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16-02-22詹小颖姚高华卢振坤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梧州5400梧州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广西梧州5400广西民族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0006
詹小颖 姚高华 卢振坤(、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梧州5400 、梧州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广西梧州5400 、广西民族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0006)
新常态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詹小颖1姚高华2卢振坤3
(1、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梧州5430022、梧州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3、广西民族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我国劳动力的需求特征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契合了我国在新常态下的人才需求结构特征。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个具有时代色彩的概念,“十八大”提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应不断优化结构、为高度契合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应不断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了要“探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十八大”后,社会各界也展开了对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热烈讨论。在此背景下,本文缕析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缘起及其层次定位,并提出了新常态下我国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建议。
一、野应用型创新人才冶概念的缘起
20世纪90年代,受欧美国家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十六大”报告提出,“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同时,教育部在2010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提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校契合国家人才需求、满足未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1]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其中,“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明确了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在转型时期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表1 应用型创新人才层次
在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逐渐大众化的趋势下,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推动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转型理念,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经济领域与科技领域的国际化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应用型创新人才正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科学和技术竞争的重要人力资源载体。在此背景下,“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个蕴含了丰富的时代色彩并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其内涵与特征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
时代变化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理念。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层次定位
按照人才的微观本质特征进行定位,应用型创新人才可分为四个层次:理论性、设计性、技能性与操作性(见表1)。理论性的创新人才特征较为接近专家思考型,既具有应用动机也具备研究基础的特征,表现为较强的应用研究能力;设计性的创新人才擅长以创新理念对现实问题进行求解,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创新能力;技能性的创新人才在专业技能实践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上具备突出的能力,能够以熟练的专业技巧进行目标明确的技能活动及解决实际问题;操作性创新人才更加倾向于在既定的程序与操作步骤下,熟练地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
其中,理论性与操作性处在应用型创新人才体系的两个端点,特征区别显著,而处在中间层次的设计性与技能性的人才特征则定位分界较为模糊[2]。因此,尽管在学制上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过于侧重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导致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与高职院校相混淆而出现偏差,降低了设计性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层次。事实上,设计性应用创新人才比较技能性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能力结构上表现出更扎实的将专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能力,在知识结构上体现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深度与广度的专业知识,在学科结构上,既包括自然科学的理工科专业,也包括能提出创意、形成策划方案的文科专业。整体上看,设计性应用创新人才在知识复合的水平、整合各类资源、进行各环节创新等方面较技能性创新人才的水平更为显著。
三、新常态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利益主体协同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应厘清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准确内涵、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政府应统筹协调优化政策环境;企业应主动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切实培养出适用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厘清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准确内涵
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厘清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科技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应具备五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具备充分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专业应用知识;二是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其中,能够整合、集成多学科的知识资源,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三是经过了系统的创新意识培养与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具备创新思维习惯,善于运用批判性和发散性的思维习惯认识和解决问题。四是具备基于协作精神的组织与学习能力。个人创新能力的开发应建立在团队的共同协作基础之上,互动协作精神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3]。五是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与信息交流能力,包括科技、语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及与人顺畅沟通的能力。
(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高校自主办学活力的基础上,形成与完善健康的现代大学教育运行机制。第一,完善大学法人治理机构,构建起多方利益主体密切相关的共同体结构,实现大学、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共同发展。第二,进行市场取向的教育制度创新。弱化政府对大学微观教育活动层面的直接干涉与行政法律关系,面向市场,运用法律、经济等市场化政策工具进行制度管理,在市场公共服务、秩序建设与宏观调控等领域积极承担职责,建立起适用于现代大学的资助与宏观管理的制度体系。第三,逐步清除在改善教育自由、提高教育效率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改变大学发展与制度缺损之间割裂的制度环境。
(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探索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形成稳定的长期合作有效机制。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尤其要结合地方重点发展产业,针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整合多方资源优势,创新与行业、企业、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模式,通过与企业共建工程设计、研发中心与专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进行产学研联盟式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合力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新常态下,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产学研模式创新应以推动区域特色产业技术进步为目标,以搭建区域科技研发协作平台为方式,形成以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要参与主体、以市场运作为导向的运行原则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创新人才、资金、技术的紧密联系、资源互补和充分合作,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科教实力、人才资源培养和地方产业链体系的契合。
(四)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构建起应用型创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4]。首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围绕应用型和创新型两个标志性特征,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水平和创新成果作为主要的量化指标,设计评价体系框架。在各个一级量化指标下,再进行微观变量的筛选,例如: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知识转化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操作能力、协作管理、沟通协调等指标,并将各指标进行加权赋值,进行综合分值的加总比较,继而对人才的水平和特征进行量化测定和综合评价。应用型创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既可以进行科学、可操作的人才质量的评价,也可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人才培养的操作体系、培养方案进行有相应与及时的协调,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人才价值评价的客观依据。
(五)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一个核心+两个体系”教学框架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构建“一个核心+两个体系”教学框架。“一个核心”是以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加强应用型创新学科规划与建设,并基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型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关键产业技术等学科领域,鼓励跨学科与交叉学科,进行分模块专业设置,细化创新能力在专业设置中的人才培养要求。
“两个体系”是指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现代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中,一是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分模块教学,注重对研究性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开发,尤其是应保持理论教学的内容前沿性和先进性,能跟踪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知识与新技术等学科发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活力。二是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尝试个性化、创新性与探索性的教学方法。三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构建完善的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与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5],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例如,可以通过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和课外创新科技活动制度,激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建立.推动我国人才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规划[J].继续教育,2011,25(1):4-9.
[2]黄建绮.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J].三明学院学报,2010,27(3):292-296.
[3]刘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多元协作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1):53-55+83.
[4]刘建国,黄顺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9-42.
[5]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9-40.
摘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个具有丰富时代色彩的概念,有着微观的层次定位区别。应厘清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准确内涵,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一个核心+两个体系”教学框架,以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应用型;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院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渊职业技能视阈下财经类专业野三位一体冶实践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冤曰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渊2014JGA229冤曰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渊2015JGB381冤曰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渊2015Wyjg2015B006冤
Abstract:China's economy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from factor-driven and investment-driven into innovation-driv-en, which requires new demand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 is a creative concept ful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with the micro-level positioning difference. We should clarify the exact connotation, establish a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nnovate a cooperative creation-learning-research model, establish a quality-evalua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 an ability-oriented "one-core & two-system" teaching framework so as to explore the approach to cultivate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normal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type; innovative talents
作者简介:詹小颖(1978-),女,湖北黄冈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与跨境投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2-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