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肯定”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技巧
2016-02-23唐磊
唐磊
《学记》中早就有“亲其师而信其道”之说,可见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功课,首先需要学生对这门功课有兴趣,爱上这门功课。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性信息的交流,而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肯定交流,不注意发挥“肯定”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限制了教学潜能的发掘,效果也自然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厌倦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还要多鼓励学生发挥课堂“肯定”的积极功效,力求做到知情合一,从而优化教学目标,创建真正的和谐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阐述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时间中,教师充分发挥肯定作用,有效将肯定与文本相结合,从而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努力发挥教师自身对学生的肯定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教学生的肯定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教师的肯定的感染功能作用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肯定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肯定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这一方法,将有力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热情,生成对语文课堂的积极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同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对学生理解和包容、尊重学生,这样一种情结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反映,继而爱屋及乌,将这样一种积极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多交谈,一是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能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同时还能使师生的知识、才能得到互补。因此,肯定的感染与迁移功能启示我们:为师者要舍得进行“感情投资”,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对优良的教和学能发生巨大的影响。
二、创设富有肯定的教学环境
“肯定教学”最主要的是具有调节功能,即会影响认知活动的效果。愉快的情绪使人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思维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对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为文本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感动,所震撼,从而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进而理解课文。首先要运用“肯定教学”的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吸引学生也开启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对学生的回答或表现处处否定,表情冷漠,则学生势必会感到压抑、紧张,进而心理闭锁,遏制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教师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心灵的呵护,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最后要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引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
如我在教学《歌词两首》时,先播放《我的中国心》中赞美长江、黄河的歌曲片断,然后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说到:“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几千年来,有无数名人志士纵情地赞美过她。今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赞美之词,来感受长江、黄河的伟大壮美。”从而初步激发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感氛围,领略语文课本中蕴涵的美好情感,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尊重学生学习习惯,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学习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慢慢来培养。但学习习惯不是天生具备的,而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则羞于尝试;有的学生知道答案喜欢大声说出来,而有的学生则“深藏不露”;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语言表达肯定,有些学生则善于通过语言来倾诉……面对不尽相同的学生,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我想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从学生刚进入中学就开始培养其学习习惯。其次,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慢慢来培养其习惯,要对他们的表现表示“肯定”。最后,我们教学中要求慢,求稳,不能求快,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我们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习惯,努力体现、挖掘、创设“肯定”,发挥“肯定教学”的特殊功能。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和谐课堂,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新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