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增加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理解度

2016-02-19周勇徐文华西藏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边疆儒家文化推广

周勇,徐文华(西藏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如何增加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理解度

周勇,徐文华
(西藏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随着各民族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加深。儒家文化在历史上是多民族文化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时期仍需要加强儒家文化的整合作用,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广和交流,比如需要注意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注意形成民族认同,注意推广和交流中的文化再创造,注意发掘固疆稳边的内涵,注意文化传播的整体筹划,注意基层文化组织建设。为推进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推广和交流这一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传播原理,形成多方面的战略举措,包括进一步整理典籍,搞好现代研究及大众读本;推出、强化偶像及榜样系统;完善各层次的社会文化组织系统;构建视觉传播系统;规范礼仪形式系统;强化学习、宣传和普及体系;充实人员力量,建立专业化人才体系;建立财务和福利保障系统;打造设施和硬件支持系统。

关键词:边疆;民族;儒家文化;推广

当前,我国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化,比如在西藏的汉族餐馆中,汉族师傅将菜系进行了藏族饮食文化的改良。另一方面,不少民族地区群众也向汉族学习。各民族在交融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互相接受了对方[1]。以边疆少数民族为例,许多群众存在不同程度地接受汉族文化,有的很明显,如许多个体工商户完全融入了市场经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与汉族无异。有的正在出现接受趋势,特别是年轻人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如藏族青年大学毕业后,基本上能够融入汉族公司的氛围。这一方面说明近年其他民族更多地认同了汉族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交融和民族团结。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不仅汉族文化的积极一面影响民族边疆地区,汉族文化的消极一面,如汉族地区现在正在大力批判、试图革除的一些不良文化要素,市场经济的一些糟粕,也在影响这些地区[2]。因此,汉族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广和交流应关注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应关注如何增加理解度,对于后者,应注意引导吸取汉文化的精华,摒弃儒家传统文化的糟粕。此外,两个方面又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点,即如何增加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理解度。

一、儒家文化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融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儒家文化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融入首先需要解决好外来文化当地化,中华民族文化地方民族化问题。为此需要从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内外文化,全国文化与地方文化对接。每个地方文化都有自己的深刻内涵,要进行儒家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内涵上的对接,就是要找出和发展两种不同层次文化在内涵上的共同点、共融点,互相可以借鉴之处。同时,当地已有的文化形式是当地文化发展的依托,社会文化的载体,人民群众耳熟能详,比如节庆活动,儒家文化在融入当地文化时,要利用好这些传统载体,将儒家文化内涵寓于当地各种文化形式中,并融入当地群众社会生活。

(二)注意形成民族认同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在充分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实现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3]。以民族学为理论指导,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发展规律,贯彻中央民族工作精神,积累少数民族工作经验,同时在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要做好民族认同工作长期性的思想准备,民族认同不仅仅是思想观念、道德风尚、社会规范上的认同,更体现为民族之间日常经济联系紧密,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只有落实到具体的亲密联系,和谐共处才可以真正叫作民族认同。不仅从语言更到行动的统一与尊重才真正叫作民族认同的落实。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的交集越多,越说明民族认同更加基础扎实。

(三)注意当地融合中的文化再创造

要实现儒家文化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融合发展,首要关键是解决好新环境、新背景下的文化生根、文化嫁接问题[4]。文化离开原有环境在新的环境生根需要克服大量的不适应性,本身就涉及创新。甚至在新环境下适合某些儒家文化元素的社会土壤根本就不存在,比如儒家文化崇尚积极进取,但许多边疆少数民族长期靠天吃饭,过着游牧、与世无争的生活,积极进取的社会认同少。为促进这些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就需要创造性地引入竞争机制和环境。儒家文化在当地化融入的过程中还需要创造性地处理好与当地文化的关系,求同存异,化解分歧。还要解决好儒家文化被当地进一步吸收的问题。这同样涉及创新,单纯将汉族地区的儒家文化复制到少数民族地区不叫儒家文化的当地化融合,只有将儒家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实现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认同,才是真正的儒家文化当地化融合。

