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创新
2016-02-20谢俊
谢 俊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 400065)
自媒体时代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创新
谢俊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 400065)
摘要:随着媒介组织的深入发展,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和挑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从五个方面入手:(1)转变观念,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自媒体话语新范式;(2)搭建平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媒体话语影响力;(3)培育青年“意见领袖”,营造健康向上的自媒体舆论场;(4)加强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构建舆情分析监管机制;(5)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依法健康上网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大数据分析;媒介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场所,青年大学生是最重要的对象。有效利用自媒体优势,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媒体的兴起及影响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介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媒介,再到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新媒体技术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丹·吉尔莫将这个过程描述为从“Old Media”到“New Media”再到“We Media”。We Media(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用户急速增长形成强大舆论场。媒介技术不断更新,自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包括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形式。“自媒体”的概念,在博客风潮下诞生,被看做是一种可能颠覆传媒业生态的新兴力量。随着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Facebook、推特等应用逐渐兴起,微博和微信逐渐成为自媒体的领军力量,自媒体用户急速增长形成网络新兴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02亿,占上网人群的90.1%[2]。与此同时,2015年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5亿。[3]从微博到微信,“微媒体”使用的迅速攀升,揭开了自媒体应用的时代大幕。一方面,自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在参与主体上的严格限制,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大众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不可逆转的传授关系,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垄断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自媒体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果,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以及有效受众的转发和评论,使信息的扩散呈螺旋式上升,瞬间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的生产、分享和互动传播,让草根的话语权实现爆裂式增长,自媒体给人们带来了虚拟与现实共存的全新体验。
自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发表言论的共享平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指出,大学生每天约花费5小时17分钟在智能手机上,占一天时间的22%。[4]开放与共享是互联网的价值创新,自媒体具有很强的“参与式媒体”性质,与青年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契合。青年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了解娱乐八卦、关注社会议题、抒发情感、发表评论。统计显示,超过64%的大学生愿意进行网络分享,包括信息、照片和个人观点等,超过54.1%的大学生愿意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5]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自媒体的用户体验契合了大学生突破传统、求新立异的思维,成为大学生接受资讯、发表言论的主渠道。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表达意愿,自媒体成为他们分享与评论的最重要共享平台,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以及价值观形成。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意愿表达需求,深入分析自媒体的影响,借助自媒体平台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
二、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遇与挑战
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立体个性的传播内容、个体主导的传播模式是自媒体技术的显著特征,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新的时代境遇。另一方面,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点对点”、“朋友圈”的传播方式等,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诸多挑战。
(一)高校利用自媒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之举
遵循时代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和分析自媒体优势,大胆创新工作方法,搭建宣传教育新平台,自媒体逐渐成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兴载体,深刻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利用自媒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从传播方式看,自媒体摒弃了单向传播形态,打破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的垄断权,也变革了网络传播“点对面”的信息传输方式。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使自媒体“点对点”的传播门槛更低,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个性化的信息即时交互促进强烈的传播效应产生。高校利用自媒体平等、互动、便捷的传播特性,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平台,构建网络学习、课堂讲授、主题研讨“一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融合。自媒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革被动、单一、“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为平等、互动、精细化的主题研讨,信息的即时有效推送和深度解读,弥补了灌输方式的缺陷,使教育在宽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
利用自媒体培育校园网络文化新环境。从传播内容看,自媒体传播的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包括文字、影视频的多种表达,内容组合更趋立体化、个性化、碎片化。与专业的新闻报道、评论、专题策划等相比,自媒体信息缺乏一定的深度,权威性较弱,但其立体性、草根性、平民化的表达更贴近大学生的真实体验需求。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打造自媒体公众传播平台,将优秀的精品课程、主题讲座等资源上网上线,让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感动人物”、“校长荣誉奖”等各类校园活动的评选与直播,构建“草根与精英优势互补”的校园网络文化新环境,提升信息传输的生动性、形象性,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参与热情,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效。
利用自媒体构建校园网络舆论新阵地。从传播主体看,自媒体更加突出个体主导,传者与受众的巧妙结合,普通大众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充分体现了自媒体的显著特征,即“个体性”。如今自媒体不仅为大学生获取资讯提供了便捷,也使他们成为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和发布群体,校内网、微博、微信为他们发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敏感度高,发表意见的热情高涨,常常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扮演舆论引导或意见领袖的作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积极探索和建设“微校”、“手机报”等自媒体品牌,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唱响主旋律,用灵活生动的方式“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创造者,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
