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联合益生菌对腹泻小儿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6-02-23徐辉照
龚 青 徐辉照 李 强
喜炎平联合益生菌对腹泻小儿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龚 青 徐辉照 李 强
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益生菌对腹泻小儿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选取常规治疗40例为对照组,采用喜炎平联合益生菌治疗4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者治疗72 h后的临床症状变化、炎性因子变化、生活质量,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治疗后每天的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呕吐、腹泻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TNF-α、IL-6、IL-10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TNF-α、IL-6、IL-10的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观察组于治疗72 h后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益生菌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质量效果,提升生活质量,可能与两种药物的有效成分显著降低了患儿的炎性反应程度有关。
喜炎平;益生菌;腹泻;患儿;临床症状;生活质量
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众多原因引起的以大便性状改变和大便次数增多为特点的疾病,可伴有发热和呕吐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患儿脱水和酸中毒,病死率可达0.15%~0.5%[1]。病毒性腹泻占小儿感染性腹泻的75%以上,以往临床上常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但容易产生耐药性,常规止泻方案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小儿腹泻中的治疗效果备受重视。喜炎平是一种中药制剂,抗病毒效果较好。肠道菌群失调或宿主对肠道菌群应答的异常与腹泻密切相关,益生菌可直接补充正常生理性细菌,可用于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患儿的免疫力。两种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也较高。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采用喜炎平联合益生菌治疗腹泻患儿40例,现与常规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5岁,平均(2.5±1.5)岁;病程6 h至3 d,平均(1.9±0.7)d;脱水程度:轻度30例,中度1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5岁,平均(2.6±1.3)岁;病程4 h至3 d,平均(1.7±0.5)d;脱水程度:轻度32例,中度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中的诊断标准;②均为急性起病,病程3 d以内;③年龄1~5岁;④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既往体健,无心肝肾严重基础疾病;⑥治疗前3 d均未使用收敛剂或止泻剂;⑦大便细菌培养均阴性。排除标准:①严重呕吐、重度缺水;②严重的内脏器官疾病;③霍乱、伪膜性肠炎及细菌性痢疾;④病因诊断不明确;⑤有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⑥近3个月内存在严重感染者;⑦抗生素、益生菌、喜炎平过敏者;⑧或已接受相关治疗,可能影响诊断或疗效判定者。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三、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行退热、止吐、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治疗。
1.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将10~15 mg·kg-1·d-1的利巴韦林加入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3~5 d。
2.观察组
采用喜炎平联合益生菌治疗,喜炎平注射液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5~10 mg·kg-1·d-1,1次/d。口服益生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于1~2岁的患儿,250 mg/次;2~3岁的患儿,350 mg/次;>3岁的患儿,500 mg/次。将药片碾碎后溶于温水(牛奶)或流质食物调匀服用。连续治疗3~5 d。
四、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及住院时间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2 h后大便次数的变化,记录两组患儿发热时间、呕吐、腹泻的消失时间。统计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出院的标准为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稳定,而家属有出院意愿。
2.临床疗效
参照全国腹泻病会议标准分为:①痊愈,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②显效,治疗72h内患儿的大便次数(<4次/d)、性状、体温显著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③有效,治疗72 h大便次数有所好转,临床症状有所缓解;④无效,治疗72 h患儿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加重,体温无变化或有所升高。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3.炎性因子水平
患儿治疗前及治疗72 h后次日清晨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2 500 r/min离心10 min。检测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MK1025)。重复检测2次,取平均值。
4.生活质量
参照相关文献[3],应用生活质量简化量表评定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领域,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根据小儿的基本情况选取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四个领域,每个方面满分为15分,评分越高,表明该领域的生活质量越好。
5.不良反应
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五、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两组临床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治疗后每天的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呕吐、腹泻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TNF-α、IL-6、IL-10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TNF-α、IL-6、IL-10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5%(39/40)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四、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于治疗72 h后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未见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异常。对照组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有2例患儿首次注射喜炎平后2 h内出现轻微瘙痒,但为一过性,经抗过敏处理后消失。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组别n大便次数(次/ d)呕吐(d)发热(h)腹泻(d)住院时间(d)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 0 5 . 8 ± 1 . 2 1 . 3 ± 0 . 4 1 . 5 0 ± 0 . 3 0 1 3 . 1 2 ± 4 . 2 1 4 . 1 1 ± 1 . 2 3 4 . 5 0 ± 0 . 4 0对照组4 0 5 . 6 ± 1 . 5 3 . 0 ± 0 . 8 2 . 9 0 ± 0 . 3 0 1 8 . 1 4 ± 6 . 2 3 5 . 8 6 ± 1 . 4 5 6 . 5 0 ± 0 . 3 0 t值-0 . 4 1 5 . 1 7 2 . 8 1 4 . 9 0 3 . 7 5 4 . 2 8 P值-0 . 6 5 0 . 0 0 0 . 0 2 0 . 0 0 0 . 0 0 0 . 0 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μg/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μg/L)
