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16-02-19许霄羽

关键词:大学课程教育

白 雯,许霄羽,2

(1.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1;2.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 200433)

随着 21世纪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深、国际合作交流的日渐频繁及国际冲突的日益增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协作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课程建设上也逐渐呈现国际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以促进和平与发展为目标的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理念,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为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构建提供了新视角。

国际理解教育已经历了 70多年的发展,并先后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1]。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及国际合作能力的高等人才,强调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第18次大会提出的建议[2]292-336,国际理解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各项教育手段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其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强调文化对话、发展和平文化、普及人权教育、人口教育、宗教教育等相关内容。目前,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颁布了为促进本民族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法案,如美国 1948年发布的《美国学校中的国际理解》[3]、日本1974年发布的《关于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韩国2003年颁布的《“全球市民”的国际理解教育》[4]等。在各国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得以不断发展,主要通过开设国际理解专门课程和国际问题类课程,大力开展外语教学与国际交流活动,并加强国际理解理念与各学科相互融合等措施以实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是传播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最直接的手段。根据笔者在CNKI上对国际理解教育类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韩国顺天乡大学、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美国南科罗拉多丹佛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少数大学专门开设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目前,我国在中小学教育领域逐步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并将此理念与基础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等方面融合,而国内大学多采取与各学科进行融合渗透的方式来传播国际理解教育。因此,根据我国大学自身发展条件与课程设置状况,有必要对国外大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进行研究,探索我国大学开展此类的途径与方法。

一、国际理解类课程案例研究

美国、德国、日本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较早的国家。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在教学中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学实践,开设了大量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课程,按照课程类型分类,可以分为国际问题类课程、人文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1.国际问题类课程——美国哈佛大学个案

国际问题类课程主要讲授国际热点和国际时事。此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信息的能力及国际协作精神。随着各国大学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深,国际问题类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课程内容上都有了新的诉求,许多大学将国际理解理念与国际问题类课程相融合,以期提升此类课程的国际化内涵。

美国是较早从事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国家之一。二战之后,美国政府认识到各国之间增进了解、增进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陆续将反映西方文明、西方社会的国际问题类课程引入美国大学。冷战结束后,美国教育界认识到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不仅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对立,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对立[5]。在此背景下,美国哈佛大学将国际理解理念与国际问题类课程相结合,设置多元化课程,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从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两方面入手,实现此类课程的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哈佛大学的国际问题类课程可分为国际经济类课程、国际政治类课程和国际环境类课程。

(1)国际经济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全球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学院共开设此类课程几十门,主要有:《国际视野下的公共经济》、《全球经济事务政策分析》、《国际市场失败案例分析》、《开放经济体下的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此类课程主要关注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与突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以全球化的视角分析全球经济体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国际视野下的公共经济体》课程要求学生以全球化视角分析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险、福利、税收、医疗及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为了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哈佛大学还遍邀各国商界巨头,在课堂上与学生分析自身从商经历,进而启发鼓励学生探寻解决问题之道,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2)国际政治类课程涉及较广,除了讲授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政府组织等相关内容,还涉及世界贫困人口问题、妇女儿童问题、种族问题、宗教问题等当前国际热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启迪学生探索生命与人类共存的意义。例如,《性别、暴力与全球政治》课程从分析战争与和平时期女性暴力侵犯问题入手,进一步讨论战争环境中的女性生存状态和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人权与国际政治》主要讨论人权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并通过对指定话题的讨论来深化对学生人权问题的认识。此课程涉及巴以冲突、恐怖主义、暴力行为等内容,由教师指定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法律、哲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材料。《童年、青春期、青年及国际人权》课程则主要关注青少年人权问题,其中包括女童、少数民族儿童和移民儿童等问题,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儿童教育问题、青年失业问题、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问题及青少年暴力犯罪问题。

(3)国际环境类课程主要关注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热点问题。具体课程有《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环境危机》、《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政策与管理》等。此外,哈佛大学还大力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包括专题研讨会、工作坊、演讲和电影观赏等(如哈佛大学年度专题研讨会、“哈佛大学环境周”)等。

美国哈佛大学的国际问题类课程以深入的国际理解理念、全息的教学观念和充分的教学资源,增进了学生对课程主题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对国际理解、国际合作理念的认识。

2.人文类课程——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个案

人文类课程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内容。此类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结合较多,是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主要传播载体之一。它通过对各国家、民族的文学作品、文化交流方式及哲学根源的了解,深化学生对人类思想、历史、语言的认识,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提高自身文化认同意识。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发展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近年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内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壮大,德国大学在语言国际化、合作区域化的背景之下,努力开发国际化课程,大力发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以培养适应国际发展、具有国际合作精神的高等人才,不断推动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将国际理解、国际合作理念深植各科课程教学中,其中以人文类课程的成果最为突出。

首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人文类课程可分为语言类课程、历史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语言类课程包括拉丁语、梵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等;历史类课程包括《古代历史》、《印欧史》、《古希腊研究》、《拜占庭研究》等;艺术类课程包括戏剧、舞蹈、音乐、电影等课程。此类课程不仅关注不同种类语言、文化、历史的发展,还关注各地区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问题。课程辅以多种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广泛邀请各国学者专家对此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开设研讨会、讲座等供学生参与。其次,作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DAAD)的成员之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先后设立了一系列与美洲国家及欧盟国家的教育合作项目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项目[6],如与印度大学开展的“优质教育合作项目”、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开展的社会科学与法律研究项目、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展的东亚研究项目及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开展的跨文化传媒研究项目等。此类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各国经济、技术的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在人文类课程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国际理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理念,将此类课程培植成为传播国际理解理念的重要载体,也为此类课程增添了新的活力。