(四)注意发掘固疆稳边的内涵

儒家文化是一种国家文化,我国在长期历史中,民族之间聚多离少,国家统一时间居多,分裂为少,各个时期绝大多数人坚强维护国家统一,仅有极少数民族败类,就与儒家文化的认同有关。在新时期民族工作中,要将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融合性发展当作一个战略性事项来抓。儒家的国家文化在各个层面各个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以往在汉族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腹心地区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中内涵丰富,深受汉族上层士大夫、普通老百姓推崇。但在边疆民族地区,其内涵还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一种狭隘的民族自保文化,国家文化意识少,遇到外敌容易摇摆,文化取向不鲜明,结果反而使本民族陷入长期的战乱、纷争,饱受外敌的欺压。要通过赋予边疆国家文化内涵,推进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深度融合,将边疆民族地区狭隘的民族自保文化转化升华为中华民族国家文化,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护边稳边戍边,长期稳定发展。

(五)注意文化传播的整体筹划

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融合是一个国家战略项目,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富强的千秋伟业,关系中华民族进步的宏伟蓝图[5],关系到各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稳边固边的良好局面,因而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战略规划,在地方和民族区域层面加强具体的战略措施,以分类分部门分民族地区推进。需要借鉴世界各类强势文化的创建、传播和发展经验,在新时期既立足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挖掘,又融入当代世界文明实践,特别是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际,通过强化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增进共识,总结、提炼、充实和发展好儒家文化,又遵循文化发展的本身规律,依照现代传播的基本规则,做好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当地化融合。

(六)注意基层文化组织建设

儒家文化既是正统文化,国家文化,又是世俗文化,乡村文化和社区文化,是一个全面的社会文化系统。在儒家文化的边疆民族地区融合过程中,要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党和政府基础组织、基层群团组织、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为主导,最广泛地动员基层群众,弘扬儒家文化精神。儒家文化倡导齐家、治国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公益活动参与,以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事件防治、受困群众帮扶、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稳边固边为契机,引导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理解儒家文化,认同儒家文化中的先进因子。

二、儒家文化边疆民族地区当地化融合的战略举措

历史上的许多文化形式,比如基督文化、伊斯兰文化都曾进行过成功的、大范围、大规模的推广和交流,儒家文化在各地的融合中也有大量成功经验,不仅成功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广泛影响。融合当地是各类文化之间竞争和合作的主要形式,通过融合各文化之间才能够竞争取胜,也只有通过融合,各文化之间才可能相互理解,彼此共融,和谐发展,形成人类社会进步的整体文化合力[6]。历史上各类有影响力的文化形式在推广和交流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为促进儒家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化融合,有必要借鉴这些经验。

(一)进一步整理典籍,搞好现代研究及大众读本

几乎每一种有影响力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典籍,如基督文化的《圣经》,伊斯兰文化的《古兰经》。同时各类文化在发展中与时俱进,注意典籍的现代阐释,弘扬典籍的现代精神。在西方的神学院和教堂中,有许多神学家和牧师将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文化事业,积极投身于神学的研读和研讨,一代一代地将神学发扬光大,为广大信众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文化内涵。而且这种内涵随时与现实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信众们的社会困惑和迷惘。同时各个教会都备有大量免费、通俗易懂的文化读本,全面向社会普及宗教文化。儒家文化当然不信鬼神,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但儒家文化和其他宗教文化一样,本质上都是文化主张,因而也要遵循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做好典籍整理,传统典藏的现代阐释和资料编撰发布等工作。

