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环境微生物安全与自身防护

2016-02-22张露引李自琼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24期
关键词:废物病原体医护人员

张露引,李自琼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重庆400016)

医院环境微生物安全与自身防护

张露引,李自琼△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重庆400016)

医院环境微生物安全不仅关系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同时也与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密切相关,在创造良好医院环境的前提下,才有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消毒隔离知识及技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能力和水平,避免或减少医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伤害。严谨沉着冷静的应对态度、科学的应对方法、恰当的防护措施、安全的用具、规范的操作、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的补救措施等环节的工作都做到位,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安全才有保障。

医院安全; 微生物; 职业暴露

医院环境微生物安全不仅关系到患者及其陪伴的安全,同时也与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密切相关,每一个医务工作者,一定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消毒隔离知识、技能及能力,在创造好医院环境微生物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能力和水平,避免或减少医院感染及职业暴露,保障患者、陪伴及自身的安全。

1 影响医院环境微生物安全的病原体状况

影响医院环境微生物安全的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需要强调的是不仅感染科有病原体需要做消毒隔离,医院所有科室都有污染病原体的可能,尤其是我国为艾滋病患者保密措施的落实,让艾滋病患者有机会到任何科室救治,医院的每一个救治场所都有污染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和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全球数据,截止2014年全球共有3 690万人口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IDS),共有120万人口死于HIV/AIDS,所有的中低收入国家中只有1.5亿人参与了HIV/AIDS测试;截止2012年,我国已有78万人感染HIV;目前AIDS明确诊断的感染者仅有10%~15%,还有85%~90%的AIDS感染者未被确诊[1]。

2 保证医院环境微生物安全的主要措施

2.1 病原体的隔离[2]将病原体局限或封锁在最小的范围内,尽量避免向周围环境扩散,是保证医院环境安全的首要措施。目前主要采用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2]方式来阻断经接触传播、经飞沫传播、经空气传播的不同病原体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病原体扩散的目的。

2.2 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如果医疗废弃物管理不好,尽管病原体隔离封锁好了,但医疗废弃物流失到周围环境中,仍然会造成风险和危害。医院废物[3]泛指医院所有需要丢弃、不能再利用的废弃物,它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也包括所有生活垃圾。199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医疗废物[4]是指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护理、免疫等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其分类包括感染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损伤性废物[5]。

2.2.1 医疗废物管理法制化 医疗废物管理法制化的标志是2003年6月4日经国务院讨论通过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其配套文件还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包装物、容器标准和标识》、《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等。

2.2.2 医疗废物管理的主要法律责任 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医疗废物包装容器实行分类包装,包括利器盒、包装袋和周转箱;感染性垃圾为黄色包装物、有统一标识、无污染、无破损、装量要求为小于2/3,而生活垃圾则为黑色包装物。医疗废物的存储需要标准设施、有明显的警示标识、专人管理、储存时间小于2 d,冷藏小于7 d,定期消毒,做好交接记录(医疗废物交接记录),同时医疗废物只能交给持有环保局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处理[6]。

为了维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性,对未按照国家法规条例而造成传染病传播及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2.3 病原体的消毒 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都是保证医院环境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前者是指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体进行的消毒,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后者是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7]。

消毒时要选择目标病原体敏感的消毒剂,否则会徒劳无益。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8],但其中的甲醛却对HIV无效,中效消毒剂75%乙醇对HIV有灭活作用[7]。

3 医务人员在医院环境中职业暴露的自身安全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广大医务卫生保健人员、实验室人员、管理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过程中,暴露于具有传染性的血液等经针刺或其他锐器损伤可能有感染的危险性[9]。

3.1 职业暴露后增加感染危险性的因素

3.1.1 血液因素 接触血液量大、受损伤口深、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明显的血迹,器械曾插入静脉或动脉内,血液离开身体时间越短危险性越大,HIV培养物等。

3.1.2 体液因素 医护人员接触体液有感染的风险,如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羊水、胸腔积液,腹水、心包液、滑膜液、一切有可见的血液污染的体液均有或可能有传染性。

3.1.3 皮肤黏膜损伤 手术割伤或被缝合针刺伤;牙齿划伤或医疗器具损伤;实验室、透析人员、伤口、眼睛接触污染血液时;护理人员在抽血、注射时,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暴露,黏膜的风险高于皮肤。

3.2 职业暴露后影响感染发生率的因素

3.2.1 刺伤相关因素 刺伤深度;使用的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数量;接触路径;针从患者(传染源)身上取出后的时间长短。

