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分级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02-22陈益君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

陈益君

(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58)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分级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陈益君

(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58)

文章概括了我国学术期刊分级评价的现状,通过对我国7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等级目录的调查分析,指出在期刊等级划分、期刊等级命名和TOP期刊遴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为未来学术期刊的评价将受到未来期刊的形态变化、替代计量学和论文级别计量兴起的影响。同时从正确处理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的关系,构建以论文评价为对象的学术评价体系,要重视“期刊专栏”的评价,引入期刊稿件匿名评审的规范化指标和考虑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学科特性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改进和优化现行的期刊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分级;学术评价;期刊评价;论文评价;替代计量学;论文级别计量

20世纪70年代,西方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核心期刊概念已为图书情报学界广为熟知。期刊分级评价起始于核心期刊的遴选工作。目前,我国期刊评价界普遍认为我国还没有一种从期刊的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为期刊定级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期刊定级体系和定级目录[1]。但是,武汉大学科学评价中心(RCCSE)联合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历时一年多对6 170种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等级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研究,于2009年3月推出《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期刊报告》)第1版,该报告将期刊分成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准核心期刊、一般期刊、较差期刊五个等级[2]。这在国内外期刊评价史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已制定各自的期刊分级目录,出现期刊的分类不统一、等级多样化、称谓自表达,存在“以刊评文”,只注重成果数量,淡化专家评议,不重视学科差异,千篇一律等本末倒置情况,没有处理好不同等级期刊的数量、品种和比例等问题。为此,就我国期刊分级评价中的有关理念、方法、指标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分级情况的调研,就中文人文社会科学TOP期刊划分的原则、思路、品种、数量、比例、称谓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学术期刊分级评价的现状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评级体系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和期刊行政机构、基金会、学会等推动的优秀期刊评价;二是图书情报及学术机构开展的核心期刊评价;三是数据库研制机构遴选的引文来源期刊评价[3]。这几类评价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工作。

1.1 国内核心期刊评价概况

1934年,世界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了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布拉德福定律,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证明了某一学科有核心期刊的存在。1963年,加菲尔德创立了《科学引文索引》。1971年加菲尔德对SCI收录的2 200种期刊上的论文进行引文分布情况的统计,发现25种期刊在所有学术论文的引用文献中占了24%,152种期刊在所有学术论文的引用文献中占了50%,767种期刊在所有学术论文的引用文献中占了75%[4]。这些统计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应该说“核心期刊”概念的出现是期刊分级评价实践活动的依据。所谓核心期刊,指那些与同学科的期刊相比,情报密度大、代表着学科领域最新发展水平、所载论文的文献寿命长、利用率和被引率都较高的期刊[5]。

我国核心期刊的评价工作始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1987年,中信所接受国家科委的委托,通过调研决定以《SCI》《EI》《ISR》《ISTP》四大国际检索工具为统计依据,对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统计。中信所每年从四大检索系统中选择1 300余种科技期刊为统计源,对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地区分布、引用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并每年公布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个人的排名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对期刊进行“影响因子”排名。这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我国学术界、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直接推动了我国对统计源期刊或核心期刊的遴选工作。1988年,兰州大学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昭示着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从该索引中选出了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通过收录相关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2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的正式出版,成为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标志性成果。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这成为我国高校改变科研成果产出与评价机制的导火索。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995年,南京大学叶继元先生撰写的《核心期刊概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核心期刊的评价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指导。可以说,早期的期刊等级划分是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的划分,而划分的初衷主要是供图书情报部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估与订购,为读者导读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学术机构的评价、排名等工作提供依据。

1.2 国内期刊分级评价的方法

布拉德福定律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定律之一,它和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一起并称为文献计量学的三大基本定律。“核心期刊”的理论来源于“布拉德福定律”,其基本观点为:对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主题来说,大量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集中分布在少数的期刊中,而其他少数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则分散在大量的期刊上。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因此,关于核心期刊的确定,早期是依据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定律,采用区域法或80%法;后来,又有了引文法、文摘法和借阅率法等。

核心期刊的研究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与探索,就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来看,目前国内已有六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出版的《总览》;(2)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遴选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出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6)武汉大学科学评价中心等单位研制的《期刊报告》,自2009年 3月推出第1版,随后于2011年、2013年推出第2版和第3版,2016年已经推出第4版。

