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在新医改中的角色分析
2016-02-23张晓旺韩敏张燕杰
张晓旺,韩敏,张燕杰
(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300222 )
民营医院在新医改中的角色分析
张晓旺,韩敏,张燕杰
(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300222 )
【摘要】民营医院虽然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但真正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改工作中得到关注只是近些年的事情。相对于欧美国家中民营医院的历史发展与定位,我国民营医院无论是从起步阶段还是在前进中都遇到了来自专业领域和社会群体的种种困难和压力,虽然政策层面已对民营医院发展的倾向渐强,但“先天不足、后天空间局限”的情况依然不易改变,而这就需要民营医疗机构对自身在此之中的角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才能实现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民营医院;新医改;角色;公益性;社会资本
2009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成为新政中引人关注的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2010年,国务院对于民营资本投资的工作内容专门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其中针对医疗行业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并从医保政策、诊疗行为、财税制度和人才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以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可以看到政府在积极助推医改和多种资本投入两项内容的整合,无论是多点行医,还是鼓励民间和外来资本形式注入医疗市场政策的出台,都希望通过以资本机构转变的“新”形式解决长期以来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旧”题,最终优化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医疗市场竞争机制。但是作为民营医院,在医改中的角色所处的特殊位置和情境,却引发针对自身特点的更深层次思考。
1民营医院性质的界定
与世界多数国家使用的营利、非营利划分方法不同,在我国所指的“民营医院”,又称“私立医院”,是相对于公立医院而言,主要是指投资方主要来自社会,且以营利性机构为主题的医院,具有企业化管理、员工聘任制、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等特点[1]。事实上,区别于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民营医院资本的来源注定其商业性质和其在运营中的逐利性,而这种性质对于医疗行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对于民营资本投入医疗卫生行业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全国较为成功的民营医院就医学专科而言多偏向于妇产科、眼科、口腔、儿科等。从中可以发现,针对非急危重病种的诊疗领域,民营医院还具备竞争力,而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血液病、传染病、骨科等医学领域,民营医院基本没有市场和话语权,其中有其性质导致先天缺陷的问题,有资质问题、有整体医疗服务链条及人力资源支持问题,还有百姓就医习惯和观念问题。
其次,民营医院的概念包括所有社会资本支持的医疗机构,但外资医院在我国数量较少,资金较为稳定、而且服务对象较为固定(高端及使领馆和在华外籍人士医疗工作),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当前社会发展情况,且其运营模式不具备典型性,因此在笔者所提民营医院的概念中不予讨论。
民营医院的优势在于,医疗行业从国家产业结构来看是作为服务业,作为商业性机构,民营医院优质贴心的服务一直是各医院主打的品牌。“宾至如归”,在民营医院的服务提供中得到体现,在当前医疗消费群体对于服务和就医体验有越来越高要求的情况下,服务质量就成了唯一能与公立医院进行竞争的主要武器。当然,还有作为商业机构其价格的市场性和相对自主性对于民营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也有提升。然而,相对优质服务背后的高昂成本决定其在市场中的定价肯定是处于中高位,定位对象也会更具针对性,但医保政策对于民营医院缺少支持,医保定点就是困扰民营医院发展的较为突出的问题[2],加之商业保险体系的不完善,注定只面对了固定的、小众的部分群体。而在市场中,患者是消费者,那么在这种“商家”和“消费者”利益的循环中,民营医院性质中的先天不足就显现出来并加以放大,民营医院观其本质是企业,逐利的本质是必然存在的,对于价格的定位和服务的提供是根据市场规律进行的,而消费者是否接受这些设定就是其生存的根本。而就目前来看,患者对于例如眼部、口腔等疾病是可以接受民营医院的服务,实际上患者在其中判断的是“医疗大于服务,还是服务大于医疗”的问题,这是存在思想中的根源性问题,在目前我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观念层面,如果患者认为服务大于医疗,他有可能选择民营医院,如果医疗大于服务,那么必然会选择公立医院,并且是大型三甲医院,其实这就涉及到我国群众就医习惯和观念问题。
2民营医院资质的确定
资质问题是医院的宏观专业性问题,包括医院可开展诊疗项目、医师的执业资格等问题。如果说民营医院的性质算是“先天不足”,那么资质问题就像在其成长期遇上了“自然灾害”。卫生主管部门对于民营医院资质的审定是严苛的,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和其他急危重疾病的介入性诊疗、大型仪器诊疗、手术治疗,不管是从行政主管部门还是专业部门都有严格控制,即使是在公立医院中都不是所有都可以开展,并且对人员有非常高的资质要求(副高以上职称、必须通过有关培训进而获得认定通过等),这对于民营医院可以说是不可逾越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民营医院仅限于口腔、眼科、妇儿等领域的原因,专业资质准入的相对容易是重要因素,即使如此,类似专科在民营医院中也不是诊疗活动都可以进行。与此同时,很多药品在民营医院中是没有资质提供的,医保问题直接决定了大部分人不考虑此类医疗服务。其次是人员问题。国家从2010年到2014年出台多个文件支持医师的多点行医,在实际中,大部分民营医院也是高薪聘请大型三甲医院的专家作为客座专家应诊,但是最终落地比率极低(非退休),多数为专家、顾问,协助手术和进行会诊,高薪吸引兼职创牌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国家政策长期偏向公立医院,使得民营医院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专业技术教育等方面缺乏优势,导致人才匮乏和人员流动性较大。更多的是采用聘请公立医院离退休的高职称人员作为专家,招聘新毕业的学生作为基础人员,形成民营医院人才队伍“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3]。民营医院的品牌和人才发展平台优势是不存在的,除了薪酬的吸引,没有其他因素会成为医疗人才投身于民营医院的因子。民营医院企业化不稳定因素对于事业单位人员,具有体制性保障的人员,是其主要缺陷所在,出现医疗问题后的支持体系不足,没有保障,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一家机构刚启动时邀请专家来做一些示范手术,打出牌子,然后就一点点逐渐淡出的情况,因为邀请的高薪成本无法长期支持,那么品牌也就不再存在,市场也就不再存在。当前医疗人才的培养成本,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或是医技人员,都在提高,且需求较大,民营医院在专业人才引进中没有任何优势,提供的科研、学术平台很有限,因此民营机构极少会在专业性高级人才的职业考虑范围内。
