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
2016-02-20
边缘族群的现代转型 ——《我的凉山兄弟》
“这是一个关于探险玩耍、为非作歹、吸毒勒戒、艾滋茫然、世代差异、文化冲击和兄弟情谊的故事。”
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诺苏人”乃是凉山彝族人的自称。书中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
作者十分罕见地真正走入了他们的生活,尽量摒弃功利性质的交往,与这些被贫困、毒品和艾滋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成为好朋友,以至于他们中每一个因罹患艾滋病而故去的人,都会被她铭记在心。该书因此以“我的凉山兄弟”为题。同时更深层的关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直面老龄化 ——《恍惚的人》
1972年出版的《恍惚的人》在日本首次直面老龄化问题,引起巨大反响。“恍惚的人”成为痴呆老人的代名词。
有吉佐和子用一个女作家细腻的口吻,讲述了80多岁的茂造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一夕间成了恍惚的人,儿媳昭子决定负起照顾公公的责任。
絮絮叨叨又清淡如水,可就是这么一本并无跌宕的小书,看得人心惊肉跳,作者在书中毫不避讳地写出了一个事实:久病床前无孝子。正如死者的家属大多为琐事所累(操办丧事)而甚至留不出力气为死者进行长久哀悼的恸哭,50岁的儿子目视着80多岁的痴呆老父亲,心惊胆战地发现那正是自己不久之后可能会成为的形态,因而产生“老了之后绝不和年轻人一起吃饭”、“如果妻子死在我之前那我就自杀”的念头。那种绝望和不安,是只有中年人才能深刻体会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真是残酷得可怕。幸好总还是有温情在的。有吉佐和子写出了一个很真实的女主角:并不是那么善良温柔的媳妇,可是踏踏实实承担了照顾家庭和老人的重责;并不是没有眼前一片漆黑的时刻,可也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几乎没有啰嗦的空想,有的只是顺流而行的生活。
一心做事就是人生修炼 ——《褚时健传》
周桦所著的《褚时健传》是褚时健认可的权威授权传记,自序中称本书“写出了他真实的一生”。
他的人生几经起落:早年丧父,辍学、烤酒、种地,以此帮母亲谋生;青年,重新求学却遭遇战争,扛过枪打过仗;解放后没能逃脱“右派”的命运,却能埋头搞生产,所在糖厂成为当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年过半百,接手玉溪卷烟厂,将其打造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集团企业,褚时健也成为“亚洲烟王”。然而,巅峰跌落。
十几年后,褚时健的名字因为橙子享誉大江南北,以七十几岁高龄重新创业的故事,激励和影响了无数的人,褚橙也被称为“励志橙”。
88年丰富、起伏的人生经历,他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过招不断,碰撞不断。他的个人故事紧贴着共和国一个甲子的时代变迁。
在公众的眼光里,他被塑造成一个充满了豪壮悲情的悲剧性人物。但《褚时健传》里的褚时健比任何人都显得平静。这本传记也首次披露褚橙经营方法和理念,包括褚橙的内部管理、渠道拓展、营销、品质监控等。
一名普通士兵的“二战心灵史”——《阿兰的战争》
《阿兰的战争》是法国著名漫画家倾14年心血“用水作的漫画”。不同于我们见惯的“二战”题材的故事,也不同于我们既定印象中的普通“漫画”:没有浪漫,也没有英雄;高度写实,却诗意盎然。
浅黄色的封面上,一位身着帅气军服的士兵站立着,他稚气未脱、白皙、柔弱,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阿兰。
“18岁那年,山姆大叔跟我说,小伙子,披上制服,去跟一个人打架吧,那小子叫阿道夫。我就这么去了。”开篇第一句话,阿兰就用调侃的语调道出了自己参军的原因。
作为一名小兵,没有什么壮举,却敢在无人帮忙的情况下,耐心地劝导手握一把锋利长刀的醉酒军官。这是阿兰在二战期间做过的最勇敢的事。阿兰具有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从来没有怨声载道。
本书的画风非常特别,有别于一般的欧洲漫画非常写实的风格,这是一种基于水墨的画风,有着深褐色的调子,除了用自然而随性的墨线勾勒人物轮廓,使人不由联想起丰子恺先生的漫画,运用毛笔勾画,线条有粗有细,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