥,次天威军,作早行诗,令从臣和。丙寅,次侧口顿,作闻捷奏、平隆州诗。庚午,上至太原,驻跸于汾水之东。……五月,己卯朔,庚子,车驾发太原,诏以行宫为佛寺,号平晋,上自记之,刻古寺中。辛丑,次新并州。丁未,次镇州。”[7]

此次出征,皇帝从开封出发,向东北出发二百五十里至澶州,治所顿丘县(今河南濮阳),由浮桥北渡黄河,过七十里,抵达德清军。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县),距澶州七十里。再向北七十里抵达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在庆历年间升为北京。向西北行军,抵达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县)。在洺州驻扎二十日左右,“路出土门,经天威军,平定军至并州”。由镇州过天威军、井陉、娘子关和平定军抵达太原。其它的攻城部队也都大军压上,对北汉晋阳城的进攻也采取了四面包围的措施。可以将北宋的进攻路线分为五条:东面从镇州向西,过井陉进攻晋阳;从东南部出威胜军,隆州进攻晋阳;西南部,由汾州沿着汾河谷底北上直至晋阳城下;西北部由岢岚军沿着汾河谷底南下进攻晋阳;东北部则由石岭关(今太原市北五十公里)的军队负责抵抗辽朝的援军,一举平灭北汉政权。

处于军事上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需要,其回师路线,与亲征路线相同,由太原至新并州(太平兴国四年,平晋移州于三交塞阳曲县界太原旧城并从毁废)井陉、过太行山抵达镇州,向北继续进军,试图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壮举。

二、北宋与北汉交通道路

(一)天井关—泽州—潞州—太原

此条路线为周世宗征北汉、太祖亲征李筠的路线。由晋东南太行陉北上,抵达太行山麓之后,沿丹河河谷北上,入太行陉,过太行山脊,天井关至泽州。这段七十里的道路是连接晋豫南北的交通要冲,为太行八陉之首,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泽州北行达潞州,这是晋南的军政中心,唐朝时期在此设置了泽路节度使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唐末五代时期利用其封闭的地形,形成了较多的割据势力。天井关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天井关,亦曰太行关,在泽州南四十五里,太行山顶南北要冲也。”[8]以“关南有天井泉三所,其深不测”而名。太行山道共七十余里,北三十余里为天井关道,南四十余里为太行陉道,陉道险处阔仅三步,故古代被称之为羊肠道,曹操行军路过此地写下了“北上太行山,艰难何巍巍。羊肠阪诘屈,车轮为之摧”的诗句。

其具体交通路线如下,从开封出发,过黄河浮桥西至河阳北行,经过怀州(治所河内),太祖亲征时,时任河内刺史马令琮,日夜储蓄物资迎接王师,是皇帝亲征时物资储备地。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情景“大军十万出太行,”军队人数达到几十万人,其山路险峻多石,不可畅通行军。据《涑水记闻》记载,由于太行险峻,太祖亲征李筠时从征的中书舍人赵逢畏惧路险及其他原因,借口坠马伤足,便停留在怀州,后被贬为房州司户。为行军顺利,铺设道路成为第一任务,太祖甚至亲自上阵,“先于马上负数石,群臣六军皆负之即日平为大道”,才将道路平整。开宝二年亲征时,由于车乘塞路,诸州馈饷集上党城中,超过期限,时任河东转运使的刘仪也被免官。可见,较差的路况加之调度失误,导致粮食运输不畅。平李筠后,为了征讨北汉的顺利行军,太祖下诏重新修建此路。“建隆三年,五月十八日,潞州言,先奉诏集丁夫开太行路,俾通馈运,今已功毕。”[9]为了取得征伐北汉的顺利,开宝三年太祖下诏泽州直隶京师。

这条道路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通路。熙宁年间,日本僧人成寻由开封到五台山也由此路线进发,其以日记的形式将其每日所经馆驿州县、山川河流以及道路里程都记录下来,再现了当时的交通状况。其行进路线大致为:开封、中牟县、郑州、荥阳县、汜水县、巩县、永安县、河阳县、孟州、怀州、泽州、高平县、上党县、潞州、襄垣县、威胜军、祁县、太谷县、徐沟县、太原府……,与太祖亲征李筠的路线基本相同。在怀州、泽州,成寻发现山峰中有大量的矢仓与峰堠。矢仓即日本一种以圆木头堆砌,筑成的高塔。日本古代用作军事防御,形似箭塔、瞭望台;峰堠的作用则为瞭望敌情的土堡。可见这条路上军事公事的完备。同时,在壁立的石刻中还记载由夏竦等关于詠太行高耸的记载。