就中国核心期刊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总览》来说,从1992年出版以来到2014年已经累计出版第7版。其第1版《总览》的研制是以我国大陆出版的期刊为基础,主要根据载文量、文摘量统计和引文分析,结合专家评审意见,最终综合选定出核心期刊目录;2011年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6版)对核心期刊的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就评价指标的运用而言比以前各版都有改进和提高。

武汉大学推出的《期刊报告》,主要采用定量维度: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二次文献转载或收录等5个指标;定性维度的评价指标为专家定性评审[6]。《期刊报告》的期刊评价体系采用6大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组成,影响因子所占的权重最高达到0.351 6,其次为总被引频次和二次文献转载或收录指标,分别占0.200 5和0.199 3的权重,再次为基金论文比指标权重为0.149 3,Web即年下载率和专家定性评审指标的权重都为0.049 7。我们姑且不论其权重设置的科学性,但这种透明度,让人觉得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合理性在无形中提高了。

随着期刊评价研究的深入,有关期刊评价的指标在不断丰富,新的评价指标不断出现,就现阶段来看其主要评价指标有: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5年影响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IF5)、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TC)、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引用半衰期(Citing Half-Life)、期刊他引率(Non-selfcite Rate)、平均引文率(Average Citation Rate)、特征因子(Eigenfactor)、相对影响因子(Relative Impact Factor,RIF)等指标。但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期刊评价的方法主要是文献计量法和专家评价法的结合,这两大方法所涉及指标的权重到底是引文数据重要还是专家意见重要,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也是目前学术界对同行评价、被引文评价所大量取代引发各种质疑的焦点和核心。

2 国内期刊分级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大陆高等院校中,南京大学是最早接受SCI等国际期刊检索系统的数据来评价教授、院系的基础研究业绩、评价理科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校。20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一个五层次的学术期刊价值序列:(1)“国际一流刊物”NATURE和SCIENCE;(2)SCI、EI索引源刊物;(3)国内一流刊物;(4)国内核心期刊;(5)其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7]。这种期刊价值的划分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并且现在对国际、国内期刊在等级划分方面也具有借鉴的作用。随着核心期刊认知度的扩散与传播,人们认识到核心区期刊在发文质量上也存在差异,不同核心期刊的影响力也不一样,认为对核心期刊进行分层次或分等级的区分很有必要。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和学术机构对期刊等级序列的层次、级别和级别名称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个高校各行其是,存在一些不专业、不规范的情况。

2.1 期刊的等级区分问题

学术期刊到底应划分多少个等级或级次?国内学术期刊的等级和国际期刊的等级应如何区分和关联?这是各类学术机构进行期刊等级划分时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既系统又严谨的问题。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见表1)[8-11],浙江大学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等级划分最为简明,只区分为一级期刊和核心期刊,在一级期刊中用星号标注出人文社会科学的19种权威期刊,期刊等级目录没有进行学科分类,同一等级的期刊按刊名拼音音序排列;四川大学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内外期刊与自然科学期刊的等级划分实现等级对应和等级关联,形成了层次分明、中外关联、文理相通的六个级次的期刊等级体系,具体分为:A1级期刊、A2级期刊、B级期刊、C级期刊、D级期刊、E级期刊六个级次;武汉大学研制的《期刊报告》(2013—2014)第3版将国内学术期刊划分为6个级次,分别为:权威学术期刊(A+)、核心学术期刊(A)、扩展核心学术期刊(A-)、准核心学术期刊(B+)、一般学术期刊(B)、较差学术期刊(C);南京大学对SSCI期刊采用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5年影响因子和特征因子等指标,将SSCI期刊划分为四个区。南京大学对SCI收录期刊形成7个层次的评价方案和奖励标准,具体为:超一流期刊、一级学科顶级期刊综合版、一级学科顶级期刊、二级学科一流期刊、一般SCI论文、SCI扩展版、EI论文。南京大学的国际期刊等级与国内期刊等级划分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表1 部分高校期刊的等级划分与等级名称

