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2016-02-23杨雄敏

教师·上 2016年1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杨雄敏

摘 要:高参与率和高认知水平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两个重要方面。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在具体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可通过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纲领性的核心问题,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合理选取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关注教学细节等策略的实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老师们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高效课堂”一度成为人人都提的口号。我认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很难达到,“高效”应不单单体现在掌握一节课的全部知识,而应是体现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达成度。因此,我更倾向于有效课堂教学这一提法。就初中历史课堂而言,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在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否充分体现出历史教育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正如肖川教授所说:“教学的效率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灵魂。所谓教学的灵魂就是‘我们在为什么而教。”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课堂上学生的高参与率;二是课堂上学生的高认知水平。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执教《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后面都称为本课)一课时的所思所想,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讲到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我们首先得回到一个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教”。“为什么教”是教学目标系列,从大的方面思考回答:我们要“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培养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只有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我们的教育才有了正当的价值追求。”从学科的方面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开设历史课?初中历史课程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做了较好的回答,历史课程有四个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简单地说历史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人文学科。换言之,记住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不是初中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我们确立一节历史课教学目标的本质追求。我们应该“从学科育人的价值来衡量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历史教育目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目标确定时我们却很少去思考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而且,历史课标对每一节课的课程内容只是作了一般的、最基本的规定,并且所使用的动词比较抽象,需要教师用心地去思考,构建一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关于本课教学内容历史课标只作了如下描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如果教师不对课标要求用心挖掘,极易使这一节课就停留在掌握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个孤单的历史事件。这样必将使本节历史课成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型的历史课,而缺乏历史课的“灵魂”。

其实,细细品味课标关于这一内容的规定,并不排斥对这两个事件进行深挖: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时中国与外国和平交往的一面,而戚继光抗倭体现了明朝时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一面。史鉴功能是历史教育本身具有的价值之一,我们不应仅是了解过去的历史,更应该从历史长河中找到一些可供现代人借鉴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郑和的探险精神和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联系当今中国面临的外交局面,体会中国走和平崛起的决心,同时也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教学目标是一节历史课的灵魂,它是一节历史课的方向,其设定是否合理、恰当决定了一堂历史课的有效程度。目标偏离了,或是不恰当,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再精彩,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因此,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二、设计纲领性的核心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提出的三维目标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思路。但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实施让老师们很难操作,它往往让老师们教学时面面俱到。因此,每节历史课应该有起引领作用的核心目标,围绕核心目标老师再设计一课的纲领性问题,课堂教学就好操作多了。上海著名历史特级教师包启昌提出的“一堂课一个中心”、上海特级教师李惠军提出的“一课一灵魂”,其实质就是要老师们抓住一堂课的核心目标来设计教学。只有抓住核心目标,设计纲领性的核心问题,才能让教师明白一堂历史课最主要的教学任务,也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例如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刚开始笔者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带问自主阅读历史教材。这六个问题面面俱到,太多太杂,学生阅读思考起来都十分困难。经过一番思考后,笔者将六个问题改为两个问题:①请说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时间、次数、船队规模、到达哪些地方)。你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②请讲一讲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击倭寇?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两个问题让学生一眼就明白,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两个人:郑和与戚继光;了解两件事: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学生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去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就要容易多了。因此,如何整合形成纲领性问题是考验老师的一道难题。

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会学、乐学。要做到这点,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导入新课、带问自学、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是常有的环节。这里,我不想每个环节一一谈到,只就导入新课、合作交流两个环节谈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导入新课要紧扣主题,不要绕太多的弯。如在本课导入时,笔者通过设问引入张骞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导入新课。这样看似注重了知识的纵向联系,但是没有突出主题,不能让学生马上联系到本课要学习的主题,而且这种提问复习旧知的导入方式,也缺乏新颖性,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经过思考后,笔者改为以观察历史遗迹图片(“三宝井”“三宝山”“平远台”)切入设问,并引入到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个历史事件,既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直奔本课教学主题。

(2)合作交流要围绕核心问题,次数不可太多。老师们不要片面地理解了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交流并不是越多越好。笔者认为合作交流教学环节的使用应符合下列条件:第一,合作交流设计的问题应围绕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第二,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经组内成员的讨论可以得到补充完善;第三,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有话可说;等等。在本课郑和下西洋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两个合作交流讨论的问题:

问题一:想一想,郑和船队在航海途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问题二: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能取得成功呢?

