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学习圈”依托产业特色 建立村民立体化
2016-02-19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12039陈兴荣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12039) 陈兴荣
社区教育“学习圈”依托产业特色建立村民立体化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12039) 陈兴荣
“学习圈”是一种学习形式,源于古老的围火交话。现代学习圈是协作型学习的一种模式,小则一个家庭,大则一个社区。社区教育“学习圈”,就是为了方便居民们学习。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成校充分借助社区民间组织数量多、涉及面广的优势,把兴趣爱好“分门别类”,建立志趣相投的社区“学习圈”,以社区干部、文化辅导员、专职教师为骨干、志愿者为主体。并以社区整体品牌为特色、公共文化教育服务机构为资源、网络教育为辅助的多元立体“学习圈”。秉承“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平等性”的理念,整合政府、社会和村(民)三方面资源,着力推进“志趣相聚型、区域特色型和资源辐射型”三大类型学习圈建设,在探索创新低成本全民终身教育模式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1.立足现有优势,科学构建“学习圈”立体网络
(1)借力民间组织,打造志趣相聚型学习圈“学习圈”的概念是瑞典教育家奥斯卡·奥尔森在上世纪初创立的。学习圈最大的特点就是“圈内自发、自助”,从原来的政府主导变为居民自愿。科普读书会,听起来没什么特别之处,却有些与众不同,是“互相学习的圈子”。“科普读书会的会员都是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然后再向有需要的居民普及知识,这成了一个居民自助的学习圈。” 老年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和书籍自学,自学之后交流共享。除了读书会内部分享,老人们还会向身边行动不便的老人普及知识。学校通过这样的科普读书会累计帮扶临时性、小范围的民间组织“学习圈”,成长为长期性的志趣相聚型“学习圈”,吸纳学员为该镇、乡建成社区“学习圈”立体网络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通过民间组织“学习圈”先后为失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及就业帮扶。
(2)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区域特色型“学习圈”漓渚镇是“中国花卉之乡”,成校紧贴产业特色,通过镇属社区中实施“一社一品”教育品牌创建活动,充分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全面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建立学习内容集中、参与人群固定的区域特色型学习圈,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完善阵地教育+基地示范+骨干带动的“学习圈”培训模式,经常组织科普讲师团、邀请科技专家,利用农函大辅导站、科普活动站、村民学校等为主阵地,培训漓渚镇花农1 600多人次。其中花卉工初级850人,花卉中级工256人,花卉高级工218人,花卉技师145人,园艺工程师135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轮训150余名、农村妇女的“中式面点师”“ 育婴师”“保育员”近千余名,农村其他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5 800余人次,农函大招生培训电商250余名。利用民间人才示范基地“学习圈”,培训书法、美术、歌舞骨干人群500多人。同时,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科技致富能手的示范引导、辐射和“科技二传手”作用,开展“一帮一”、党员中心户传帮带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了可信性、可学性、灵活性,近几年来通过骨干典型培训带动,以多种方式引导辐射近万人更新知识,增长了技能,建起了美丽乡村———棠棣游的绿色产业。
(3)整合场馆资源,打造资源辐射型学习圈漓渚镇成校利用各村文化礼堂、博物馆、图书馆及民间展馆等文化教育资源,先后建立以各类场馆为基地,以讲解员、大学生村官等人才队伍为支撑,以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旅游为主要形式,辐射各社区学生、干部职工等固定人群,兼顾外地游客的资源辐射型学习圈,全面提升各社区“学习圈”文化品位。其中,以棠棣村省级文明村、美丽乡村和六峰村、棠二村、棠一村为市级“美丽乡村”为基地,分别成立“兰渚山兰文化学习圈”“民俗文化学习圈”“村级文明学习圈”组织的“主题系列展”“学习之星”“书香家庭”“亲子民俗游”“传统节日美食制作”“山地自行车大赛”等互动式学习活动,得到社区内外村(居)民、省内外游客的参与和好评。
2.打造精品课件,优化设计“学习圈”课程体系
