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真实性的实现
2016-02-22陈豪
陈豪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新闻真实性的实现
陈豪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新闻真实性的含义、特点,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实现新闻真实性的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特点;因素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1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1.1事实性真实
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落到新闻传播活动的实处,就是指每一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的符合性,一定“全体”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新闻原则②,强调的正是新闻的事实性真实,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③。由于新闻是对真实存在的事实的报道,这就决定了事实性真实是新闻真实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
1.2过程性真实
新闻传播的过程性决定了新闻真实是一种过程性的真实,表现为这样几个实际与逻辑相统一的环节。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是一种“本真真实”。这种真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自在的、外在的真实,并且成为人们衡量对它所作的各种报道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和根据,它限定了真实的范围和程度。
对事实的反映和再现产生了“再现真实”的问题,这是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
1.3有限度真实
作为一种理想追求,新闻传播的目标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新闻报道与对象的本来面目绝对符合。然而,绝对真实观是不符合新闻传播实际的,实际的情况是:新闻传播达到的真实性是有限度的。在探索新闻真实性的过程中,以往的探讨比较重视真实绝对性的一面,但对新闻真实性的限度关注不多。
1.4即时性真实
新闻真实是即时性真实,是以一定时间点为结点的真实。新闻真实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即时性,这是由新闻传播方式上的及时性、甚至是实时性所决定的。新闻的真实总是针对一定事实对象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存在状态、变动情况而言的,是以一篇篇具体报道的即时性而存在的。因而,新闻真实追求的是当下的真实,不能把真实轻易留给历史,这是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真实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也是既对现实负责、又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2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2.1个人主观认识反映能力的局限
这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传播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储备,当然就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采编队伍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滑。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是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因而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效应”,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严重危害社会和受众,损害媒体公信力。“纸馅包子”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现在的记者大多较为年轻,学历较高,充满了青春活力,但多缺乏新闻敏感和鉴别信息的经验。有些记者常常忽略了“记者要当第三者”的客观原则,爱当仲裁者、执法者、代言人,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采写情绪化;由于知识面、社会历练等因素,不能把报道客体置于全局考虑,看问题易失之辩证。有的记者单纯追求发稿量,却不愿花费时间、精力深入采访。跑农业的很少到农村,跑工业的不熟悉车间,跑教育的不了解学校。有的习惯跑领导办公室听汇报,喜欢躺在沙发上看材料,偶尔到基层也是走马观花,信奉“一听二信三写四沙发”,结果只能使采访浅尝辄止,使报道语缺乏真实性。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确保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基本对策。在力求达到“新闻真实性”准则的具体新闻实践中,我们可以在借鉴西方新闻界的一些具体方法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具体情况具体握。比如说,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一再告诫他的手下对新闻报道要“准确、准确、准确”;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客观、全面、平衡、公正的操作方式。从记者采写到编辑审稿、定稿等各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
2.2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随着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对媒介的了解,受众的媒介素养越来越高,对新闻报道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在接触新闻报道时总会带着疑问去看新闻。对于那些感兴趣的,而没有实在把握的信息,受众就会主动地去搜集这方面的新闻。尤其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并行的多媒体技术时代中,寻找多方面的信息变得容易。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媒体视角下的新闻作品也提供了不同方面的新闻事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受众建立起自己的对新闻事实的基础把握。受者越来越明显地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例如,当记者完成了某件事情的假象真实的报道,记者因其认知的有限性结束此事件报道。但是知道真相的人会通过反馈提供新的线索促进新闻报道的循序发展。直到发现事实的本质真相。受众对此事情的关注度会引导记者完成这一系列的报道。
新闻媒介机构的新闻作品是面向大众的市场化精神产品。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无形影响体现在对传者的要求上,传者通过更新传播内容、传播形式,改进传播手段、传播技巧等途径来增强新闻信息的刺激性以满足受者的要求。所以会造成报道有的过分强调新闻事实,有的却严重失实。一味追求轰动效应,以此作为竞争手段,但凡是“民间”流传着的小道消息就会匆忙写稿,有捕风捉影而胡编乱造,更有凭空虚构而哗众取宠的。就例如上面提到的“纸馅包子”“熊掌风波”一类的报道,这种“愚人节”式的新闻常常使人真伪莫辩。这些虚伪报道甚至为许多新闻媒体争相转载,以至于流传甚广,危害甚大。
2.3新闻职业道德意识的影响