(二)高校利用自媒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机遇,增添活力,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挑战,增加风险。
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式微。自媒体时代,传统单向度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主导权被削弱,扁平化的传播模式呈现“去中心化”或“无中心化”趋势,人人都是传播中的节点,自上而下的权威播报与信息发布逐渐被非线性的网状辐射所取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被逐渐削弱,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高校网络。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跨文化传播中,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宗教文化借助强势的媒体实力,渗透力极强,企图控制全球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传统价值观的瓦解;二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压力、负面情绪在虚拟空间中无序释放,或被恶意夸大、扭曲,造成群体性极端事件产生,干扰国家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破坏安定团结;三是新媒体技术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控制力逐渐被网络非理性削弱,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认同度更低。面对加速改变的外部世界和异质思维,保障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任务。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消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价值多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消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主导作用,而自媒体便携式、碎片化、扁平化的传播特点加速了这一趋势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自媒体传播带来异质文化和思维,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权威地位、价值理念和话语方式的消解。各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损坏了大学生独立创新的思维能力,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差,践行力弱。
“点对点”、“朋友圈”的传播方式导致监管难度更大。从博客、微博到微信,由“发散状流动”向“点对点流动”的变化,自媒体信息传输跨越了运营商、社交网络等多种壁垒,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无缝对接”,以移动终端为社交节点的深耕式传播,在传播私密性上的限制,获得了用户的青睐,同时也引发了监管难度更大的现实问题。自媒体应用以“朋友”为基础,成员之间的心理契合度极高,信息传播极易被接受和认同,各种非理性言论或虚假信息容易导致网络谣言产生,诱发“蝴蝶效应”,扰乱校园秩序。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自媒体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阵地。
(一)转变观念,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自媒体话语新范式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6]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保证了意识形态的一元化和主导权。自媒体信息传播呈现个性化、立体式、多元性、碎片化等特征,使传统话语权的控制力式微,话语权的争夺更加严峻和紧迫。随着自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话语语境。世界已远离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7]自媒体时代社会舆论场瞬息万变,严肃、沉闷、单一、宏大的话语方式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自媒体语境下日渐式微,生动、活泼、新颖、个性的话语体系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高校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新范式,一是转变话语理念,狠抓话语主体传播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话语主导权,又勇于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赋予重大理论更强的时代性,符合青年网络群体认知潮流,科学认知党和国家创新理论成果,增强理论自信,培育社会共识。二是优化话语传播途径,抢夺话语议题设置权。“在互联网空间,抢先对事件和意见进行发布十分重要,进行发布的主体可以通过不同表述赋予事件不同意义,并将自身的意见和态度附着其上,影响人们对于事件的判断。”[8]因此,提升校园主流媒体对于热点事件、敏感事件的关注度,抢占议程设置主动权,灵活运用传播技巧,第一时间还原事实真相,引领舆论,已成为非常重要和迫切之举。三是回归生活世界,增强话语引导力。要使主流意识形态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必须从融入青年网络生态场着手,变革传统强硬的话语模式,深刻把握自媒体传播的特征和规律,贴近学生关心、疑惑的问题,解答学生的诉求,用青年人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回应质疑、驳斥错误、解答疑问。
(二)搭建平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媒体话语影响力
自媒体传播带来多元价值观并存,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带来严峻挑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树立科学的媒介传播观念,以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依托,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教育、实践、服务“一体化”传播平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效。一是从传统媒介到新兴自媒体,努力打造校园微讲坛、微课程、微报、微杂志等自媒体精品栏目,选取重大理论热点素材,传授鲜活生动的科学真理,培育新时期大学生的理性政治认同,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理性政治参与行为。二是从单向传授到多向互动,推动建设涵盖学校、学院、班级的党团组织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平等性的互动交流,迅速占领理论宣传主阵地,开放互动的教育手段,激发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共同意识。三是有效利用自媒体传播主体的“个体性”,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微直播、微电影、微调查、微发布等实践活动,激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社会、记录人生、思考未来,弘扬中国精神,展现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四是知识教育与文化影响相统一,通过情景教育、体验教育等教学形式,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模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融合中的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重庆某高校利用校园微信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游戏争霸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大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五是从管理到服务,整合校园自媒体资源,开通融合新生导航、学籍管理、学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的微服务,结合自媒体应用趋势,创新管理服务工作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三)培育青年“意见领袖”,营造健康向上的自媒体舆论场
