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崛起》的文质之美
2016-02-19王晓哲
王晓哲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宝鸡市分校,陕西 宝鸡 721004)
秦朝创立的封建制国家制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秦朝的先史,亦即秦朝之前崛起的历史,由于史料匮乏,出土文献较少,显得漫漶缺失。“周秦之交,尧舜殷周之道几绝,则亡国之败、种族之祸为之也。自丘明、史迁之不能纪其故,后世儒者莫之察,遂昧耳”[1]1。王琪玖先生精心撰写的《大秦帝国的崛起》,洋洋洒洒40万字,用宽广宏阔的视野、广博深刻的史观、精彩灵动的史实、优美流畅的文笔叙写了大秦帝国崛起的完整过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一、丰厚纯直的史实描写传达出愈挫弥坚、创生进取的主体精神
历史犹如座座山峰,连绵不绝,站在最高处回首,会发现通向山峰的来路是一路的盘旋曲折和荆棘丛生。《大秦帝国的崛起》带领我们深入历史的莽苍丛林,拨冗去繁,廓清迷雾,逐渐还原出了秦人一路走过的路线。正如内容简介所言:“秦部族是一个苦难的氏族,也是一个英雄的氏族……这个源起于东夷族群,崛起于陇东,兴盛于关中,浴血于中原,用铜戟铁锤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的铁血民族,更多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阳极’, 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创生进取精神。”全书分五大篇章:“洪荒时代——叠印在荆棘丛中的秦人足迹”、“与子同仇——在火与剑中浴血而生的初秦始民”、“倚天把剑——睥睨天下的秦人英姿雄风”、“涤荡尘埃——建立在秦军铜戟铁锤上的大秦帝国”、“遽兴暴亡——专治集权政治谱写的二世悲歌”。这些标题厚重质直,高度概括了秦人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精心描述了秦人从氏族走向部族、诸侯、立国,到最终建立大秦帝国以及二世而亡的具体过程。“我们秦人的先祖,在此(甘肃礼县)牧马放羊,种谷打粮,亦耕亦战;在此生聚囤集,屡仆屡起,由弱变强;在此厉兵秣马,挥戈东进,在血与火中走向美丽富饶的关中大地”[2]39流畅自如的语言表现出秦人的苦难和悲壮,突出了秦人愈挫弥坚、生生不息的拼搏进取精神,充满了悲壮有力的回声。
全书描写秦长于武力的同时,也注重叙写秦人重视文化制度和道德的作用。伯益为大禹献计,推行文德教化,三苗来服,“用文化认同处理民族问题,以德服人,以文化化人,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大小民族和睦相处,这种做法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是一条治国安邦的良策”[2]17。国家的强大是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综合实力发展的结果,书中对秦人文化理念、思想道德以及制度建设有多处详细探究,深度揭示偶然中的必然。军事源于政治,政治源于经济,经济源于生产,生产受制于制度,制度源于文化,文化源于人才。全书用大量篇幅描写秦国对人才的引进和重视,以求贤聚才为内容的章节标题比比皆是:“尊贤敬老,百里奚、蹇叔归秦为相”;“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张仪入秦,游说六国用连横而破合纵”;“范雎为相,一场冤狱逼出来的奇迹”等,详尽描述了商鞅、张仪、范雎等一大批精英人物的身世际遇。一般史书只会简单提及这些历史人物,但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深究贤才能臣的个人能力,全面分析个人才能禀赋和社会环境,最终得出精确深刻的观点。例如对韩非的评价:“尽管他一生襟抱未能开,但他统一天下的战略构想却最终通过秦王政之手得以实现,他的著作《韩非子》里的政治思想及其治国方略,对秦国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秦国统一后政治统治的指导思想”[2]202。商鞅、张仪、范雎等一大批精英人物来秦后受到重用,这些治世能臣竭忠尽智,出谋划策,搅动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把这些功臣的命运排列组合起来,也正暗合了秦国碰撞中求生存、拼搏中得壮大的必然趋势。
二、严谨扎实的考证考据深化了史实的实证性和客观性
史书难写,难在写活,更难在对史实的精准把握,所以口头清谈妄议者甚众,下笔力耕者颇少。作者王琪玖属秦人,他对先祖先贤满怀敬重膜拜之情,忠实虔诚地直书秦史。正如后记所言:“为了采信某条历史信息,我往往会查阅数十篇相关文章,有时甚至会将手边所有的资料复读数遍,如披沙拣金,又如剥茧抽丝,”可见作者对史料做了大量收集和校勘工作。广征博引,厚积薄发,是本书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
书中多处对史实进行了考证考释。在考证伯益被赐熊姓时,关于“熊”与“嬴”的相通,作者引用《说文解字》等字书,结合金文、铭文等多方考证,又引用于省吾、徐中舒等大家论点做论据,得出熊姓即嬴姓的观点,令人信服。又如秦崛起于西垂,那么“西垂”到底在什么地方?作者引用《括地志》、《读史方舆纪要》等方志、史书,从文字学、音韵学等多个角度反复考证,最后得出结论:“甘肃礼县的大堡子山一带,就是秦人部族的发祥地”[2]39。这是在全面结合史料的基础上,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再如,在考证“汧渭之会”的具体地点时,作者分别引用司马迁和今人的三种说法,全面解析了“汧渭之会”的具体地点,并运用考证结果指明了秦文公从西垂至“汧渭之会”的具体路线,得出清晰准确的结论。