2.3.1首先是新闻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背职业道德,不讲社会责任,导致新闻报道新闻性受到影响。改个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进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新闻事业既是政治宣传部门,又是经济实体,追求经济效益成了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这本事促使新闻事业加强竞争、促进改革的难得契机,但由于个别新闻单位违背职业道德,不讲社会责任,错误地把追求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之上。个别新闻工作者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也是造成报道失实的重要原因。这些错误主要表现为,首先,认为凡是新闻都是宣传。他们不懂得宣传也应以客观事实为立足点,反而认为只要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可以根据宣传需要任意取舍事实、编排事实,甚至编造事实。遮掩拿给你,新闻报道以事实为根据变为宣传需要为根据,颠倒了事实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是弄虚作假的不实报道成为了难以根治的顽疾。
2.3.2思想方法的片面性。一方面使我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能证明自己观点的那个方面,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事物的全部,造成报道失实,另一方面,片面性也导致看问题的绝对化,同样造成失实。再次,搞合理想象。所谓合理想象,是指记者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没有采访到的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将其作为事实来报道,主张合理想象论的观点认为,记者不可能对事件和任务的细节都一一采访到,写稿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队这些细节进行合理想象。合理想象的观点实际上是主张在新闻报道中采用文学虚构的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新闻报道对真实性的硬件要求。最后,有些新闻工作者作风漂浮,甚至素质底下,造成新闻报道失实。有的记者作风漂浮,工作不深入,不做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或道听途说,或敷衍了事,因而造成报道失实。更有甚者,为谋取不当利益,恶意编造虚假新闻,造成极其恶略的影响。
3实现新闻真实性应注意的问题
3.1进一步强化对新闻真实性意义的认识
新闻传播,是在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支配下传受双方的有机运动过程。无论是传方还是受方,都必须遵循必要的规则。新闻传播必须真实,说到底是传播致效的要求,传播必须有效,这是一切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传受双方投入新闻传播,无非是知的一方即传播者欲把新闻事实变动的信息高速未知而欲知的一方即受众。唯有真实的报道才能达到传统的目的,使有效的信息被对方接受,以便有利于或有助于受众获取相关的信息。如果双方传受的信息是假的或部分失实,那就无助甚至有害于受众,还会由于传方公信力的丧失而最终导致新闻传播事业的失败,因此,实事求是,真实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出发点。
第一,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实事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第二,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指出,只有通过提供真实事实的新闻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第三,如实报道新闻,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也是这一科学方法论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3.2努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反映能力
如果说当时是传媒商业化催生了新闻客观性规范的话,那么现在也正是商业化带来了评论性新闻的发展。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评论性新闻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倾向,那么,这对于新闻的客观性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认为,新闻客观性规范的兴起,是针对当时美国报纸只代表某一党派的观点,而不中立的情况,而进行的基于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的考量。新闻客观性的最终追求,是做到无限接近事实和真理,公平,不偏不倚。带有主观意志的价值判断固然对还原事实具有风险,但并不是所有主观的言论都有害于事实的呈现。既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即使是不出现任何带有评论和价值判断的语言,新闻业同样可能因为作者个人的既定偏见、主观认识和知识结构的不同,通过选择材料、内容删留、刊登版面以及微妙的用词来传递评论性信息,真正的新闻客观性只是一个永远到达不了的彼岸,只是一个高高悬挂的指明灯,那么,也不必苛求新闻不能带有价值判断内容。
3.3坚持客观性原则
在商业化新闻时代,为规避风险和保住饭碗,不可避免地拿客观性做挡箭牌的事屡有发生;僵化的客观性也为政府的舆论控制提供了方便,但依然不能遮盖一系列揭丑运动留下的华彩,虽然不尽然认为客观性是一个完美原则,但是依然对其之于新闻业的推动抱有乐观希望,因为,既然真实性原则是不可达到的梦想,那我无从想象,要是现代新闻业不强调客观性原则,还有什么能为这艘舆论大船保驾护航。
大众媒介对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报道的追求,有效减少了耸人听闻、胡编乱造等恶劣手法。客观性使新闻中确凿事实增加了,也强化了媒介从业人员的纪律和伦理观念。新闻客观性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避免媒体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喉舌,尽量避免受众被误导和欺骗。所以新闻媒体,只要不被政治或经济力量操控,可以自由地了解事实,自由地思考并表达意见的话,记者只要在尽可能全面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不事先倾向于任何群体,本着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原则,做出他认为最公正准确的判断,这就是客观性的体现。有人说,新闻客观性原则只是一个仪式,不必过多拘泥于形式,而应坚固其内核,新闻客观性应该是一种态度、责任。而其监督力量,只能来自于它的读者——公众。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并不是要求恪守纯粹客观和泛自然主义,而是基于人的主观性而又超越主观性去达到与客观相一致的这样一种理性原则。所谓客观报道要求的“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和“一般公正”,无疑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正是因为人存在这样的理性要求,才会制约过于主观的煽情主义的泛滥,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寻求可拓展的空间。因此,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新闻的客观性应该重内容更甚于重形式。客观报道,既是新闻传播操作时的一个基本手法、原则,也是一种报道理念,更是人文精神的要求。
3.4正确处理政治立场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第一,一切宣传报道要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第二,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第三要依靠科学,讲究报道的度。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4-0227-02
作者简介:陈豪,男,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