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用 加强语文实践
2016-02-23欧欣欣
欧欣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而,不少教师仍没能将这一观念转化为扎实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有些教师的载道意识还较为严重,忽视了语文实践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聚焦语用,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得言得意,实现言意的兼得并进。
一、“读”占鳌头,丰富情感
1. 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兴趣
“身教重于言教”,目前有不少课文都有其值得为之动情的地方,教师要进行示范,以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我在教学《伯牙绝弦》的时候,在学生理解文意之后,我深情朗诵诗文,并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学生在动情中理解了“知音难觅”,收获了对生命的感动,爱上了这难啃的“文言文瑰宝”。
2. 提倡边读边记,使之读有所得
“不动笔墨不读书”。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边读边做批注不但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朗读的速度,而且能真正读有所得。尤其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恰当的时间,让他们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们就不会因赶速度而囫囤吞枣。
3. 提出不同要求,体现训练层次
无论是默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还是范读,都是为学生领悟文本、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运用语言服务的。我们在课堂上结合文本适时链接一些名家名篇,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地在课上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多读多背,对学生的语感的培养及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我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在课堂上适时链接季羡林老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和《寻梦》两篇文章中的片段,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并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初读时课文要读懂文字表面所讲述的内容,再读时要体会到作者留学德国时不同的心境,最后读时要感受到季老先生对自己母亲的内疚和对祖国母亲的崇敬。
二、品析感悟,激活思维
1. 品悟词句情感
课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平淡,但由于使用恰到好处,可谓是作者提示文章中心的关键的独具匠心的一笔。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我抓住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关键词,借助多媒体,联系上下文及给文字配上动作等方式体会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美,进而体会乡亲们那美好的心灵。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无痕教学当中,学生走进了作者描绘的场景中,体会到了搭石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联结着乡亲们那美好的情感。
2. 体会文章结构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结构是文章的支架之所在,把握好文章的结构,就能有效地促进言意兼得。如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于是,我在学生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拿出中心句来品析,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聋哑青年留心观察、勤奋学画的故事介绍给读者的,从而使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懂得写作文时要根据表达的重点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拓展实践,内化运用
1. 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抓关键词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这能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事半功倍。老师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透课文,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以致用,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内洞段落时,教师可抓住“变化多端”“颜色各异”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具体谈谈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经过诱导,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有的说:“你瞧!一条黄龙与一条青龙在洞顶盘旋,好像是内洞的守护神在巡逻……”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 从省略号处入手
教材中常常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省略了描写,留下了空白。语文教师要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在省略号上作文章。如我在教学《梅花魂》这一课中,我从细处入手,在课文中的几处省略号上做文章,让学生说说省略号中隐藏着的外祖父的心理活动。学生们大胆想象补白:“外祖父会思考自己就像一片从树上飘落下来的叶子,什么时候能叶落归根呢?”就这样,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在小小的省略号里产生了美丽的碰撞,在这想象说话中学生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外祖父想回国但不能回的痛苦心情,感受到了外祖父拳拳的爱国之心。
3. 从开展系列活动入手
任何的无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对小学生而言是无益的,如果把读写和兴趣活动结合起来,效果是不言喻的。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在班上经常开展“复述故事、续写补白、课文广告秀、编手抄报”等系列活动。我还鼓励学生写些随笔或感受,如:床头日记、读书笔记、读后一得……学生对于这些活动个个情绪高潮,积极性很高。
总之,只有把握契机,课堂上聚焦语用,开展合适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积累,放飞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