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发展性评价案例
2016-02-23周振飞
周振飞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要求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笔者将本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搜集的体现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五个案例与大家共享。
【案例一】
有一次,高三(2)班范XX同学说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选修)]——“两汉……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观点不妥。理由是:唐朝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这说明两税法之前(战国——唐中期),赋役制度以人丁为主。笔者觉得有理,鼓励他向“人教社历史室”质疑。结果他的观点得到了人教社历史室马志斌老师的认可。事后,笔者在班上对学生说:“范XX同学对‘两汉……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的看法得到了人教社的鼓励和肯定。在这点上,他超越了课本,超越了老师,让我们为他鼓掌!”
掌声过后,笔者接着说:“范国强同学不迷信课本,敢向课本挑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范国强同学能够向课本挑战成功,其他同学行不行呢?我想也一定能行!”当时笔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拔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因为表扬了范XX同学以后,学生给课本、资料提意见、找问题的人明显增多。
【案例二】
刘XX同学问:“老师,我认为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选修)]上的《元朝疆域》图把黄河画错了,黄河应该流入渤海,可图上黄河是流入东海的!”
笔者对他说:“XX同学,教材上的《元朝疆域》图没有错。因为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在隋朝疆域图上黄河流入了渤海(现在也是)!而到了元朝,黄河却流入了黄海。但你不做知识的奴隶,敢于挑战教材的精神难能可贵!”
【案例三】
姚XX同学问:“周老师,资料上这样讲: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了红海沿岸,可教材在讲唐朝时却说,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只到了波斯湾。唐朝的造船技术和生产力比汉朝要发达,是不是资料搞错了?”
笔者对她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的地点是印度半岛。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的地点是波斯湾。到了明朝,‘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时)最远才到了红海沿岸。确实是资料搞错了!你能发现资料上的错误,说明你有很强的质疑能力!”
最后,笔者在历史课堂上号召同学们向姚XX同学学习!学习她不迷信资料,敢于向资料挑战的精神!
【案例四】
刘X同学问:“老师,我看到一本资料上讲,宋朝人口过了亿,元朝的疆域比宋朝要大得多,且元朝极盛时,人口才8000多万,是不是资料有问题?”
笔者对他说:“我查了下资料:宋朝积累了隋唐盛世之治的果实,虽然中间有过兵荒马乱,但其华夏文明的精髓没有受到足够强烈的冲击,所以宋朝人口很多,过了亿。而元朝建立时,由于经过长期的兵荒马乱,尤其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受到了足够强烈的冲击,后来经过恢复(可以说是在烂摊子的基础上恢复),元朝极盛时,人口达到8000多万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资料没有问题!但我还是要表扬你,因为你能从历史对比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很有创意!”
【案例五】
朱X同学问:“老师,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必修)]说,磨砺风霜存骨相,是洪仁玕的墨迹,可上面怎又说御赐呢?是不是教材搞错了?”
笔者查了下资料,资料上的解释是:“所谓‘御赐金笔乃是天王洪秀全御赐给干王洪仁玕的金笔。‘御赐金笔于王书谕八字意为干王用天王御赐金笔手书谕文,而不是天王洪秀全御赐给干王的手书谕文。太平天国制度,天王文告称诏、称旨,天王、幼天王以下称谕。综上所述,教材没搞错!根据你提出的问题,我觉得你是一个勤学好问,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的好学生!”
刘梦伟、姚德贤、刘强、朱磊这些同学都是动了脑筋的,他们的意见有的对,有的不对。对的同学(姚XX同学),找出了资料的暇疵,获得了挑战资料成功的喜悦!不对的同学(刘XX、刘X、朱X同学),笔者给他们作了解释后,他们略显失望,但在笔者的鼓励之下,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思考问题的热情依然没有减弱。笔者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们的质疑精神,这是在继续播种!
上述活动都较好地实现了发展性评价的价值:
(1)能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和整体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所学知识的巩固、发展和应用。
(2)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维、实践、探究和创新。案例一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案例二、三、四、五肯定学生探究的过程,都体现了发展性评价充满情感而非奖惩的特征,即承认每个学生独立活动的价值。
(3)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能使学生的主动活动与愉快、轻松、有序、和谐的教学环境相互作用,达到预定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六个方面,以使得评价起到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功能。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