(1)着眼大众精神需求,打造精品区域文化课件成校发挥资源辐射型学习圈的专业基地优势,围绕各村文化领域,开发出多门具有较强系统性、科普性和互动性的特色文化课件。针对“花乡”特点自编了《兰文化苑》《春兰园》《中国春蕙兰图谱》特色课程教材,介绍100多种兰蕙的特征,春兰园集中了500多个春兰品种,相当部分都极其稀有,是我国目前品种最齐的春蕙兰样品园。农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弘扬传统道德,传递正能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着眼居民生活需求,打造健康居家常识课件在县、镇(街道)、村三级社区教育机构的全面指导下,各社区间“学习圈”围绕各自主题,打造自有课件。共推出《家庭中的环保教育》《理好家庭中每一分钱》《药品安全知识学习》《孝道生活读本》《村规》《家规、家训史》《我们的健康》《身边的环保》《老年人营养》等课件,在提升各民间“学习圈”活动系统性的同时,提升了市民整体素质和生活品质。
(3)着眼社会管理需求,打造关怀“新漓渚人”课件以关爱“新漓渚人,共建新和谐”社区教育工程为平台,集中开发一批公益文化、人文关怀、就业帮扶类“学习圈”课件。其中,以增强新市民社会认同感为目标,开发了《走进新漓渚——棠棣村》系列课件;以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宗旨,开发了《假日活动课程》;推动技能培训类“学习圈”与相关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共同编制了纺织印染、针织圆机、花卉立体式培育、花卉种养殖栽培培训教程等培训手册。
3.创新服务平台,整体提升“学习圈”运行效率
(1)通过镇民间人才学习平台,动员居民注册学习2010年、2013年镇社区学院运用网络通信技术,分别成功开发出“建刚信息服务部”“柯桥区漓渚镇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漓渚成校新航线ECP”。开设市民学习、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花卉营销、学历教育、学习论坛等栏目,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分层动员、分类注册,满足各类人群的自由学习、自主学习的需求。2015年为配合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漓渚镇召开,成校联合镇政府开发了“花香漓渚”微信公众号,开辟三个专栏,即“兰乡漓渚”,内设:兰文化节、省百佳兰苑、扫一扫活动、玩转兰花节全攻略;“美丽漓渚”,内设:建镇百年大事记、村史故事、听兰农聊漓渚;“平安漓渚”,内设:村居介绍、花满棠棣。微信公众号“花香漓渚”一经上线即受到领导和村(居)民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已有省内外8万多人添加了关注,大大提升了漓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集中共享优质课件由镇社区教育中心负责定期收集、筛选全镇各学习圈制作的课件,择优在“学习中心”公开,供村(居)民及各学习圈学习、交流与讨论,实现了对各“学习圈”分散优质资源的有机整合,有效降低“学习圈”之间信息流通成本,组织、交流与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3)推出 “点菜式”教育服务借助“村村资源共享”“百万农民信箱”和“流动图书站”工程三个“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也传其体会到科技、信息的重要性,科技、信息成为致富的重要手段,调动了农民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镇社区教育中心每月更新并公布教育资源课程“菜谱”,村(居)民或“学习圈”可根据各自需求免费“点菜”。镇社区教育中心在指定时间,安排教师或使用网络资源为申请者提供授课服务。截至目前“学习中心”注册会员已达2 658人。镇社区教育中心以“上菜”方式举办的教育讲座达到每年60余场次。
4.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学习圈”规范运作
(1)科学规划,强化指导漓渚镇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习圈”建设、推进社区教育深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特色品牌社区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政策,从管理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各个层面对“学习圈”规范运作提供制度性保障,成立由分管镇长为主任、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镇级社区教育委员会,村(居)成立社区村民学校,以联动的形式,定期开展“专题指导、定点帮扶、解困增效”等指导工作。
(2)广开渠道,保障经费通过财政划拨、部门统筹、社会捐助、个人出资、成校培训创收等渠道充实经费,并出台《专项经费使用办法》,规范经费使用。近年来,每年人均5元镇社区教育经费,未发生挪用、滥用等不规范行为,镇社区教育中心,对年度“村级社区优秀学习圈”“学习之星”“书香家庭”给予奖励。
(3)充实队伍,提升水平遵循“多方引进、专兼结合、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一支以社区教育干部、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专家和志愿者为主体的“学习圈”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定期开展考察调研、交流研讨、工作论坛等培训,不断提升队伍业务水平。截至目前,全镇专兼职社区教育干部(教师)达到48人,兼职专家25人,教育讲师团66人,吸收大学生和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40余人。
(本栏编辑:卢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