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三活动育人”模式的对策研究
2016-02-23司燚
司燚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以德治国”方针的指引下,每个学校都应该将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多年来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上倾注了很多的心力,虽然取得了一些实效,但也集中表现出了一些典型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大城市,大量的留守儿童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新的挑战。结合甘肃省会宁县老君坡乡镇泰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三活动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进行了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经常应付了事
目前,在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领导和专门人员不重视的现象,他们没有认识到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依然秉持着以往那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他们对待德育工作的态度就是应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制订严格的德育工作计划,想起什么来了就做什么。二是没有将教学计划进行落实,只是空谈一通,遇到检查就弄虚造假,应付过去就好。三是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和标准比较低,工作目的就是不出事,单调乏味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任何吸引力。
2. 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学校工作单一、陈旧
甘肃省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留下了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道德建设存在很大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呈现真空状态。有些学校的德育理念十分落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上,很少关心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三活动育人”模式的概述
德育从宏观上指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从微观讲即学校中实际实施的道德教育。所谓“三活动育人”是指周活动(德育兴趣小组活动)、月竞赛(德育兴趣小组内竞赛活动)、季活动(选取每季中的重大节日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德育活动),通过活动教育使学生成为一名名合格的小学生。德育工作“三活动育人”模式是通过活动的方式,突出活动育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环境是主因,教师是主导,创建和谐育人环境,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教学向着空间立体发展,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以人为本”的生态教育模式。也就是说,“三活动育人”模式,是指小学教师在通过设计活动达到和完成教学育人并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实施一定的管理行为,来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管理其德育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活动过程,促进其身心俱健的全面教育。在这些活动中,活动是主线,学生是主体,促进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
三、“三活动育人”模式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学习理论知识,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
对于当前的形势和社会变化,教师要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认识,体会到德育工作的紧迫性,了解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多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时刻牢记自己为人师表的责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与水平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利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学生无私奉献,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2. 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活动
德育工作必须点滴积累、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以我校的德育活动为例,我们每周都有一次兴趣小组活动,该活动主要是以学生成果展示为主。起初是由德育教师对活动的项目进行申报,经过德育处的综合审定与编排,将每周的展示项目确定下来,并请绘画水平较高的老师制作成海报,张贴到学校的宣传栏上,学生如果对该项目有兴趣就会自行观看,主动加入。每月进行一次竞赛活动,选出本月的优秀作品,将其张贴起来,供其他同学观摩、学习,或是利用投票的形式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参加每季一次的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全员参与,评出学生作品的名次,并为他们颁发奖品。经过了我们的多年坚持,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多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要想使德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实施,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摸清了农村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成因,针对当前我校学生中思想品德状况和行为习惯的实际情况,以活动为载体,以激励为策略,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实施进行反思,进而形成一套适合农村小学德育的模式,通过“三活动育人”,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德育管理水平。
总之,农村小学的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学校工作的主线,教师要具备全新的德育教学理念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完成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即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发生质的变化,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老君坡乡镇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