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落实“四微”策略,深入推进课改进程
2016-02-23胡海军喻小三
胡海军+喻小三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全面进入“深水区”,河里的“石头”再也难以摸到,唯有深入实践,结合实际,勇于开拓,乐于创新,才能打造出一艘符合校情、学情的“课改之船”,顺利渡过课改“深水区”,胜利到达彼岸。
一、用“微课题”夯实课改支点
“微课题”研究应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目标,遵循“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研究思路,推行“研究小课题,解决大问题”的研究策略,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主体,有效解决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既不是教育体制、教育政策、顶层设计等全部能解释的,也不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一时能解决的。面对这些问题,教师每天进行创新,从而在实践中引发对教育大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微课题”是不折不扣的教育创新。
“微课题”研究要坚持在日常教学中寻找方法,要始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并不断验证,不断改进,将研究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才是研究的最大受益者,学生才是研究的最终成果。如《在数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说题的研究》《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研究》《基于传统节日的德育实践作业设计研究》等。
目前,有许多学校热衷于国家、省、市重点课题研究或自创理论体系,却又往往力不从心,导致“科研”了却并未“兴校”。因此,做课题不一定要“高大上”,有时变身一个“下里巴人”,研究好了“微课题”,就抓实了“科研兴校”,就能为学校改进管理、提升质量增添新的动力、开辟新的途径,也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翅膀,为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提供支点。
二、借“微课程”把握课改重点
“微课程”既不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梳理,也不是45分钟课堂的浓缩,更不是课堂授课的电子化。“微课程”是清晰简约的知识点讲解,是另避蹊径的重难点创新。
“微课程”大致可分为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六大类。但应该注意的是,到底采用何种类型的“微课程”完全由教学内容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同时,“微课程”六种类型的应用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它是设计策略的综合运用,一个设计中可能融合了几种类型的“微课程”。
“微课程”是将一个个知识单元细分为许多个知识点,再将一个知识点细分为几个学习点的课堂片段,每个片段时长5-8分钟,每个片段都是一个完整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每位教师呈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载体。
“微课程”的最大好处在于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环节,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适用于课前预习和巩固复习;便于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性劳动和工作负担;便于教师就某一特定内容进行教法分析和研究,全面提升学科素养。
三、以“微评价”突破课改难点
所谓“微评价”就是对教师工作的细节、过程及结果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其中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均可参与评价,可对教师的工作量、教学业绩、教研活动等进行评价。
“微评价”应着力突破四个难点,即:全力营造争优创新的教学氛围;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竞争环境;精心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倾心培育以约束力为前提的自由精神。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内在激励和外部支持环境,最终让专业素养根植于每个教师的内心。
四、凭“微讲坛”打造课改亮点
一方面,“微讲坛”上,每位主讲教师因为智慧和经验成为校本培训的“亮点”,从中获得荣誉,并产生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一方面,微讲坛不受任何限制,完全依据教师的需要,可以覆盖教学设计、过程管理、学习方法、作业评价等各个环节,实现促进教研氛围形成、业务水平提升、学科素养成长的目的。
“微讲坛”开讲之初,可以利用校本培训时间,以部门为单位主管行政带头讲;以教研组为单位骨干教师示范讲;以年级组为单位班主任推介讲,从而形成全校教师积极参与主动讲的局面。
“微讲坛”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功经验共分享、展示自信人生;学习体会共感悟、产生思想碰撞;疑难困惑共探讨、实现共同提升,进而把“微讲坛”化身为提升教学技能的“练兵台”、“点将台”。
总体而言,“微讲坛”不但是工作成果呈现的一种途径,更是推动教师不断前进的力量。但不容忽视的是,“微讲坛”举行时,应通过适当点评进行理论提升;“微讲坛”举行后,应进行反思和实践,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总之,只要有效落实“四微”策略,就一定能生成一个基于理论学习、依据同伴互助、发挥教师能力、开展专题研究的校本教研体系,也必将深入推进学校课改进程。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通海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