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县级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以及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2016-02-23陈世烈福建省闽清县博物馆

消费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免费开放社会教育博物馆

陈世烈 福建省闽清县博物馆



浅谈县级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以及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陈世烈 福建省闽清县博物馆

摘 要: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动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学校、社区文化建设。

关键词:免费开放 博物馆 社会教育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馆条例》要求“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大腾飞的今天,我国文博事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才能把实践、完善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落到实处。2008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其实早在2007年该馆就在免费开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今年福州市又提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真正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是当前博物馆人共同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以下以闽清县博物馆为例,谈谈如何做好县级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以及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成效。

一、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免费开放的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

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博物馆创作优质展览、为观众提供舒适参观环境的物质保障。之前闽清县博物馆设在县文庙,由于文庙为清代古建筑,陈列展览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免费开放工作推进的十分困难,“十二五”期间,闽清这个千年古县再次迎来了文化建设发展的春天。2010年县委县政府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的文化大楼建设,该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2013年8月,搬迁到新馆后,博物馆则以免费开放为工作重点,做好陈列展览。在有限的展厅空间开辟了举办临时展览的展厅,开辟“宋元陶瓷印记”“当代陶瓷典藏”“农耕民俗文化”等三个固定展览,同时加强馆内基础设施建设,内到安防设施、消防设施、服务保障设施,外到外部环境的治理与美化,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优化。

二、挖掘地方特色,将本土文化融入展览中,提高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

举办展览、开展主题活动,传播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是县级博物馆践行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个馆的陈列展览坚持展览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找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以增强博物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闽清县素有“瓷都”之称,最早发现的制陶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特别是宋元时期古窑址的规模居福建省之首,因此该馆的古陶瓷陈列展览向公众推出以“宋元陶瓷印记”为题的陈列展览,展览分为史前陶器和宋元青白瓷成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东桥镇南坑村南木墩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分别有石铖、石锛、陶釜、陶杯、陶豆、陶罐等,并在讲解时积极对展品进行阐释,启发观众深入思考,帮助观众将眼前所看到的现象与自身的经验建立起关联而开展积极的思维;南木墩遗址墓葬随葬品器物组合与昙石山遗址中层即“昙石山文化”极为相似,其文化内涵与昙石山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闽清介于闽西、闽北与闽东、福州之间,南木墩遗址的发掘为昙石山文化向西扩张,提供有力证据。第二部分以丰富的实物标本介绍闽清宋元时期青白瓷历史,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古代该县的制瓷历史和技术,展览还将义窑原址切割一段“龙窑”进行还原,展示古代龙窑烧造瓷器的工艺和方法,这些接地气的本土制瓷史的展出让观众直观地了解闽清古代的制瓷方法及陶瓷发展史。

2015年“南海一号”水下考古证实在“南海一号”上发现有大量闽清窑的产品,该馆借助此次考古的重大发现,加大对闽清陶瓷宣传力度,主动融入到福州“海丝”枢纽城市建设当中。着手与省文物局进行联系,力争获得少量“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闽清窑的瓷器,充实博物馆陶瓷展厅以扩大影响,进一步做好县博物馆“宋元陶瓷”陈列展览,拟计划在陶瓷展厅充实反映古代陶瓷制作的浮雕、人物雕塑,在博物馆展厅制作“福船”(外销船)模型,绘制反映宋代外销情景壁画,展示闽清陶瓷风采,增加博物馆宣传闽清历史功能,让观众参观时感受到闽清制陶历史、制瓷文化传统,为家乡如此悠久的制瓷史骄傲。

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动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学校、社区文化建设。自新馆开放以来,该馆根据时代需要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多方位多角度地拓展选题空间,弘扬时代精神,结合“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主题,在全县的学校、社区等,以巡回展览的形式宣传介绍闽清的文化名人、文物古迹、传统风俗,普及《文物保护法》和《博物馆条例》等法规知识,通过一系列临时展览活动,让博物馆切实服务于学校教学和市民文化需求,加深中小学生和广大人民对文物、文化遗产的认知,激发学习历史文化的热情。

近年来,该馆不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宣传,还积极紧跟形势,配合中心工作与部门协同举办“闽清革命史回顾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认真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图片展”“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林则徐廉政事迹展”“第四届福州市道德模范人选展”“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图片展览”使博物馆免费开放展览丰富多彩。

三、践行社会教育职能,提高博物馆对青少年感知历史的水平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实物藏品,有组织、非营利、借展示与教育增加知识修养、提供全民休闲活动,被誉为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的机构,博物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该馆结合自身的资源,针对中小学课程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各种各样情景式活动项目,并对中小学在馆

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和活动建议安排,编制中小学生学习实践活动指南,细化不同学龄学生在馆内实践的具体目标、内容、方式和要求,设计具体的活动项目和学生“作业单”以指引实践活动开展。

(一)在陈列内容上,不论陈列内容的学术层次多高,文物展品的内涵何等精深,其展示内容都应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并产生兴趣与共鸣。近年来该馆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策划的“博物馆伴你共成长”“指尖上的假期”“走进闽清窑系列”之“宋元古陶瓷教育体验”等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项目。

(二)不断加强内在修为,增加知识含量,不忽视如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相关专业和边缘学科,在内容设计上,文字的描述和陈列形式需考虑青少年的心理,增加适合青少年理解的说明文字和展示手段,陈列语言的表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三)充分利用“我们的节日”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春节书写春联、元宵节猜灯谜、中秋、重阳节关爱老人慰问活动,“成人礼”及在县文庙祭孔子活动,通过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利用秋收时节举办一场收割水稻的民俗活动,内容包括稻田手工收割、水稻手工脱粒、体验分享总结等环节。

(四)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互动,如将闽清文物史迹融入到教育的乡土教材中,让青少年从小就了解闽清的文物历史、状况。结合中小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辅导,使之增加文物标本等藏品的知识,并结合博物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博物馆资源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学生实际以及课程学习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引导学生进入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对外免费开放八年来,闽清县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清醒地看到了自身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央、地方对文博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这为博物馆做好社会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后,闽清县博物馆将依据已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创新服务载体和平台,加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阵地作用。

参考资料:

[1]林跃先《梅邑仿古》《闽清文物史迹》

[2]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条例释义》

[3]邵辉《浅谈孔庙古建筑保护、开放服务》

猜你喜欢

免费开放社会教育博物馆
博物馆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浅谈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
巴黎游泳池因无人收费“免费开放”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