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写、四川大学等高校对期刊等级划分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普遍重视期刊的分区分级工作,但对期刊等级的划分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性,导致期刊等级划分的多样性、复杂性。这既有对期刊等级划分的目的存在导向上的差异性,也有对相同或不同学科期刊在主观或客观评价上的差异,并且对国际期刊与国内期刊在等级划分、等级的关联上存在标准的缺乏和理论的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各个高校各自为政、自定标准的情形。

2.2 期刊等级的命名问题

期刊等级的称谓关系到期刊等级划分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问题,统一的称谓可以在学术界形成专业化、权威性的效应。目前,不同科研机构根据本单位的需要和对期刊等级划分的理解,自行给不同等级的期刊命名,有的是一个等级一个名称,显得简单明了,易记易懂;有的是一个等级中套着多个小的等级,如浙江理工大学的一级期刊就区分为:国内顶级学术期刊、国内特级学术期刊、一级A类、一级B类。这种等级的划分深深印着“以刊评文”的烙印,试图通过细化期刊的等级达到公平合理、区别评价的目的。从现行等级期刊的称谓来看:有将期刊分为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四级期刊的;有美其名曰权威期刊、重要期刊和普通期刊的;有冠以一流期刊、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的,等等,不一而足。

目前,我国各科研管理机构有关期刊等级的划分可谓用心良苦。其实,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用期刊质量代替论文质量的评价方式,即“以刊评文”的评价一直受学者的抵制和诟病。核心期刊对论文质量有评价的功能,但这种评价并非客观、公正,它有自身的局限性[12]。针对同一期刊上发表论文存在的质量差异问题,2016年7月27日,著名科技期刊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的社论,并以Nature and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diversifying their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为小标题,宣告Nature出版集团将重塑期刊评价方式,改造期刊影响因子[13]。Nature称如果仅仅依靠期刊影响因子来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而不注重这篇文章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和引起的舆论影响,长此以往,这很容易导致一种病态行为。这一举动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和大胆的尝试。

2.3 国内TOP期刊的遴选问题

TOP期刊的遴选是各科研机构最重视、最慎重和最引人注目的工作,这种选刊的理念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单位的学术要求、学术水准、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各高等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中文TOP期刊的遴选普遍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其主要依据:一是各学科专家和领导的意见;二是学科期刊在国内各类核心期刊目录中的排位,通常选取CSSCI(或北大《总览》)在学科期刊中排在第一位的期刊;三是各个高校自身的学科设置情况。TOP期刊的遴选更多地体现出专家意见和领导的意图,代表着这个学校的意志和学术引导方向。为了提升本单位科研成果发表的档次和影响,各高校通常对TOP期刊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奖励,引导学者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扩大本单位的影响,提升本单位的学术地位。

从我们对7所高校TOP期刊的调查来看(见下页表2)[14-16],各高校对TOP期刊的遴选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7所高校共涉及TOP期刊43种,浙江大学的权威期刊最少只有19种,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最多都高达30种,7所高校的相同期刊为16种,浙江大学的权威期刊与7所院校的共有品种覆盖比例最高达84.21%,其次是武汉大学的72.73%和四川大学的66.67%,最低的是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53.53%。其中6所院校共有的品种为《中国语文》,5所院校共有的期刊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艺研究》和《民族研究》,而只有1所高校独有的期刊高达14种,南京大学独有品种最多为6种,其次为复旦大学4种,吉林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各有2种。这种情况表明权威期刊的遴选在不同高校之间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为的因素或多或少的存在,有学者在网上也发表尖锐的言论,对部分高校对一流或TOP期刊的遴选提出批评的意见,指出某些高校在权威性期刊遴选上存在的不足[17]。

学术期刊的定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导向作用。为了强化或扶持某一个学科的发展,适当地多列某个学科的权威期刊就会对该学科的发展起到超预期的作用。在我们调查的7所高校中,就图书情报的TOP期刊而言,7所高校只有南京大学将《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同时入选为该校的一流期刊,这对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人才的引进与汇聚,还是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已经从数年前的第5位跃居到全国第2位,大有超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发展势头。

