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探析

2016-02-19杨晓帆

关键词:四个全面布局马克思主义

杨晓帆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自党的十七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依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理念,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学界对这一理论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研讨。在大量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成果中,虽然涉及它在哲学、方法论、发展历史、战略关系等层面的内容,但都没有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系统性相关联,并加以分析,这一视野从总体上看是游离于学界关注范围之外的。因而,从上述分析可得知,有三个问题需得到深层次的挖掘及确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否具备意识形态意蕴?若其具备意识形态意蕴,则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何意义?对未来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有何影响?本文拟围绕破解上述三个问题,展开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识形态意蕴及影响的探讨。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识形态意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时期的理论成果,拥有广泛而深刻的内涵。那么其是否具备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意蕴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先要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认为是“观念的科学”,是一定社会群体、阶级、阶层、政党等在关涉到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从近代以来意识形态发展过程和研究现实来看,意识形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特质。其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其实就是对多种多样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概称”[1]。它是隶属社会有机体的观念上层建筑,体现的是特定群体、阶级、阶层、政党等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对国家、社会的全面架构。其二,意识形态折射的是特定群体的利益,具有群体指向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则代表资产阶级及相关阶层。这点尤其自近代以来,社会分化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后越发典型。其三,意识形态根本目的在于维系统治阶级及社会制度的合法性,因而每一个国家只把统治阶级关乎国家架构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看作是意识形态,并加以宣传和执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形式,其存在和发展虽经历较长的历史时段,但这三个特征却鲜少改变,这也成为科学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意识形态意蕴的切入口。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从它提出到落实均是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面貌出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依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保障、法律保障及政治保障,完整地昭示出习近平等党中央领导治国理政的新理路,彰显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内涵和重大作用做了系统论述,不仅使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登上新平台,更为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识形态意蕴提供了具体依据。因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识形态意蕴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把握:其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根据当前中国发展现实情况提出的总体设计,为促进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具有顶层设计的理论张力。其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式推进,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其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成果,代表的是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昭显其深刻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以上三个方面显露出“四个全面”战略之意识形态的基本特质,足见其内蕴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意蕴,这种意蕴的显示则在于实践中的全面贯彻和落实。若是能够全面贯彻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又可足以彰显其意识形态的建设意义。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其核心在于发展。在当前中国,已然进入改革的攻坚区和深水区,面临着大量难题亟待解决,而发展恰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总抓手,成为当前中国的主题。发展不意味着经济主义,更要求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的进步,这就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是在“五位一体”的根基上谋小康、促发展。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体现着文化建设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着重申述文化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性。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153文化建设之根柢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露出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认同认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因而,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创造式地更新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话语地位,更要实现核心价值观语言的创新性构造,增强其现代感和民族感,以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从社会各个领域协调推进,不但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式发展,也可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从而促进其安全和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动力保障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宏伟决策。一方面,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不单使我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更是充实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他性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与此同时,我国内部的思想文化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多样化,使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冲破传统的束缚而走向新发展。依据这种新情况,我们党在坚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上,对不同类别的思想文化施行扬弃,接纳其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部分,例如,西方的民生思想及其思维方式等,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发挥了指引性功效。改革并不是抛弃社会主义,而是对其完善化地实践。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理论自信,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需要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2]88这样就把改革上升到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层面,形成当代中国最具时代性的顶层设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强调改革对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中国正因为实行了改革开放,才焕发出如此勃勃生机。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健康成长。

3.全面依法治国可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我国法治建设开始迈出崭新步伐。依法治国不单是从法的角度来说的,更是从完善中国制度、中国模式的高度上来说的。世界上没有与政治无关的法律,每一条法律的颁布和执行都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政治立场。因此,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心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发展蓝图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3]175这就体现出宪法原则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原则。宪法反映的是全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是党的各项工作在法制上的最高展现。因此,依宪治国能够维护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宪法所制定的规则和制度必须毫无条件地坚持和贯彻。同时,法治固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强调法治,目的是使每个公民都要真正知法、懂法、用法,只有当法治成为国民的基本信仰的时候,这样的社会才能建成法治社会。