同时,为节省时间,将这两个问题分别分给一、二、三组和四、五、六组。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和展示,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和郑和在远洋航行中克服的困难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再追问:从这可以看出,郑和及其船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戚继光抗倭一节的学习中,笔者在用课件展示“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图片后,设问了一个合作讨论问题:戚继光为什么取得抗倭的胜利?学生经过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逐渐补充完善,形成答案。

四、合理选取和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改理念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合理选取和利用教学资源。在本课中,笔者认为三类教学资源要利用好。

(1)历史地图的使用。学生要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必须了解郑和下西洋所经航线。这些光凭口头说,学生模糊不清,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概念。这时,只要用课件展示出郑和远洋航行图,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之后,在地图上指出来,配以航行箭头动画演示一下,适当由学生或老师介绍途经地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旅游圣地马尔代夫、索马里海盗、中国派舰队在索马里护航等。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搞清楚郑和远航的大致经过,并大大激起学习的兴趣。

(2)视频资源的利用。在教学中选择视频资源往往能够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更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历史人物,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然而,教师在选取视频资料用作教学资源时,也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视频资料要真实可靠,不要选取戏说成份较浓的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资源,即使在一些纪录片中,有些说法也未必可靠,要敢于质疑求证,如在纪录片《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中提到郑和可能进行了环球航行,这一说法未必经得起推敲。二是利用视频资料教学要有度,不可学生喜欢看视频就在课堂中多放一些视频资料。在利用视频资源教学时一定要把握“有用”原则,即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三是要处理好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的关系,如用文字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不妨用文字资料取代视频资源。如在本课最后的迁移拓展时,笔者原本打算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演讲后回答记者提问时的一段视频,但后来笔者发现用他讲话的那段文字资料“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更能说明我的教学,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3)史料的选取和利用。历史教学讲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课堂上就要培养学生这种历史学习的意识与方法。史料的选取要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如本课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教材中只列出了一种观点:“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但史实就真如此吗?于是,笔者向学生提供了《明史·郑和传》中的一段:“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chai)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让学生根据材料来分析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向学生展现了明朝历史上朱棣夺位那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影响),笔者选取了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话:“1433年,皇帝突然下谕旨终止了这些著名的远航……另据推测,远航的终止,或是因为耗资过甚,或是由于宫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间历来存在的相互倾轧。”让学生通过分析这段话,了解郑和下西洋停止的原因,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航海活动的局限性。材料选取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了解国外史学家对中国历史事件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

在史料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利用史料进行较好的过渡。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同样利用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话:“……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撤离,在东亚和南亚海域,留下了权力真空区。于是日本倭寇骚扰抢劫中国沿海,……。”这样,较好地从郑和下西洋这一内容过渡到戚继光抗倭。

五、注重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必要的学法指导,老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抛出的材料学生能看明白,提出的问题学生能看得懂。而是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思维程度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如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笔者提供了一则材料: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在实际上课中,学生初看这个表格提供的史实时,并不能从这个表格归纳出结论。这时,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指导,给学生提示:从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等方面对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远洋航行进行比较,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要得出结论就容易多了。

六、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影响着一节历史课效率的高低。在课堂上,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或教学行为,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老师要注意把握教学节奏,学生讨论时间、发言人数要适当把握,不要没完没了地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相同结论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或展示观点时,教师要注意点评,点评时语言要精炼准确,既要帮助学生弄清楚历史真相,又要通过评价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落实平等民主思想,老师不要压抑学生表达观点;语言要通俗易懂,不要给学生讲一些生僻的词语,如在讲到郑和小时候被明军“掳”走,学生对“掳”字就比较陌生,改为“抓”走,学生更容易懂一些;教师注意自己表述的准确性,如抗倭是抗击、抵抗,不能用反抗;等等。

总之,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从一节具体的历史课谈了一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实际上,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学法研究等方面都可以提出相应的策略。相信,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砥砺前行,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学得快乐。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Passage Four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