3民营医院在行业及社会中的地位
经上述两点的阐述,民营医院在行业和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基本已明晰。服务与医疗本身的成本决定了其服务对象要求定位在中高位,医疗行业内专业地位低甚至不认可导致生存能力的缺失,就医群体的思想惯性使得其在社会中认可度较低。这种尴尬的情况决定了目前的地位也确实如此:医改政策上的放开和实际中处境的狭窄形成对比,民营医院发展快在于萌芽期的政策支持——多播种;而迅速衰落在成长期(先天不足和抑制成长)——行政、社会、市场、专业、观念多管齐下的困境,最终的结果就是基本的维持或者淡出。而且目前一些民营医院市场定位还不准,在对医疗行业了解不深,未进行详细市场调查和环境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进入医疗市场,一味追求短期收益和经济效益,忽视医院发展的长期战略计划和社会效益[4],运营成本多用于宣传,而对于医疗本身投入欠缺,这从根本上使其无法完成作为一个医疗机构的本质功能,这种情况是一种恶性循环:没有市场—加大宣传、营销—成本提高—忽略或无力支持医疗和人员水平的提升—没有市场。
许多民营医院在经营初期存在不规范经营和医疗广告违规行为,给普通民众留下了坑蒙拐骗的不良印象,影响了部分民众对民营医院的信任[5]。加之如果在民营医院有乱收费或者医疗纠纷发生,市场对于整个民营医院集体的不信任会很快扩大,更将是毁灭性打击。因此,结合当前政策的优势和自身的劣势,民营医院必须认清作为新时期医药与卫生体制改革行为主体之一的角色,这个角色必须获得市场管理主体、其他市场行为主体和市场消费主体的认可,可谓任重道远。
4民营医院的发展对于医疗行业和市场的影响
民营医院的引入从长远角度看,的确会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起到积极作用,发挥价格和服务优势,盘活市场,把竞争机制带到原有公立医院固化的循环体系中,尤其在细化医疗市场和分级诊疗的改革中,民营机构的介入将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早在西方国家都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但需要清醒面对的问题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可以假设,民营医院服务完善,技术较好,价格自由,但可以确信在相当时间段内,医疗市场中的大部分人群依然会选择大型三甲医院,理由也不难探寻,这是固有的就医观念造成的,是在我国医疗行业成型之初即存在的,“小病大治”“公立、国有”的意识不是在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同时,医保体系对于民营的支持从财政支出角度上短期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两点的阻碍是难以撼动的。因此,医改政策对于行业和市场的总体上看是积极的,但短期内的效果不会明显,影响也是有限的。
2015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这是国家对于民营医院的支持与鼓励,同时也提出了对于民营医院在未来发展的更高要求,政府对于公立医院医院“公益性”的回归要求实际也给了民营医院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更多机遇,特别是一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应积极争取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职能,扩大医院在百姓中的影响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医疗市场份额[6]。
政策的倾斜及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下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及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模式的兴起和灵活应用都为民营医院的发展前景打开了更多出路,但归根结底,都要从医疗工作和服务本质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才是民营医疗机构的根本出路,也是这个角色在医疗改革下所肩负的最重要任务,植根于让群众安全就医、满意就医,民营医院才能在这条路上真正走稳、走实、走好。
参考文献
[1]孔令大,刘国恩,李林,等.新医改为民营医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9):641-645.
[2]鲁虹,金兴.上海市民营医院现状和发展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2):11-14.
[3]严艳,雷寒.民营医院现况分析及新医改背景下的战略契机[J].重庆医学,2014,(14):1811-1813.
[4] 周游,吴珺,苏维.新医改政策下的民营医院战略发展之路[J];现代医院管理,2010,38(5):15-18.
[5]陈宁,刘新靓,李萌,等.新医改背景下我国民营医院发展战略SWOT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8(8):39-43.
[6]马伟杭,付铁红,王桢,等.新“医改”政策对民营医院发展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11,(9):3-5.
(编辑马兰)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32(2016)02-0028-03
【DOI编码】10.3969/j.issn.1672-4232.2016.02.010
通信作者:张晓旺(1988-), 男,大学本科,研究实习员; 研究方向:医院行政管理、医院质量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医院外事管理等。
收稿日期:2015-12-09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Private Hospitals in New Medical Reform
ZHANG Xiao-wang,HAN Min,ZHANG Yan-Jie
(Tianjin Chest Hospital,Tianjin 300222,China)
【Abstract】Private hospitals have been in operation for quite some time,while medical health undertaking and medical reform in China have not been focused on until recent years.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ositioning of private hospitals in countries of Europe and America,private hospitals in China meet all difficulties and pressures from professional fields and social groups in the starting period and the development though policies incline more and mo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ospitals.“Inborn defects and development limitation afterwards” still exist,which forces 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know their roles more clearly and make breakthroug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private hospital;new medical reform;role;public welfare;social 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