3 期刊分级评级的未来演变

3.1 融媒体时代期刊形态的变化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技术载体和传播平台,尤其是以App、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学术传播渠道,并以其快速化、碎片化、多样化的特点对传统“纸媒”产生巨大冲击。在媒体融合的大浪潮下,未来的期刊通过利用技术手段,尝试新媒体,将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链接,并最终融为一体,通过移动网络与智能终端、电脑等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将文字、视频、音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建立起在线投稿、同行评议、数字编辑加工、在线出版、高质量PDF文件、定制数字服务产品、知识搜索分析服务、数字化决算支付于一体的系统,实现学术期刊的传播和运营融入新媒体,拓展和延伸传播的领域,吸引专业化用户的利用与关注。在“互联网+期刊”的时代,学术期刊通过“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的媒介融合与用户互动传播机制的形成,将重建或优化人们对期刊信息获取、利用与评价的方式。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级别计量、替代计量、数据级别计量等评价技术的出现,必将对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形成新挑战。

3.2 替代计量Altmetrics的发展

有关替代计量(Altmetrics)的研究始于2008年。Mendeley、Twitter等网络学术工具的使用为学术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机遇。目前,替代计量学已成为学术评价的国际惯例[18]。有的学者认为替代计量因子(Altmetrics Factor,AF)有望挑战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成为新的学术影响力评估方法。国外有很多出版和信息机构,如Science出版平台、Nature出版

平台、PLOS出版平台、SCOPUS数据库、PMC OA期刊出版平台、BioMed Central OA期刊出版平台等采用了替代计量分析对每篇科学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实时监测。学术社交平台Mendeley是开放科学运动的一面旗帜,它以读者社群为核心的模式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学术期刊最具颠覆力的创新之一[19]。早在Impact Story等替代计量因子的平台出现之前,Mendeley的个人图书馆和文章分享已经累积了有价值的大数据,可以通过某篇论文被用户存入个人图书馆、分享和好评的次数来衡量它的影响力。从出版机构与开源平台的合作来看,Impactstory不仅集成PLOS的数据而且也提供了论文级别计量(ALM)的应用程序接口。可以预见,随着学术开放运动的深化以及在线社交平台的兴起,学术社交改变了学术信息的传播路径,越来越多的科研人群通过Zotero、Research Gate、Academia.edu等开展开放分享和学术社交并留下大量的数据记录,从而孕育了诸如Altmetrics等的评价体系和服务机制。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替代计量不仅可以用于期刊社会化即时影响力的分析,也可以用于单篇论文的社群影响力评价。

表2 部分高校TOP期刊的遴选情况调查

3.3 论文级别计量(ALM)的兴起

在开放获取、开放知识、开放创新的学术交流环境下,新的计量方法和计量指标的出现,使得学术评价的对象获得多样化的发展。论文级别计量(Article-Level Metrics,ALM)既重视传统的引文数据及其分析指标,也重视在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化环境中的Web2.0用户的社群影响力[20]。论文级别计量是在开放学术环境和大数据技术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评价方法,它可以追踪学者研究成果发布后的即时性影响和社会化影响,这是引文计量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其分析的对象是论文而非论文集合的期刊,它是追踪一篇论文发布后每日的使用量与引用量,而非一年或者多年所累积的论文集合而形成的期刊引用量;它适合在开放资源环境中,评价一篇论文或者其作者群的学术即时影响力与社会贡献度。目前,对科研成果的评估过度依赖期刊影响因子,“以刊评文”的评价方式遭受人们的质疑。因此,由期刊级别计量(JLMS)向论文级别计量的发展已经成为今后科研成果评价必要的补充和选择。作为一种开放平台的PLOS已经在向开展ALM评价的机构或工具提供开放数据共享的通道,为机关团体或者个人进行开放应用程序界面(APIS)的应用开发,通过获取期刊论文的开放数据,实现从不同的开放平台上,获得对于PLOS的单篇论文的Web2.0用户行为数据,通过对这些来自不同平台的数据的存储、挖掘和分析,形成与每一篇论文对应的即时使用数据。在PLOS-ALM的数据类型中,一般涉及使用统计、引用、社会网络、博客和即时互动等即时数据。