4.全面从严治党可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人民夺取革命的胜利,还带领人民赢得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本质特性就在于党的领导。这种关键地位,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总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实践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核心作用。苏东剧变、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倾覆,正是因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抛却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在国家治理层面放弃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是否从严治党关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进行,关涉到社会主义制度是蓬勃向前,还是改旗易帜、走上邪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要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而其关键点在于必须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群众中的先进集体,其言行举止都应体现其先进性和模范性。是否有效从严治党,不仅关乎人民怎么看待中国共产党,更关乎人民是否认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是否牢固。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于改善党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若不改良作风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3]251,这会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局部异化,失却党的领导根基。因此,有效从严治党,不仅可以提升党的执政和领导水平,更能有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程度,从而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执政基础和群众根基。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未来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但充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质,推进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更为中国未来实行改革开放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起方向性作用。

1.在增强科学性的基础上推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设

科学性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属性之一。因为具有科学性,意识形态才具备可信性、认同度和影响度,才具有话语权。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是具备科学性的。它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理论成果而形成的,是时代的精华。在革命和计划年代,毛泽东等领导人为凝集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促使革命和建设依照社会主义目标前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指导作用,获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被无限夸大,出现了“泛意识形态化”[4]的倾向,使意识形态之科学性为政治性所掩埋,且这种现象存续至今。因此,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提高其可信度及其权威性,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理念,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析时代的脉搏而提出的。纵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论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还是其作为动力保障、法律保障和政治保障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无一不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石上,联系中国具体实际情况而形成的,这在实质具备了充分的科学性。

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要进行理论自身的创新,还要善于对科学的理论进行适当的宣传,要有合适的话语宣传方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初期,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语言形成了当时意识形态话语的基本方式。在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主题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话语的宣传方式已不再适合。因此,要实现意识形态话语的转换,应以更贴近群众生活的话语进行宣传,把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核同当今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相结合,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意识形态的宣传。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不仅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更能从实践的层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话语优势。

2.在坚定信仰的基础上推动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之所以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漂浮现象”[5],其缘由在于部分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不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因此,以坚定信仰为抓手,推动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在革命和计划时代,为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不被扑灭,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革命中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卓越成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的了解,创新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方针。不但提高了信仰的科学性,更是让本来感觉遥不可及的共产主义信仰变得可感可知,有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程度,也有利于人们在这样的共同信念之中凝聚人心、凝聚思想、凝聚力量。这种共同信念的建筑力量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也有体现。纵观过去30多年的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我党沿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一路追问,到“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其内涵在于一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根本目的在于追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推动意识形态引领性建设

意识形态隶属思想形式领域,它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对中国人民价值观念进行冲击。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并未停下“和平演变”的脚步,将大量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产品倾销中国,以达到传播其意识形态、颠覆我国意识形态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同社会思潮,比如,消费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也在不同程度地瓦解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种复杂的国内外情况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把思想文化工作简单地看成是文学艺术活动,而应在意识形态高度上开启文化领域的竞争模式,从而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话语。同时,要在思想层面上引领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同各种异质的意识形态和消极的社会思潮作斗争。要不断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具时代活力和民族特色,使其更能大众化、更具文化亲和力。

四、结 语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更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深刻把握其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丰富内涵,不仅有利于我们从意识形态的高度理解“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切实贯彻和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更有利于我们从意识形态之顶层设计的层面,把握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保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永不变色。

[1]王习胜. 意识形态的本义、要义和真义——兼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语义[J]. 思想教育研究,2014(1):57-5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3]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王习胜.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3):136-142,160.

[5]徐军. 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意蕴解析及启示——兼论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成果[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24-29.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布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