(二)推出、强化偶像及榜样系统

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文化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系统。不用说佛教文化的诸佛,更不说基督文化的耶稣及其他偶像。儒家文化在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源远流长,在古代主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马克思理论的传入,儒家文化又具有了更多的社会主义内涵。在不同时代,儒家文化都涌现或者建立了偶像或者榜样,目前要注意把传统的偶像及现代的榜样整合,前者如孔子、关公、财神、马祖等,后者如白求恩,邱少云,雷锋、孔繁森等。同时儒家文化在推广中要注意结合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建立起的认知系统,特别是偶像系统。毛泽东作为共产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儒家文化的化身。许多藏族群众在家中挂毛主席像,实际上藏族群众是在接受儒家文化。但我们过去只是给藏族群众送去一个毛主席的像,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儒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却没有向群众宣传、推广。儒家文化在和藏族文化的当地化融合中,一定要结合好毛主席在藏族群众中已有的认知系统。

(三)完善各层次的社会文化组织系统

文化融合可能有一定历史时期,而文化的本地发展却是长期的。文化融合是文化本地发展的前奏,文化本地发展是文化融合的后续巩固,也是文化发扬光大的根本。因此要通过完备的组织来搞文化融合和文化建设。要建立起与社会各个层次相适应的,与各个部门相对应的,与各个区域相配套的文化组织体系,系统、全面、有力地协调文化交流,组织文化推广。只有形成全社会的推广合力,整体的文化影响力才可能显现,新文化才可能冲破重重阻力,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在向边疆民族地区当地化融合时,各民族干部应通力协作,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区域都应建立儒家文化融合机构,通过文化组织一盘棋,实现文化融合一盘棋,全面实现各族群众对儒家文化的广泛认知。

(四)构建视觉传播系统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应遵循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文化传播应有规范化的符号、标识等。儒家文化已经有了一些传统的标识系统,如阴阳八卦图等,但较为零碎,不成系统。当前需要在容纳已有标识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全面筹备,创新设计符合现代传播要求的视觉系统。视觉系统要有深刻内涵,要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以传统儒家文化内涵挖掘为着力点,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内容。视觉系统要有鲜明而强烈的表现形式,应运用传统技法和现代艺术手法,设计好每一个视觉元素。视觉系统要考虑整个社会的需求,既适合于公共场所展现,又有专用于各个部门的视觉内容,如在大学课堂、机关办公室、公司写字楼等地方都应有适合的视觉表现对象。

(五)规范礼仪形式系统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中往往固化了所要表达的文化内容,礼仪是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和完整呈现。当前,一方面,需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内容,创造性地完善和建立儒家文化礼仪形式系统。只有自己先建好了,融合才有根本。否则融合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在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地化推广时,要注意礼仪形式的日常规范,一些礼仪的文化内涵可能一般群众一时半会还理解不了,但先通过礼仪规范,让他们边行边慢慢体会,最终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更重要的是礼仪规范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有感染力的、有说服力的社会氛围,对整个民族地区社会统一行动,排除各种干扰,全面认同儒家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六)强化学习、宣传和普及体系

文化在学习中进步,在宣传中深入人心,在普及中得以全民强化。为促进儒家文化的边疆民族地区当地化融合,首先需要强化学习,提供学习资料,使儒家文化学习有内容可学;建立学习制度,使儒家文化学习有规范可循;安排学习时间,使儒家文化学习常态化。其次要做好宣传,开辟宣传渠道,如在报纸中设立专栏,在电视设立专门节目,在网络中设立专门版块或者专门网站;充实宣传内容,做好儒家文化的研读,以征文、课题、评奖等形式促进宣传内容创新;充实宣传力量,有选派层次水平高,工作有积极性的专业工作者和干部,落实宣传设备和经费。第三要做好普及,营造社会学习儒家文化,自觉遵循儒家文化规范的氛围,同时广泛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践行。