潞州向北通往太原的道路有两条。东道由潞州正北行经黄碾、襄垣、虎亭镇和太平驿,沿漳河西源向西北行进,至古铜鞮城(今沁县),晋平公建铜鞮城于此,韩信在此擒代相夏,唐末用兵常重之。基于防止割据的出现并考虑此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太平兴国三年,宋廷于潞州被乱柳石围中筑城,建威胜军。在此,通往太原的道路一分为二。西北一路,向西北沿涅水谷地,翻越胡甲山后,进入太谷水流域,过南关、盘陀及团柏镇(今祁县东南六十里)到达汾河谷地过太谷和榆次抵达太原。自北齐置盘陀驿,在宋平李筠之乱后,此路线为北汉国主的归逃路线。东北一路,过武乡,沿五乡水,过昂车关至榆社,过石会关,沿蒋水谷地,向西北行军,抵达榆次、太原。

(二)滏口陉—潞州—太原

此条路线则由开封向西北渡黄河,北行四百里至相州(今河南安阳),北行六十里至磁州,由滏口陉入晋。滏口陉,位于河北武安县东南十公里,其“山岭髙深,实为险阨……滏水源出县西北鼓山南岸下,泉源奋涌,若釜之扬汤,故以釜口名之,其水冬温夏冷”[10],自古为“郑至晋阳要道”。这条交通线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秦始皇其第三次出巡回归路线即取道彰德(相州),经潞安穿太行山脉,经临汾、韩坡返长安。其历史地位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顶峰,其中五国将都城设在邺城,滏口陉东距都城不足百里,是邺城的西大门。据《禹贡锥指》记载,北齐髙欢则“就食山东,自晋阳出滏口。太昌初,欢自邺入滏口,击尔朱兆于晋阳,盖幷邺徃来斯为孔道矣。”尤其在北齐时,都城虽设置在邺城,但皇族长期居住在其起家的太原,并建有避暑的行宫,往返与两地之间。但是在之后的《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等地理志中却少有滏口陉的记载。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政治因素。随着隋文帝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毁坏邺城后,政治中心向西移至长安,作为邺城西大门的滏口陉重要性不复存在。再加上其自然条件的恶劣,更是降低了它的使用率。太祖亲征的相关文献虽未对磁州至潞州的路线进行详细的记载,但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由磁州至潞州利于大军畅行的道路仅此一条,山岭髙深,实为险扼,路况较差。故只在此一次亲征中选择这条道路,之后便再未选择此路。

(三)镇州—井陉—太原

井陉为太行八陉的第五陉,今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北井陉山,因其四面高、中央低,如井,故曰井陉,俗称土门口。其使用较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赵武灵王在此大破代国和林胡的军队,一战成名;韩信由此东出井陉,大败赵军。故古人有“河东马强,士习善驰突,与镇、定若表里,然东下井陉,不百里入镇、定矣”的说法。其所述不百里入镇州虽显夸张,但足以看到井陉作为沟通晋冀之间交通要道的重要性,为其所恃之地。宋太祖第二次亲征的回京路线和太宗亲征及其回师路线也都由井陉。相比较平原地区而言,其道路艰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师行。但是在之前由滏口陉、太行陉亲征时出现的军粮供应短缺和调度困难的问题均未出现,这就体现出选择这条道路作为亲征道路的优越性。甚至连亲征李筠时畏惧路途艰险的中书舍人赵逢,这次也随太宗亲征北汉走井陉路,虽然不排除其他因素影响,但在史书上并未发现相关史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井陉道的路况应好于天井陉。此外,由于北宋河东路处于西北三路的中枢位置,起着御辽抗夏的枢纽作用,故一旦军事有变化,井陉还承担着军队调动、物资支援,支援河北路、陕西路的重任。例如景德元年,辽国出兵南侵,朝廷派遣河东路广锐骑兵赴镇州以备戎寇。在至道二年对西夏的一次作战行动中,位于无定河一带的宋军饮水困难,朝廷便迅速派遣河东转运使索湘“亟辇大锹千枚至,即令凿井,”解决了宋军的燃眉之急。值得一说的是,北宋末年,宗罕带领的西路军就是由井陉攻入太原,南下威胜军、潞州、泽州,东南攻天井陉,东下中原,从西路包围开封府。同时,宋朝的援军姚师古与种师中的援军,也是由此井陉与太行陉进行反击,由于战略的失误,但都以失败告终。频繁的军事行动促使政府对这条道路的围护十分重视,早在建隆三年之前,皇帝就下令开太行路,俾通馈运。仁宗天圣五年,“北作坊使武继隆言:景德年以前,勾抽河东军马策应河北,初入大路。今岁河北雨水稍多,冲注成涧道,乞令逐处官吏常切修葺。”当时道路以土路为主,受雨水冲刷路面崎岖不平,需长期维护。

