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2016-02-23蔡细妹
蔡细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诵读又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对典范文章阅读。学生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加强朗读,强化语感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通过朗读强化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的深刻认识,通过读与想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如《春蚕》一课,从文字上看,是叙述养蚕的全过程,表现了母亲的辛苦,文采朴实,词句简练,但只要细细品味,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伟大母亲的热情讴歌,渗透着作者的爱。教学时,应让学生多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课文开头写着“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教交学费。”接着又写“春天一到……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在引导学生理解全句的意思后,教师以充满深情的语调讲述,让学生想想,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母亲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情感活动,学生就不难从字里行间读出文章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同时学生也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二、品味词句,培养语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品味,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写各种动物尾巴的动作,都选用了一个恰当的动词,小鱼用“摇”、老牛用“甩”、燕子用“摆”,把这些动词互相调换行不行?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并联系生活经验,经过认真地比较,就明白:还是原文准确、生动。又如,《海上日出》一文中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引导学生把原句变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语气上有很大的区别,前一句比后一句更具突出强调的意味和作用,因而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像这样的分析、比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培养了语感。再如,《我家的猫》一课,学生只体会到满月小猫的可爱,而对第一部分写猫的性格古怪所表达的作者感情怎样,大惑不解。这时,教师就要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整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一句中,把“睡大觉”改成“睡懒觉”好不好? “……在稿纸上踩上几朵小梅花”改成“涂上几个小黑团”行吗?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带着怎样感情来描写的。
三、再现情景,训练语感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设置一些情景,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的共鸣。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文,可播放一段指导员为掩护书而壮烈牺牲的课件,并配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学文时动了情,再观看课件,聆听老师动情的解说,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来眼泪。再比如,教《望庐山瀑布》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首先指导学生观赏插图,使学生留下关于瀑布的初步形象。接着,运用文学语言,对瀑布的情境加以艺术描绘:万丈高山,一道瀑布从山崖上直泄下来,一落千丈。静止的高山,飞流的瀑布,青翠的山,银白的水,多美啊……使学生感受到瀑布壮美的形象。为使学生更好地品味诗的美感,放一段雄壮激昂的乐曲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教师随着乐曲,范读课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作者所要表达的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的了解。诗中景物的描写,寄情浓郁,耐人寻味,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才能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这种情景中的语感训练,对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锤炼语感
言语感受与生活经验是直接相关的,离开了生活的经验,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 “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有不少词,特别是表示形状和动态的词,光从词典中查出它的意义,还是不能真正领悟和理解,也是不可能获得语感。因为词典中的释义,通常是高度概括出来的最基本的含义,它不可能也没必要反映言词在各种场景下的意义、用途、特性以及色彩、形状等。例如,“袅娜”,字典上释义是“柔软细长”。根据这个意思,下面这个句子应该说是可以的,“一条袅娜的小蛇突然从树丛中爬出来。”但事实上,这个句子很不恰当。要想获得“袅娜”的语感,就必须联系生活经验:电视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枝……这样,对这个词就会有更具体、更生动的感受。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提高感受语言的灵敏度。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