组别n I L -6 T N F -α I L -1 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 0 5 . 8 4 ± 1 . 2 4 3 . 7 0 ± 1 . 1 2 6 . 8 3 ± 1 . 8 4 3 . 4 2 ± 1 . 2 1 7 . 7 3 ± 1 . 2 5 4 . 2 1 ± 1 . 5 6对照组5 0 5 . 8 5 ± 1 . 5 6 4 . 9 0 ± 1 . 3 4 6 . 7 4 ± 1 . 1 3 4 . 5 4 ± 1 . 8 3 7 . 6 2 ± 1 . 5 1 5 . 8 9 ± 1 . 3 5 t值-0 . 1 1 3 . 1 4 0 . 1 3 2 . 9 6 0 . 2 4 3 . 5 3 P值-0 . 2 8 0 . 0 0 0 . 2 6 0 . 0 1 0 . 2 3 0 . 0 0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
讨论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内科消化疾病,临床表现为电解质紊乱、大便次数增多以及排稀便等。据相关调查,我国5岁以下的儿童每年的发病次数为3.5次,全世界每年因感染轮状病毒导致死亡的患儿多达44万。同时腹泻也是造成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腹泻的患儿一旦发病需要及时治疗。80%的秋冬季腹泻是有病毒引起,感染性较强。有研究报道轮状病毒是导致小儿病毒性肠炎发生的主要因素[4]。对于病毒性腹泻的患儿多采用抗病毒治疗、补液治疗和饮食调整。就目前而言,临床上尚缺乏针对轮状病毒的高效药物,常用的药物为利巴韦林,但以上药物均容易出现耐药性,抗病毒效果不够理想。小儿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中医在治疗腹泻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经验,但临床实践表明,单纯用西药或中药治疗的疗效欠佳,现多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本研究采用喜炎平联合益生菌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结果显示联合治疗能够显著缩短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提高疗效,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认为病毒性肠炎是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以清热解毒。喜炎平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与穿心莲提取液有效成分较为接近,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凉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心莲内酯磺化物是一种广谱抗病毒、抗菌药物,对腺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具有灭活作用[5]。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占据蛋白结合位点,阻断病毒复制过程有关。同时有研究还报道,喜炎平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6]。因而单从理论上看,采用喜炎平治疗能够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史涛的研究显示,喜炎平能够增强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效果,显著缩短临床腹泻患儿临床症状的持续时间,且用药安全[7]。腹泻可诱发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也可导致腹泻的发生。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可为机体提供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辅助消化食物,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含双歧杆菌、粪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制剂,其中前三类菌为人体正常菌群,蜡样芽孢杆菌为耗氧菌,可为以上细菌提供厌氧环境,增殖双歧杆菌,有利于拮抗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减轻腹泻引起的菌群失调[8]。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喜炎平联合益生菌迅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的重要机制。这一方面考虑与喜炎平的抗菌效果有关;另一方面考虑与双歧杆菌促进抗炎介质的生成,减少促炎因子的生成,抑制炎症的过度激活有关[9]。吴立新等研究显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降低腹泻患儿血清中的IL-6、IL-17水平,并认为可能与其拮抗、杀灭多种致病菌,增强肠道黏膜对致病因子的保护屏障作用,进而提高了抗炎效果有关[10]。喜炎平联合益生菌治疗后腹泻时间时间和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可降低因患病时间过长引起感染和营养不良的风险。就安全性而言,两种药物连用的安全性较高,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喜炎平联合益生菌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质量效果,提升生活质量,可能与两种药物的有效成分显著降低了患儿的炎性反应程度有关。
[1]王小芝.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9):70-72.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6.
[3]Saberi F,Amini S,Jan Nesari R.Mothers′roles in prevention and care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of alan and bidgol,iran[J].Nurs Midwifery Stud,2014,3(2):113-115.
[4]盛丽,毕美芬,兰志建,等.锌剂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5):32-33.
[5]冯娜.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5,36(10):1365,1439.
[6]刘调侠.喜炎平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2):61-62.
[7]史涛.喜炎平配合双歧杆菌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腹泻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3,19(10):42-44.
[8]肖智辉,李博.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6):3119-3120.
[9]骆益君.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预防和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临床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9):3242-3244.
[10]吴立新,张声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用药对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血清中IL-6、IL-17表达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 2013,42(15):1703-1705.
2016-06-12)
(本文编辑:李跃)
10.3969/j.issn.1672-2159.2016.06.018
435200湖北省阳新县人民医院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CDA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