引诗证史,也是作者考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第二章“秦风猎猎”一节中,作者引用《诗经·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篇章展现秦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表现出秦人坚强而欢愉的生活状态。写到子车氏为秦穆公殉葬时,引诗《黄鸟》,说明秦穆公晚年的昏聩自私,反映秦国落后的人殉制度。秦悼公时秦国仍处于奴隶社会,落后于其他国家,小贵族也衣食无着,作者引用《权舆》,直接反映了国势的衰微。在描述秦王赢政开疆拓土征战四方时,作者引用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张扬出嬴政志满意得并吞天下的雄风。天下统一后始皇多次出巡,勒石记功,作者又引用峄山、梁父山等多处刻石文字,从文字学、史学等角度再现始皇的英风豪气。
作者对不同的史观采用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周幽王宠爱褒姒,但褒姒表情严肃,很少露出笑容。“我很赞同柏杨先生的见解,即褒姒不笑,是因为她怀着褒国被灭的仇恨”[2]57。身负国仇家恨的人,怎能谈笑自若?这种分析是极有道理的,完全符合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又如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评价,作者列举了章太炎、钱穆等历史学家的史观,客观分析了对秦始皇的评价。应该说,每种评价都代表着一定人群的声音,这些评价本身也是一种历史存在。作者善意的接纳并汲取着每种评价的科学成分,最后得出了公正合理的公论:“学者们一致认为,秦始皇最为杰出的历史功绩,首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和制度层面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框架”[2]261。
三、纯直精准的史论探析闪现出智慧灵动的个性灼见
“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3]142。史家秉持春秋笔法,必求公平正道。王琪玖先生常年埋头治学,沉浸秦史弥久,生发出对历史的独到看法。他的看法和结论不落窠臼,往往超脱而出,生发出一种新的气象和意境来。“对于五帝,我个人意见,不要过于认真,非要考证出个什么正宗之类的东西来,不但亵渎了先祖,也于今无益。但是,如果把五帝看成人类社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文明进程标志,倒是蛮有历史意义的”[2]4。上古之事,大多迷离,人事物事均已湮没难寻,作者分析了女娲、有巢氏、神农氏和黄帝分别代表的时代,用模糊语言恰当表述了远古历史发展的阶段,实在是模糊而准确。古人常用神话来引出先祖,“为什么司马迁要将秦人先祖的来源记为‘玄鸟陨卵,女脩吞而食之,生子大业’呢?我认为,这是司马迁,当然也包括其前其后无数具有‘天命’思想的人们,为了神化其种族及其自身生命价值而虚拟起来的一个神话世界,并由此而引发出来的一个神话传说”[2]9。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用神话来美化先祖,是古人增加先祖神秘性和权威性的常用办法,作者直接点破神话面目,表现出客观求实的治学特点。
在分析启代伯益而治天下的原因时,作者写到:“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到帝禹时,已经走完了由蒙昧中期到野蛮末期的全部过程,跨进了奴隶社会的门槛,父系氏族社会‘选贤与能’的原始公社制度正在日益繁盛的财产私有的洪流冲击下垮坍”[2]24。作者随后分析出,伯益代表了没落的父系氏族社会力量,而经过大禹有意无意培养扶植起来的夏启,掌握了实际的权力,代表了新兴的奴隶社会的力量。两者相较,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也就成为必然,这是启取代伯益的深层次原因。正如范文澜先生分析的那样:“启可以废‘禅让’制,说明私有财产制度在禹时基本上成熟了”[4]102。作者不仅探析了历史的表象,也深入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得出了符合唯物史观的可靠结论。