3.教育类课程——东京大学个案

教育类课程对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推广有特殊意义。首先,教育类课程担负着培养各级教育从业人员的重任,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广泛传播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开拓了新的研究和发展领域,丰富了教育科学的作用域,二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因此,教育类课程可以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传播提供必要的承载。

受地域资源限制、人口老龄化以及西方高等教育“强势”话语权的挑战和冲击,尤其是二战战败国的负面国际影响,日本教育界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推广[7]。目前,日本教育界公认的国际理解教育概念是指通过教育培养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国际精神[8]。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日本文部省提出四项建议:(1)改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2)开展具有国际合作精神的教育活动;(3)增强教师和指导者的国际化意识;(4)注重海外子女国际理解教育开展。故此,日本东京大学在课程设置中大力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其中以教育类课程最具代表性。

东京大学的教育类课程开设多达几十门,按照课程类型可分为基础教育课程和社会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以教育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现状为主要内容,主要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等课程。社会教育课程主要关注比较教育、比较文化论、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人文社会教育、国际化教育问题研究等当今国际社会教育领域中的热门领域。东京大学为推进国际理解与国际交流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在教育类课程中积极开展外语授课教学,并在《比较教育》、《比较文化》和《国际化教育问题研究》等课程内容上融合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如分析不同国家和种族学生在同一环境下的学习状况、个体差异、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地位等),学生通过对此类课程的了解学习,增进了对教育主题的了解。此外,为增强国际理解理念在教育类课程中的影响,东京大学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与国际交流项目,如人类社会调查教育研究[9]、与南阳理工大学合作的大学国际教育项目、未来创新教育促进活动等,项目开展方式主要采取课外调查学习、暑期实践活动、演讲、讲座等,并将实践活动计入学生成绩。这些学习渠道充分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日本东京大学教育类课程以其合理的课程设置、丰富的教学与实践资源和清晰可行的教育目标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传播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同时,基于国际理解理念的引入,东京大学教育类课程以国际化视野和赋有人文主义精神的课程特色,使课程焕发了新的活力。

二、我国高校国际理解相关课程建设对策

国际理解教育涉及政治、经济、语言、文史、教育等多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以各类学科知识为传播基础,同时又对各类学科进行延伸和补充。因此,找出国际理解教育在多个学科的切入点是普及国际理解核心理念的基础。虽然我国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趋向国际化,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概念还比较陌生,国际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尚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理论与实践缺乏结合,在课程实践活动开展上还有差距。认真梳理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一流学府在各科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有助于我国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时少走弯路。

1.确立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指导教学、优化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课程的手段。在制定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时,应当明确清晰,切合实际并具有可行性。目前,我国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由知识维度、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三方面构成。故此,我国大学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目标应是在知识上让学生了解国际环境知识,使学生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方法上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信息的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在情感上培养学生文化沟通能力与文化认同意识,尊重理解并欣赏他国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推动我国社会的国际化发展。

2.明确国际理解教育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在相关课程中增设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应与相关课程结合紧密、难易适中,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达到传播国际理解理念的教学目的。以国际问题类课程为例,此类课程应增设更多国际热点时事内容,如环境类问题、贫困问题、女权问题、战争问题、青少年暴力问题等,使学生对国际问题认识更加直观、透彻;人文类课程中可尝试增设突显国际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教学内容,真正提高学生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文化认同意识;教育类课程中可尝试增设国际比较教育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国际教育形式与策略,吸收他国先进教育经验。

3.丰富教学形式,理论结合实践

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课程信息量大,其教学形式丰富多样。相比起单一的教师讲解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通过多样化活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国际问题的认识,培养具有解决国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国内高校可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等一流大学经验,采用教师理论讲解与学生实践模拟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上或课下开展理论知识学习、模拟六方会谈、APEC会议、联合国大会等活动,学生在参与之前可提交相关资料或讲义,教师以录音或拍摄视频等方式进行录制,以期为学习评价提供参考。

4.丰富课程评价手段,确保课程目标实现

由于我国大学对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传播仍以与学科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未单独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因此并未设置单独的考试科目。我国大学可借鉴东京大学经验,对于国际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可采取考试+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上得以锻炼。社会实践可具体采取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假期实习等方式,以学时为单位计入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结 语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召唤也赋予了大学课程构建新的使命。国际理解教育涵盖了全球化时代对公民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的多元世界观、博大同情心及高尚的社会情操。作为高校课程开发的内容和教学目的之一,我国大学理应将国际理解教育与当前课程相结合,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完善评价手段,从而提高我国大学国际化课程品质。此外,我国大学还应大力培养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态度,提高教师国际理解教育水平,完善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知识构架,从根本上保证国际理解教育不流于形式,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管理者需要借鉴他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先进经验,在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逐步探索出我国大学国际理解相关课程的建设之道,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国际化公民,迎接新的挑战。

[1]许霄羽. 斯坦福大学国际理解教育个案研究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27-128.

[2]赵中建. 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郭峰,王兴华. 美国大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1(8):58-63.

[4]姜东敏. 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冲突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5):55-56.

[5]DAVID M M. Education,nation-building and modernization after world warⅠ:American ideas for the peace conference[J].Paedagogica Historica,2005(41):49-53.

[6]叶隽.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 全球教育展望,2004(10):77-80.

[7]TERUO S.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Japanese schools[J]. Prospect,1979(9):216-222.

[8]HIROKO Fujikane. Approaches to glob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United Kingdom and Japa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2003(49):133-152.

[9]王留栓,小柳佐和子. 日本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与回顾[J].教育,2004(8):37-40.

猜你喜欢

大学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