“意见领袖,又被称作舆论领袖或观点引领者,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提供信源、分析释疑、示范引导、组织动员等作用。”[9]《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微信公众号中,意见领袖相对于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等的平均传播力较低,但点赞数与阅读数的比值在各类公众号中领先,说明其受众的互动意愿最强。[3]微信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人群常常因为观点和立场相近更易结盟,其中以意见领袖为核心构建的群体动向更应值得关注。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意见领袖能够汇聚舆论,引发关注,全面深入地理性解读,可以帮助人们对热点事件形成正确认识;另一方面,部分极端思潮的影响,容易破坏政治自信,消解社会认同感。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参与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对网络热点话题关注度极高,渴望了解事实真相,发表评论,主张公平正义。大学生处于心智和理性判断力不断成熟的阶段,他们对于网络社会中的意见领袖的关注度在社会群体中位居前列。因此,为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理性化、结构化、系统化的认知,需加强培育青年“意见领袖”,营造健康向上的自媒体舆论场。一是以学生为本位,鼓励青年意见领袖创作时代性强的作品,用青年大学生的话语方式、思维模式解读网络热点事件或话题,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大学生自己的故事,汇聚舆论、传递正能量。2015年热点舆情事件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奖”等事件在自媒体中引起全民关注,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点赞和时事点评,充分展示了青年群体意见表达的热情,凝聚了爱国热情。二是以问题为导向,鼓励青年意见领袖巧妙设置议题,疏导非理性情绪,引领正确的意见表达方式。当分享与互动已成为网络生活常态时,意见表达的渠道不畅通更易滋生极端言论或谣言横行。因此,为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表达意愿的习惯,议程设置目的在于规范意见表达,广泛动员、共同参与,化解危机,营造健康向上有序的自媒体舆论场。
(四)加强大数据应用,构建自媒体舆情分析监管机制
大学生思想活跃,行动积极,乐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意见共同体。高校是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场所,是舆情事件高发地。正确分析网络舆情,及时准确把握动向,化解危机,需要加强大数据价值分析与应用研究,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sis)是指凭借对数据的细节、微观上的准确性和相关关系的把握,使其在各项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大数据分析在大量结构和非结构化的数据集上具有非凡的处理能力,能够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获得推动决策的关键情报的大好机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已经成为典型的大数据环境,加强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不仅有利于增强教育政策的引导性和前瞻性,而且在高校舆情引导和处理中具有全方位的监测、反馈等重要功能。一是建立全员参与的大数据分析支撑系统,有效调动舆情分析检测的各要素,保证合理的组织领导有利于舆情事件处理导向正确、有序有效。二是构建舆情预警机制。把握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扩散性、从众性、激辩性,以QQ群、微博、微信群为依托,建立全方位的检测体系,及时掌握自媒体环境下舆情动态,并对舆情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问题,准确研判、提出预案。三是健全舆情引导机制。面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个性化特征明显等特点,舆情处理决不能单纯采取“堵”的方式,需坚持舆情处理及时主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等基本原则,充分有效利用自媒体进行公开、及时的信息发布,占领舆论制高点,完善疏导性互动交流机制,主动灵活地破解非理性言论危机,防止负面舆情蔓延,维护高校稳定。四是构建舆情传播处理机制。舆情爆发后,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系统,及时掌控舆情处置、引导运行基本情况,总结得失,科学调整策略,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实现“新闻发言人”的功效,做到行动迅速、处置有效。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依法健康上网的行为习惯
媒介素养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作能力和思辨反应能力”[9]。自媒体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拥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公民是形成有序、理性、合理的自媒体舆论场的关键因素。青年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信息的选择、传播、评价带有盲目性,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侵蚀他们的信念和意志,客观上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式微。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依法健康上网,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一是加强大学生法律规范教育,深刻领会法律既赋予了公民言论自由权,也将严厉打击造谣传谣等各种非理性行为,清晰认识营造理性、健康的舆论表达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二是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身在弘扬时代精神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将自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延伸得更广、更远。三是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通过大学生社团、协会组织等开展网络安全方面的警示教育、科技比赛、模拟实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其在生产、传递、分享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0]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引领社会主导价值、整合和规范社会观念系统的重要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消减其弊端,增强传播实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4-02-25).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https://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5-12-24). http://yuqing.people.com.cn/GB/392071/401685/index.html.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EB/OL]. (2015-12-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210/c70731-27912015.html.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5-06-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506/P020150603434893070975.pdf.
[6]凡欣,聂智.自媒体舆论场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控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5(7):139-142.
[7]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刘江,陈方明,张毅军,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5.
[8]李江静,徐洪业.准确把握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J].红旗文稿,2015(22):10-12.
[9]余越.自媒体环境下青年意见表达的形态、特征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6(1):85-89.
[10]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04-21.
责任编辑刘荣军
网址:http://xbbjb.swu.edu.cn
DOI:10.13718/j.cnki.xdsk.2016.04.006
收稿日期:2016-04-14
作者简介:谢俊,教育学博士,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视阈下党的廉政教育实现路径研究”(13XDJ023),项目负责人:谢俊;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5-GX-006),项目负责人:谢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网络时代多元社会思潮影响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13YJC710012),项目负责人:黄一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6)04-0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