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顿《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体验

2016-02-23□徐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海顿大调大提琴

□徐 琛

( 山西大学 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海顿《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体验

□徐 琛

( 山西大学 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从它诞生两百多年来,因它严密紧凑的曲式结构,典雅优美的抒情旋律,丰富多变的演奏技巧,得到了一代代大提琴演奏者的钟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深入分析,演奏技巧上不断探索,用心感悟、体验,准确把握,尽情挥洒,才能更为深刻地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海顿;大提琴;协奏曲;演奏体会

一、作品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ce Joseph Haydn,1732—1809)所生活的18世纪,是欧洲古典音乐由巴洛克风格向古典主义过渡和成型的时期,音乐逐步摆脱了庄严、雕琢的特点,而开始追求轻松华丽的宫廷气息。海顿所服务的宫廷,有一支专业水准很高的乐队,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创作实践的平台。交响乐、四重奏这些音乐表演形式就是他长期创作实践定型的。但这一时期,大提琴艺术远远落后于小提琴、钢琴艺术,无论是作品、还是演奏艺术,都未发展成熟,当时大提琴更多是作为伴奏乐器被使用,独奏乐曲寥寥无几。正是海顿通过他的几首大提琴协奏曲,特别是这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把大提琴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提琴的潜力、魅力、价值通过此曲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乐曲旋律高贵典雅,演奏技巧华丽复杂,由安东·克拉夫特(1749—1820)等大提琴演奏家的出色演奏,使人们对大提琴这一乐器得到了全新的认识,吸引之后的作曲家为大提琴创作独奏曲。

这首作品的版本很多,本文选用的是法国大提琴家让德隆根据作品原稿,并在忠于原稿的基础上重新创作了华彩乐段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华彩乐段音域宽广、旋律跌宕起伏、技巧复杂多变,几乎包含了大提琴左右手的所有技巧,既显示了大提琴这一乐器丰富的表现性能,又充实了原曲的思想情感。

海顿这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D大调,Allegro moderato)是由奏鸣曲式写成,是此曲的核心,先由乐队奏出洪亮柔美的呈示部(第1—28小节),为此曲拉开了序幕。28小节后,独奏大提琴舒缓而出,再次奏出这一主题。大提琴高音明亮的音质,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圣洁、崇高的境地。主部(第29—49小节)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29—34小节)是建立在D大调上的开放性乐段,先呈示出乐曲的核心主题,随后进入第二部分(第35—49小节)。第二部分是具有戏剧性变化的华丽乐段,大提琴连续的音阶和琶音华丽非凡,使乐曲不断向前流动,表现出曲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副部(第56—76小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50—58小节)是两个平行的乐句在不同的八度上进行而构成的乐段,旋律转入深沉忧郁,与前面具有鲜明的对比特征。第二部分(第58-65小节)使用的是长篇幅的三连音进行,使音乐更加活泼明快,是第一部分的进一步升华。第三部分(第66—70小节)再现了主部结尾的部分,将呈示部推向一个高潮。第四部分(第71—77小节)是第三部分高潮后的平静,是双声部材料,通过模进展开和力度渐强,将乐曲再次推向高潮,并在A大调上完满终止。在第90小节#C被还原之后,乐曲进入了调性动荡不安的展开部(第92—122小节)。展开部由e小调至b小调、D大调、b小调,但总体是以小调为主。其中不乏华丽绚美的乐句,和大提琴四条弦上不断进行的技巧展示,跌宕起伏,来告诉人们人生不总是美好,必然伴有困难、挫折,但又不失信心。再现部(第130—180小节)的主部不仅再现了本乐章的核心主题,并将副部提高四度将调性统一在D大调上,听来更为明朗,显示出了战胜困难后的愉悦心情。主题几度变化后为第一乐章作了圆满终止。

第二乐章(A大调,Adagio)是一个歌谣式的规整的小型回旋曲。建立在A大调上的主部旋律徐缓如歌(第1-8小节),宁静脱俗。独奏大提琴与乐队交相辉映,仿佛像知心朋友在促膝谈心。第一插部(第17—31小节),旋律在E大调上进行,抒情委婉。主部再现(第32—39小节)又回到A大调上,大提琴在高八度演奏并基本再现主部主题。第二插部(第43—52小节)开始于a小调,随后转入关系大调,使整首乐曲在调性上添加了新的色彩。第52小节核心主题再次出现。最后的华彩乐段为大提琴独奏乐段,突出了本乐章的歌谣性,并以简短的形式结束了柔板乐段。

第三乐章(D大调,Rondo)是回旋曲式结构,八分之六的节奏,带有舞曲的特点。主部(第1—8小节)是由反复的两句构成的一段体,第一句由大提琴完成,第二句由乐队完成,形成对话,并强调了主题。第一插部(第17—33小节)是一个发展型乐段,连续的六连音使分解和弦不断变换,让作品具有生机与活力。主题再现(第39-49小节)的调性重新回到D大调,基本再现了主部主题。第二插部(第50—102小节)从D大调开始,并向A大调转调。其中多次采用双音、琶音及和弦,使乐曲达到高潮,并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第二次主题再现(103—118小节)是双声部乐句,第一句在D大调,第二句d小调,两句在调性上有鲜明的色彩对比。第三插部(第119—162小节)在d小调上进行,节奏和律动感很强,尤其是八度跳进,使乐曲的戏剧性更为夸张。最后主题华丽再现(第163—180小节)以变奏的形式引出大提琴欢腾、跳跃的一系列快速音型,并且在伴奏乐队的推动、映衬下,辉煌结束此曲。

二、演奏技巧分析及体会

海顿这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旋律优美动人,技巧复杂多变,几乎包含了大提琴所有的演奏技巧。所以它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大提琴演奏家技巧是否娴熟的试金石,同时也为大提琴家提供了一个发挥展示技能的空间。