随着关联数据、语义网、本体和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数据等科学资源共享制度的建立,以及旨在识别科研人员对数据工作贡献的数据级别计量(Data Metrics,DM)等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关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将日益丰富和完善。但是,无论是Nature引入的“引用中位数”指标,还是其建议的所有期刊采用新的评价体系——引用分布(Citation Distribution)[13],其本质还是离不开引用的实质。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期刊评价还是论文评价,都应建立同行评议的舆论环境和同行监督的评价机制,既要重视即时的分享、下载、收藏、传播等利用数据,也要重视同行的评论、舆论、质疑、肯定等信息。

4 优化期刊分级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长期以来,知识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同行评价,以引文工具为基础的评价方式的出现,是对原有学术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挑战。叶鹰教授通过对获得诺贝尔奖的代表性论文的引文情况的实证分析后指出:“既不能以被引量肯定或否定一篇论文的学术品质,也不能说被引量毫无参考价值;虽然论文品质高低不取决于被引量甚或论文长短,但被引量体现着学术影响。”[21]因此,我们应根据学术交流环境和学术生态系统的变化,运用新的学术评价方法,改变“以刊评文”的做法,建立起更加全面、公正、可靠、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此,提出如下相关对策与建议:

(1)正确处理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的关系。期刊的分级评价是一种学术导向,它直接影响作者的选题、撰写、投稿、发表等学术行为,直接关系到期刊稿源的流向与分布,影响学术生态系统的自然本色。因此,必须科学处理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的关系,应维持或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体、引文评价为参考的评价机制,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相结合,引文计量与数据计量相结合,形成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学术评价环境,建立有利于科研创新和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遵循学术研究发展的原有规律,形成宽松的学术氛围,有利于优秀成果、经典著作的培育与创作。

(2)构建以论文评价为对象的学术评价体系。随着数字信息传播的发展,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与单篇文献优先发表机制的结合,学术信息的传播已经打破以期刊为单位的传播方式,单篇论文独立传播或优先发表的机制已经建立。同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单篇论文的全方位评价提供无限的可能。替代计量Altmetrics的出现,为单篇论文的在线评论、分享、收藏、讨论、下载和访问等即时利用信息的量化提供了基础,同时结合论文被引频次等信息,为论文级别的计量提供了可能,这使我们有可能通过对论文的评价转化为对期刊的评价,为现行期刊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可能。通过创建以学术创新为重点的论文影响指数,形成论文评价的核心指标,最终实行对期刊的有效评价。论文是学术期刊的基本构成单位,论文评价是期刊评价、机构评价、人才评价的基础,经典性论文的数量指标是评价高品质期刊的关键性指标所在。

(3)要重视“期刊专栏(或栏目)”的评价。学术期刊有自己的办刊宗旨,有自身的学术定位和报道重点,而学术期刊报道的重点和特色主要是通过栏目来体现的,不同的栏目在同一期刊中的作用是存在差异的。论文是学术期刊的基本构成单位,专栏是若干专题论文的集合,是期刊重要的结构单位。作为期刊的特色栏目和常设栏目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人称道的学术名刊必有为学者称道的学科经典论文,而知名专栏是经典论文的发源地。有的期刊就整体而言不一定达到名刊或核心期刊的要求,但其中某个栏目或某几个栏目的论文在学术界有口皆碑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重视期刊专栏评价是对现有期刊评价体系的一种有效补充。其实,论文被文摘刊物转载,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或《管理世界》的理论文章被视同权威期刊的奖励等做法,都是区别对待、重视专栏文献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认识到同一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存在质量的差异,哪怕是同一期刊同一栏目上发表的论文,也会存在量的不同和质的差异,这种情况已引起国际期刊出版巨头的关注,并纷纷兴起抵制影响因子的声浪,以走出目前“以刊评文”评价方式的窘境。

(4)要引入期刊稿件匿名评审的规范化指标。影响学术期刊质量的因素众多,其中主编、编委和稿件的评审制度尤为关键。经过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的稿件是确保期刊质量的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国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并没有实质性的同行评审制度,不少期刊只要交纳一定的版面费,文章不是太差,就能发表或出版[3]。因此,学术期刊的稿件是否实现匿名评审制度应该成为学术期刊评价的必备条件,并且对同一篇论文进行匿名评审的专家不应少于两位。同时,要将是否收取高额版面费等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对那些以敛财为目的的期刊清除出核心期刊或品牌期刊的行列。只有符合这些基本的要素,才能真正办出优质期刊和品牌期刊,为学术环境的净化提供基本的保障。

