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景
2016-02-19孙力
孙 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北京 100007)
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景
孙 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北京 100007)
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符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发展趋势,向西开放不仅有利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实现合作共赢,增强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中亚国家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但以当前纷繁复杂的地区形势与国际环境看,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但这并不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广阔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周边外交;区域合作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其中明确提出中国与中亚、西亚、俄罗斯等国共同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成为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得到包括中亚国家和中国国内诸多省、市、自治区的赞同与支持。在具体操作层面,境内线路部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落实,境外线路部分则由外交部牵头落实。从这一倡议当前所处地理位置出发,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近年经贸合作发展现实,可以看到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如果能够妥善落实各项措施与项目,并且有效克服地区安全、政治风险等一系列负面挑战,必然会加强中国与沿途国家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合作与共赢。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具有划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在30多年前开始的对外开放事业,其根本目标并不仅仅是打开国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本国市场,还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中国特有的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腾飞。中国30多年快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还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强大的力量,尤其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已经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带动者。回顾这30多年所积累的经验,中国对外开放既得益于高瞻远瞩的决策,也得益于在世界范围内极具优势的劳动力成本,同时也受益于总体和平的外部环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和平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中国的发展则显著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在中国发展与国际环境的联系方面,可以这样认为,正是出于对“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的准确判断,中国才得以通过“和平崛起”方式,实现了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增强。
在新的时期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逐渐开始发生重要转变,不仅要求扩大对外开放规模,更要重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在中共中央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曾经提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1]显然,对于崛起的中国而言,追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继续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提高国际地位,无疑已经具有了战略意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外开放的意义更是明显超越了单纯经济领域,还被赋予了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话语权等一系列对外战略意义和内涵,“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
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同时也蕴含着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调整和提高。在对外开放的具体举措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显然,全方位开放必然意味着与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共谋合作、共同发展。从当前的实现条件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的薄弱环节,自然也是最为重要的合作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双边和多边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有利于这些国家的改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发展机遇。
加快与周边国家合作标志着中国原来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要阵地的对外开放格局,将发生明显转变,向西开放既是未来对外贸易的潜在增长点,也是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的延伸方向,对于西部大开发、国内产业结构转移与协调均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与1988年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部署完全契合,“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3]277-278这说明,在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战略中,包涵着东部先发展、西部后发展的思路,也包括了东部先开放、西部后开放的总体思路。
因此,在对外开放战略中所指的周边国家,尽管包括了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俄罗斯等诸多国家和地区,但其中向西开放所面对的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俄罗斯、中亚国家乃至其他独联体国家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还是中国与欧洲伙伴沟通的交通走廊,是中国通过陆地通道实现与欧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线路。从现实情况看,道路、能源和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亚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必然是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务实合作的关键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发展西部经济、扩大向西开放,对于进一步提升上海合作组织作用,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中亚国家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五通”都涉及到中亚国家,这也体现出中国选择在哈萨克斯坦向区域内各国提出该倡议的深远涵义。可以说,如果离开中亚国家密切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必然存在诸多困难。中亚国家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国家具有突出的地缘优势
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并非覆盖中国全部周边国家,但若要带动沿途国家经济合作和开放共赢,必然需要以周边国家为主体进行建设和规划,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线路走向上看,中亚国家是首当其冲的关键区域。在陆地边界线上,中亚国家与中国毗邻并有着3 000多公里的边界线,地缘优势特别突出,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双方已经具有深化合作的基础和意愿。从道路联通角度看,中亚国家是中国从陆路通往西亚不可逾越的地区,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基础板块。在历史上,在中亚国家之间,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实现了道路联通。但在苏联解体后的20多年中,由于中亚一些国家间存在障碍和矛盾,以及经济力量不足,交通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陈旧老化问题严重,现实中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差。显然,这需要相关中亚国家缓和矛盾、消弭分歧之后,才有望推动区域内道路联通共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中亚国家中所存在的这些现实困难,并不会构成制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瓶颈因素,恰恰相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从已有的中亚运输网络看,中国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实现了铁路、公路和管道联通,中亚国家与俄罗斯也有铁路、公路和管道联通,土库曼斯坦与伊朗有铁路和管道联通,这几条线路是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依托的主线。在未来,如果能妥善解决政策沟通问题,从中国到中亚国家以及从中国经过中亚国家到俄罗斯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的道路,甚至是从中国经过中亚国家到伊朗的道路,基本上可以实现道路畅通。显然,这些物质基础共同构成了中亚国家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突出地缘优势。
(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国家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