在分析大骆使“马大蕃息”原因时,作者在讲述完犬丘一带水草肥美的优越地理位置后,还找到了一个原因,“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大骆和他的族人们能够和西戎部族友好相处,特别是大骆与申戎的通婚,更是为秦人部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2]42。如果说水草肥美是自然因素,那么通婚求安宁的办法则是社会因素,作者敏锐捕捉到大骆通过建立姻亲的办法加强部族团结的重要作用,是当时部族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作者在分析秦国战胜六国原因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我认为,秦国一直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其外交政策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比军事斗争逊色,有时甚至还要超过军事斗争”[2]169。秦国既能痛下决心变法图强,又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吐故纳新,兼收并蓄,空前吸纳了战国时代的精英人物,形成了最先进的外交策略,远交近攻、连横制敌等外交策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确是秦国克敌制胜的重要战略,也是一种战争艺术。
在评价吕不韦时,“我认为,吕不韦的出现,对于秦国来说,是一大幸事”[2]187。作者全面分析了吕不韦对秦国的历史贡献,首先是调兵遣将,拓疆开土,继续向中原用兵,为秦国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工作;其次是组织编撰了鸿篇巨制《吕氏春秋》,传播治国理政思想,吕不韦站在传承秦国大业的立场上,继续推动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作者摆脱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陈旧史观,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吕不韦的历史功绩,对于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具有独到的意义。
四、优美洒脱的散文笔法营造了典雅清新的意境美
王琪玖先生长于散文创作,出版过散文集《沐惠村纪事》等作品。他笔端的文字,情感浓郁,用流畅优美的散文笔法诉说历史,营造出了典雅清新的意境美。引言中写到:“请不妨跟着我,踏入远古时代的郁郁丛林,从蔚蓝色的东海之滨出发,沿着司马迁插在秦人历史长河岸边的路标,探寻秦人先祖的踪迹,让那湮没在一页页已经发黄变脆的史籍里的秦人的面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作者举重若轻,把探秘凝重深厚的历史过程写得轻巧灵活,充满生活情趣。在描写秦人先祖时,作者写到:“遥遥的,在山之阿,在水一方,清清的河水里浮映起一个个或俯身汲水,或握发而浴,或者撩水嬉戏的年轻女性的面影……”[2]2。营造出了诗情画意的场景,还原出自然平静的原始生活状态。
有些历史事件本身是轻松愉快的,有些事件本身是深沉悲壮的,因而叙述的风格也随之迥异。“秦襄公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秦文公将他埋葬在西垂,接过他手中的长剑,披上血染的战甲,又走上了伐戎开土的征途”[2]60。作者平静有力的描述饱含着秦文公大悲大哭之情,把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有机结合起来,写出了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苦。“当秦王嬴政顺利地消灭了嫪毐集团之后,为了把秦国之舵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使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驶,权力欲与野心俱长的秦王嬴政,又把剪刈之殳,投向了扶他上王位的‘仲父’吕不韦……他从容地揩去王剑上的血污,然后用鹰隼般的眼神,扫视着秦王宫廷里那些匍匐在王阶之下的群臣,他在搜寻着潜在的下一个有可能成为嫪毐第二的人……”[2]210-212。嬴政隐忍多年,终于在当权后开始铲除异己。作者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描绘了嬴政冷酷无情疯狂反扑的场景,冷峻肃杀的场面跃然纸上,具有动态的画面感。“落后的宗法制度、陈旧的统治手段、腐败的政治环境,使得楚国这个超级大国犹如中风的巨人,步履蹒跚”[2]241。三个并列的原因分析,再把楚国比喻成“中风的巨人”,幽默诙谐地描写了楚国外强中干摇摇欲坠的状态,形象生动,令读者会心微笑,历史也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诙谐。
“一往情深,这就是一切伟大的艺术和文学在精神上最重要的特征。文学的价值和力量,从根本上讲,就决定于作家的情感态度与作品的情感力度”[5]310。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强烈情感力量,即作者王琪玖对秦史的热爱和痴迷。全书以丰富深厚的底蕴、寛广宏阔的视野和纯直准确的史观,再现了秦人崛起的艰辛历程和伟大壮举,内容雄浑博大,文笔典雅优美,如同静水深流,平缓有力,不时激荡出智慧与灵动的浪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先秦史佳作。
[1]蒙文通. 先秦诸子与理学[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琪玖. 大秦帝国的崛起[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3]刘勰. 文心雕龙[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5]李建军. 文学因何而伟大[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