(七)充实人员力量,建立专业化人才体系

文化的融合,本土化和进一步发扬光大,离不开人才体系建设,人是文化发展之本。儒家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都是通过社会文化的自扩散机制得以融合各地文化,在外部并没有加入更多的推广力量,因而文化融合并没有形成规范,外力推广的经验积累不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不仅文化发展人员缺乏,文化发展的人才也缺乏。为促进儒家文化的边疆民族地区当地化融合,除需要投入更多的专业人员,配备更多的辅助力量,还需要专业化培养与儒家文化融合有关的人才,包括儒家文化学者,研修人才,专业教师,文化事业经营人才,推广业务管理人员,宣传策划人员,民族交流专业人员等。

(八)建立财务和福利保障系统

儒家文化的边疆民族地区融合化发展本是一项渐进而艰巨的任务,融合后的本地化过程,及更长远的发扬光大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需要充分、持续的财务资源支持。儒家文化作为国家文化,其当地化融合是一项民族工作,稳边固边工作,国家工作,因而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应有专项资金拨付,在地方财政预算中应有具体的经费支持。同时儒家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其各地的融合化发展又是一项社会工程、民间工程,应充分利用大量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基金组织,广开社会筹资渠道,满足文化推广及建设的资金之需。同时,对于从事儒家文化当地化融合的人员,应明确工作定位、职业身份,建立和安排好规范化、可参照的薪酬体系,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稳定的保障,促进并激发其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九)打造设施和硬件支持系统

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当地化融合离不开充分、强有力、高效的物质系统支持。目前应充分借鉴儒家文化海外融合设立孔子学院的模式,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类似于儒家文化研修院这样一类文化推广、培训、学习、研习场所和机构,建设儒家文化爱好者的家园,儒家文化学习者的学校,儒家文化研习者的殿堂,儒家文化当地化的工作机构。在中心城市建立专门的儒家文化图书馆,书店里设立专柜,中小学校开设学习室,社区设立儒家文化活动中心,村庄设立儒家文化活动站,街道设立儒家文化宣传栏,在街头和服务场所树立儒家文化雕塑,公共场所悬挂儒家文化宣传画等。同时各地设立儒家文化推广示范工程或者示范点。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设儒家文化公园,儒家文化博物馆。

三、结语

中央十八大提出,我国仍然处于历史发展的最佳机遇期,随着经济发展、边疆巩固、国家富强,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进一步整合、发扬光大也迎来了历史机遇期。应该明确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多民族文化交流汇聚的典范。随着当前我国各民族交流的进一步频繁,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加深,儒家文化具备进一步整合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基础。此外,还要分清楚儒家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国家文化和地域文化关系,正统文化和世俗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个体文化关系。

儒家文化在历史上是多民族文化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时期仍需要加强儒家文化的整合作用,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当地化融合发展,比如需要注意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注意形成民族认同,注意推广和交流中的文化再创造,注意发掘固疆稳边的内涵,注意文化传播的整体筹划,注意基层文化组织建设。为推进儒家文化边疆民族地区融合这一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传播原理,形成多方面的战略举措,包括进一步整理典籍,搞好现代研究及大众读本;推出、强化偶像及榜样系统;完善各层次的社会文化组织系统;构建视觉传播系统;规范礼仪形式系统;强化学习、宣传和普及体系;充实人员力量,建立专业化人才体系;建立财务和福利保障系统;打造设施和硬件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朱普选.西藏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刘心田.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分析与产业化开发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3]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民族研究,2000(4).

[4]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J].哲学研究,2001 (1).

[6]晏锂波.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论[J].思想战线,2007(3).

[责任编辑陈立明]

[校对梁成秀]

作者简介:周勇(1970-),男,湖南湘潭人,现为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援藏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全国经济复杂性跨学科研究会秘书长,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边疆民族经济和文化,数量经济,产业经济。

收稿日期:2015-12-15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88(2016)01-0027-05

猜你喜欢

边疆儒家文化推广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边疆地区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群众文化音乐的推广及发展探讨
局部抗战时期知识界的
对我国推广大众体育活动的意义研究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浅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