三、亲征路线的北移及原因

开宝二年太祖亲征,其目的为一举歼灭北汉政权,相比较建隆元年亲征李筠的路线发生较大变化,由之前的太行陉入晋,改为由滏口陉入晋。而太平兴国四年太宗的亲征路线则由井陉入晋,可见其亲征入晋陉口以开封为中心一直向北转移。

随着入晋陉口的向北移动,代表着北宋政府在和北汉政权的拉锯战中对潞州、辽州等与北汉政权交界地带控制力的增强。同时,从镇州井陉入晋,也代表着当时河北边防的巩固,足以抵抗辽朝的突袭。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才能保障皇帝亲征路线的安全。同时,随着陉口的北移动,其亲征路线中平原的距离增加,山地、丘陵的距离减少,这样皇帝亲征时的颠簸减少,其舒适性大大提高。而且随着路况的好转,之前出现的军粮供给不足、调度失误导致物资堵塞的情况在史料中也未有记载。可见,随着北宋政权的逐渐巩固和北部边防的增强,导致其亲征入晋陉口的北移,再加上其道路的舒适以及物资运输的及时,这些都促进了亲征路线的北移。

四、结论

宋初,基于山西封闭的地理结构,与外部联系的天然通道主要分为三条,即天井关—泽州—太原、滏口陉—潞州—太原和井陉—太原。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以及政治军事形势变化,三条主要通道的使用程度有较大差距。北宋政府通过井陉完成西北三路驻军调遣、轮换以及物资供应任务,这条通道使用率最高。太行陉依然是沟通晋东南与开封之间的重要通道,使用程度次之。而滏口陉,由于其自然路况较差,加之邺城的毁灭,宋代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其作为主干道的政治优势已不复存在,只能成为出奇制胜的道路,而非主要的交通线路。行军路线是决定军事行动胜败的关键因素,亲征中交通道路的选择是基于自然条件下与政治形势的结合,不同道路的使用率反映出其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差距。

图1 宋初亲征路线示意图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李裕民.宋太宗平北汉始末[J].山西大学学报,1982(3).

[4]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韩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1).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0](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本文责编:杨 萍

Study of the Road betwee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Han Political Power

Ma Weia, Zhang Jianb
(a School of Histor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9; b. Institute of Silk Road Research,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9)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Northern Han political power made Shanxi province as its base area and kept military confrontation with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or over 28 years. As we all know that march route selection alway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a war.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ppear Song Dynasty’s original military strategies targeting at warlordism by investigating the march line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explore the military route selected by Song Taizu and Song Taizong when they crusaded against the Northern Han political power and deeply study three specific march lines: Tianjingxing - Zezhou - Taiyuan, Fukouxing - Luzhou - Taiyuan, and Zhenzhou - Jingxing - Taiyuan.

Northern Song Dynasty; Northern Han Political Power; East Road; traffic road

2016—03—08

马 巍(1991—),男,山西长治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张 健(1980—),男,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讲师,博士,地理学博士后在站。

K244

A

1008—8350(2016)03—0077—04

猜你喜欢

井陉太原路线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最优路线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原路返回』找路线
除夜太原寒甚
画路线
水与战争之三 井陉之战
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