(5)要兼顾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学科特性。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科学属于准科学,人文科学并不是科学,只能称之为学问。由于学术属性的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成果类型和比重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产出具有类型多样、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并举的特点,就引文而言,存在图书引用比率高及引用年代久远文献多的特点,研究议题具有本土化、国情化或者时代性与历史性相兼顾的特点。不同领域的学术评价须有不同的评价方式,鉴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产出特性应形成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评价方式。因此,要充分重视学科差异,体现学科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从而形成有的放矢的评价机制。

总之,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具有关联性,期刊评价是学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期刊评价不能取代同行专家的学术评价。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学术评价工作必须正本清源,还学术生态原有的本色,清除人为因素给学术生态系统带来的污染,扫清“近亲繁殖”“近亲引用”“引而不用”“用而不引”的毒瘤,引入“论文级别计量”“数据级别计量”等方法,从论文评价入手创新学术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将学术研究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大师培育的环境,营造有利于优秀成果和经典成果创作的学术氛围。

[1]张献锋.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5):116-120.

[2]邱均平,李爱群,舒明全.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等级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国出版,2009(4):38-42.

[3]叶继元.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创新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2):108-117.

[4]张耀铭.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6):73-88.

[5]江乃武.连续出版物管理指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27.

[6]邱均平,吕红,余后强.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理念、方法和结果分析[J].中国出版,2013(6):28-31.

[7]龚放,曲铭峰.南京大学个案:SCI引入评价体系对中国大陆大学基础研究的影响[J].高等理科教育,2010(3):4-17.

[8]浙江大学关于调整和统一国内学术期刊分级目录的通知[EB/OL].[2016-08-07].http://www.doc88.com/p-308295656113 .html.

[9]南京大学一流期刊目录[EB/OL].[2016-08-12].http://bbs.pinggu.org/thread-1303058-1-1.html.

[10]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分级方案[EB/OL].[2016-08-12].http://www.docin.com/p-114890420.html.

[11]浙江理工大学国内学术期刊分级名录[EB/OL].[2016-08-07].http://wenku.baidu.com/view/cda9bafb04a1b0717fd5dd4e.html.

[12]陈益君,陆国强.利用核心期刊评价论文质量存在的局限性研究[J].图书馆,2001(6):28-30.

[13]Nature发文,宣布改造影响因子,重塑期刊评价体系![EB/OL].[2016-08-1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05/10/ 16534268_580935710.shtml.

[14]复旦大学文科权威期刊目录[EB/OL].[2016-08-15].http://www.docin.com/p-21245293.html.

[15]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等级目录(2009年版)[EB/OL].[2016-08-15].http://wenku.baidu.com/view/210bec1eb73 60b4c2e3f64fa.html.

[16]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分类办法[EB/OL].[2016-08-16].http://www.docin.com/p-432877678.html.

[17]南京大学文科一流期刊目录[EB/OL].[2016-08-12].http://bbs.pinggu.org/thread-970277-1-1.html.

[18]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学术评价国际惯例[EB/OL].[2016-08-1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828818.html.

[19]并购三年后,再谈爱思唯尔与社交文献平台Mendeley的整合[EB/OL].[2016-08-1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3 928-954235.html.

[20]顾立平.论文级别计量研究:应用案例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11):1-7.

[21]叶鹰.高品质论文被引数据及其对学术评价的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100-103.

The Current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ading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academic journal grading evaluation in China.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 catalogues of seven universities in China,the author points out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classification,naming of periodicals and the selection of top journals,and observes that futur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will be affected by changes of the journal forms and the rise of altmetrics and article-level metrics.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covering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which might help to improve and optimize the current journal evaluation system:maintaining appropri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ssessment and journal evaluation,building an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sis evaluation as its object,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valuation of journal columns,introducing standardized indexes of anonymous review of journal papers,and taking into account unique features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grading of journals;academic assessment;journal evaluation;article evaluation;altmetrics;article-level metrics.

G239.2;G250.2

A

陈益君,男,研究馆员,浙江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馆长。

2016-08-27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