首先是乐曲的第一乐章。

以上谱例是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D大调,四四拍。这一主题旋律淳朴真挚、优美动人,在大提琴A、D弦上演奏,犹如男高音在动情歌唱。这一主题看似简单,但演奏时左右手很难配合,做到听起来优美中有纯朴、温柔中有豪情实属不易。这就需要通过长时间慢练,协调左右手,以使右手运弓长短、快慢变化有序。左手换把揉音运动中不失精巧。两手通过快慢、动静、轻重的协调结合,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一主题精致而明快的艺术特性。演奏此主题的分寸较难把握,切忌“感情的过分冲动和不必要的夸张,而导致理解上的谬误”[2]。这一主题被后人称之为是欧洲古典音乐中的经典旋律,古典音乐所特有的精致、高贵、理性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呈现,同时也使大提琴这一乐器深沉、广博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得体的呈现。

第一乐章主部第二部分中的乐句。这一乐句既有华丽流畅的音阶音型,又有双音的协和甜美,它蕴含了换弓、换弦、换把、双音等多种复杂多变的技巧,演奏起来极为困难。因此,在演奏时应注意乐句的连贯性,左手摁弦力度应均匀且注意音准,减少换把的痕迹;右手运弓应注意不拖泥带水,使音乐旋律听起来更加自然流畅。大提琴家马友友在演奏这一部分时,左右手配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把这些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乐曲第一乐章副部的第二部分中的乐段同样也值得注意。此乐段采用连续的三连音,音区跨度大,音准难把握。作者通过大段三连音的连续进行,来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演奏时就需要左手拇指按弦要实,换把应注意减少痕迹,而右手是不对称的弓法,不同弓速交替不要痕迹。换弓要敏捷,换弦要干净。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右手根据音高强弱对比时,应作一些巧妙的变化,这样听起来既连贯流畅,又强弱对比层次分明,正像世界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所说:“弓法必须时时刻刻反应音乐所需要的各种表情”。[3]

乐曲进入第二乐章速度变得缓慢,旋律亲切、平稳、柔和、充满温馨之感。独奏大提琴与乐队水乳交融。听来给人既有对往昔甜美的回忆,又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奏第二乐章主题时左手揉音和右手运弓都不宜太快,高八度演奏此主题时,音准很难把握,需要通过音阶、练习曲多练这一音区的换把。

最后是乐曲的第三乐章,这一乐章的主题清新明快,典雅秀丽,是古典乐曲中的经典旋律。演奏时左手换把动作不能太大,追求‘稳’‘准’‘巧’。右手换弓不能拖泥带水,两手准确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准确揭示旋律的艺术特点,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世界大提琴大师罗斯特波维奇演奏此主题时右手运弓分寸掌握的恰到好处,左手换把也不留痕迹,两手灵巧配合,把这一主题表现的秀美典雅,使独奏大提琴与伴奏乐队交相呼应,像节日的人们在翩翩起舞,赞美美好的生活。

乐曲第三乐章第三插部的乐句应格外注意。此乐句以模进的形式逐渐变强,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演奏时右手应注意突出每六个音的第一个音,并且灵巧换弓,旋律进行层层推进,使音乐充满幽默感的同时,也把旋律推向高潮。在学习演奏此处八度进行时,为了使两音准确协和,乐句连贯流畅,右手特别注意运弓时两弦力量的平衡,左手拇指和无名指形成的八度框架,两指之间的距离应随着把位的变换而变化。同时换把的速度不能减慢,才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在聆听罗斯特罗波维奇、让德隆、马友友等大师的演奏时,右手拇指和无名指形成的框架,无比自如地在两弦上滑动,确实能感悟到这些大师在此处的独特匠心,对听者很有启示。

这首乐曲历经岁月的洗礼,如今世界各地书面、音响版本很多,一代代大提琴大师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对原曲给出了个性化、差异化和创造性的解读。既表现出了此曲的内在精神,又艺术性地发挥展现出了各自的艺术个性。所以,要想演奏好此曲,达到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世界大师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一是要勤学苦练,对一些困难乐句摘出来重点练习。二是对该乐曲尤其是总谱进行深刻的分析,用心感悟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正像一位学者所说:“音由心入,音自心出”,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再一个就是要广泛涉猎国内外不同大提琴大师不同版本的演奏,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大胆体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如一位音乐评论家所说:“音乐杰作——戏剧名著也一样——不会随着年月的流逝而失去其卓越的性质:感染力上的新鲜感和打动听众的能力,对它的解释会随着校正者和演奏者的接踵辈出而改变”[6]。

三、结语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用他的才能和智慧为世人写出了无数传世之作,包括《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在内的这些作品,因海顿一生深居宫廷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而思想性略显单薄,但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最高成就,同时影响深远,为西方更多音乐流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1][4][5]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宗柏.大提琴艺术300年[M].西安:华岳出版社,2004.

[3]【美】戴维.布鲁姆.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司徒志文.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本文责编:赵凤媛

The Performance Experience of Playing Haydn’s "D Major Cello Concerto"

Xu Chen
(School of Music,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Because of its compactness of musical structure, elegant and beautiful lyrical melody, rich and varied playing skills, Haydn’s "D Major Cello Concerto"" has been favored and performed by generations of cellists in 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predecessors, only we deeply analyze it theoretically, continue to explore its playing skills, carefully sense it, experience it, accurately grasp it, and play it freely, can we reveal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more deeply.

Haydn; cello; concerto; performance experience

2016—03—10

徐 琛(1992—),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

G643.8

B

1008—8350(2016)03—0044—03

猜你喜欢

海顿大调大提琴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G大调随想曲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