3.2.2 患者相关因素 AIDS等相关疾病的阶段;血液中病毒载体量;接触的患者在事故后60 d内死于AIDS的风险高。

3.2.3 医护人员相关因素 体质状况;治疗中的安全措施;职业暴露后的补救保护措施。

3.3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常见类型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类型[10]。美国护士学会数据显示,每年美国医护人员约发生385 000次针刺伤[11]。2010年上海市69所医院锐器伤基线调查,每100床年发生锐器伤害59.60次,回套针帽、补液配置、手术缝合、医疗废物处置占67.0%,头皮钢针、一次性注射器、手术缝针占75.0%。

3.4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自身防护

3.4.1 实施标准预防[7]是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自我防护的重要策略。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进行对待和处理,提高自我防护的安全系数。(1)戴手套:戴手套时接触的由针头转移的血量减小50%。治疗操作整体处理完毕后摘手套,避免手套破损。开始穿刺前和处理完毕后洗手。(2)洗手:用液体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固体肥皂因为细菌的潜藏已不推荐使用。实施操作前后,戴手套和脱下手套之后,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的环境后都应立即洗手。(3)穿隔离衣:密切接触患者或当血液、体液飞溅时,应穿隔离衣和戴防护镜。(4)使用安全装置:使用安全装置可能预防尖锐物伤害。装置须有实用性且易于使用,并有可靠的性能,力求从源头上阻断尖锐物伤害。

3.4.2 提高医护人员抵抗力 增强非特异度及特异度抵抗力,加强营养、锻炼及心理调适,注射疫苗。

3.4.3 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

3.4.3.1 避免不规范操作 不双手回套针帽;不弯曲、损坏或剪针;当拿着针或用其指向某物时,必须小心,不做任何多余的动作;不要把针放在地板、床单或垫子、窗台等不密闭安全的地方;不用力将锐器物放入过满的容器;不将手指放入容器内;不使手指露在手套外;不反复使用手套或戴着手套洗手。

3.4.3.2 安全处理锐器 用过的锐器不传给别人;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不回套用过的针头套;不用手销毁使用过的注射器;医疗操作时尽量减少意外刺伤;利器不与其他废物混装;锐器废物不让儿童接触。

3.4.3.3 安全处理废弃物 运送人戴厚质乳胶手套;处理液体戴防护眼镜;无污染可按一般性废弃物处理。

3.4.4 正确、及时处理职业暴露

3.4.4.1 职业暴露后处理原则 (1)及时挤出血液:从伤口周围向伤口轻挤;(2)清洗:先肥皂、后流动水冲洗局部;(3)消毒:0.5%聚维酮碘、酒精,口腔、眼睛用清水长时间彻底冲洗;(4)及时报告:向所在单位有关领导及当地疾控中心(防疫部门)报告,并保密和知情同意。

3.4.4.2 职业暴露发生后处理程序 (1)职业暴露发生;(2)局部紧急处理;(3)报告同时危险评估;(4)选择用药或不用药;(5)注意药物不良反应;(6)监测及随访、健康咨询、心理咨询。

4 小 结

为了保障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安全,避免医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伤害,创造安全的医院环境,医护人员需要有很强的医院环境微生物安全与自身防护意识及能力,严谨沉着冷静的应对态度,科学的应对方法,恰当的防护措施,安全的用具,规范的操作,职业暴露以后正确及时的补救措施,只有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到位了,才能保障大家的安全,降低或避免医院内微生物安全风险。

[1]AVERT.HIV and AIDS in China[EB/OL].(2013-03-23)[2016-04-02]. http://www.avert.org/professionals/hiv-around-world/asia-pacific/china.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 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Reinhardt PA,Gordon JG.Infectious and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J].J Clin Eng,1991,16(3):.161-163.

[4]Rutala WA,Mayhall CG.Medical waste[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1992,13(1):38-4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废物分类目录[EB/OL].(2013-06-05)[2016-04-02].http://www.moh.gov.cn/zwgkzt/mdml/201306 /65605243db4e4635a9a4f819d8e6de5f.s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36号)[Z].2003-10-15.

[7]张静平,李秀敏.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45.

[8]李小寒,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1-333.

[9]Shokuhi Sh,Gachkar L,Alavi-Darazam I,et al.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teaching hospitals in Tehran,Iran[J].Iran Red Crescent Med J,2012,14(7):402-407.

[10]Control I.Workbook for designing,implementing,and evaluating a sharps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J].Atlanta:Public Health Publication,2008:86-95.

[11]Panlilio AL,Orelien JG,Srivastava PU,et al.Estimate of the annual number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 among hospital-based healthcare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1997-1998[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4,25(7):556-56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4.068

:A

:1009-5519(2016)24-3905-03

2016-07-13)

△通讯作者,E-mail:liziqiong420@163.com。

猜你喜欢

废物病原体医护人员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肩负起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重任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电子废物何处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