在中亚国家中,有三个国家与中国毗邻,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他们既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也是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习近平主席在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欧亚地区已经建立起多个区域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地跨欧亚、南亚、西亚,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这意味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可以利用自己同为两大区域组织成员国的特殊身份与地理位置,在促进和衔接两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合作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从中亚国家语言分布情况看,中亚五国中除塔吉克斯坦外,其余四个国家都是讲突厥语的国家,它们与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建立了“突厥语国家元首会晤”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交换看法、协调立场。从国际舆论看,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已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了积极而热烈的回应和反馈。按照这一趋势,必然还将涉及到如何对待“丝绸之路经济带”问题,从当前情况看,这六个突厥语国家元首会晤很有可能共同选择支持态度。在中亚国家外围看,这些国家还是中西亚合作组织的成员国。该组织成员国基本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如果中亚国家能与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通力合作,推动中西亚合作组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必然会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衍射和辐射作用。此外,塔吉克斯坦与伊朗、阿富汗也存在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这三个国家同样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态度积极。此外,中亚国家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许多国家都是穆斯林居多的国家,这些国家信仰相同有助于民心相通。如果中国中亚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进一步深入合作,中亚国家将为中国与沿线其他国家的合作铺设出一座文化沟通桥梁。
(三)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国家与中国已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合作优势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各领域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加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201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达到460亿美元,是建交初期的近百倍。当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并且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以及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独联体范围内比较,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分别是中国在独联体地区第二、四、五大贸易伙伴,位列第一和第三位的分别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在投资领域,按照吸引外资规模进行分析,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国,也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直接投资来源国。而按照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进行比较,哈萨克斯坦则是中国对外投资的总量位列第三的对象国。截止2013年底,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投资额达350亿美元,这个规模和发展速度可谓惊人。到2012年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在中亚国家累计完成工程承包和劳务合同营业额逾200亿美元,对中亚国家累计提供各类援助、贷款总额近78亿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68亿人民币。
(四)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重大项目合作已经初具规模
中国与中亚国家最大的哈萨克斯坦合作多年,双方共同实施的大项目创造了多个“第一”:共同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跨境输油管线——中哈原油管线,第一条跨境天然气管道——中国与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国与周边国家首个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新建的最大水电站——哈萨克斯坦马伊纳克水电站。中国还帮助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成功实施了其境内南北电力系统改造和中-塔、中-吉公路修复等战略性重大项目。截止2012年底,中哈原油管道累计向中国输油突破5 000万吨。截止2013年6月30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线累计向中国输气590亿立方米。上述事实表明,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基本形成了“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而多年来共同建设的重大项目合作,无疑为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基础。
三、中亚国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积极支持者
中国与中亚国家比邻而居,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早在2100多年前的汉代,张骞通使西域,开辟出的古丝绸之路将古代中国与中亚各国紧密连在一起,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影响都极为深远。丝绸之路随着历代政治、宗教环境的变化,交通运输道路也发生着不断的改变,但这条连接欧亚非地区商贸往来的“桥梁”,推动着世界文明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向西发展的商贸活动。
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比,随着陆地交通运输方式的演变,丝绸之路主线、支线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历史上在新疆区域内出现的北、中、南三线已经基本统一为沿河西走廊到乌鲁木齐,此后再转向伊宁或者喀什,线路基本清晰。而在中亚地区的线路却变得异常复杂,交通运输条件最好的北线,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国,沿途经过诸多大型城市,中线和南线也在中亚地区呈现出纷繁复杂的交汇结构。显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愈发坚实。从沿途走势看,这条经济带要经过中国、中亚国家、俄罗斯,如果在经济地理视角下观察“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国家能否响应中国倡议直接关系到该倡议的顺利实施。
23年前,中国同中亚五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友好交往迅速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20多年中,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不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邻国之间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典范,更是成为中国在周边国家中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具效果的地区。在2013年9月之前,虽然中国还没有明确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但多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努力和互动,已为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模式。
2014年5月在中国举办“亚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与出席峰会的哈、吉、塔、乌四国元首举行了会见,此前还接待了来访的土库曼斯坦总统,会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国家元首均表示,支持习近平主席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倡议。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哈方积极支持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拉动经贸、交通和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领域合作。哈方愿同中方加强反恐合作,共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有效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指出,“乌方愿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经贸往来和互联互通,把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同中国的繁荣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说,“吉方愿意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两国经贸往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面临挑战
在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理念中,始终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坚持“平等、友好、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特别强调通过“和平外交”,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内涵,做到“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在这些基本原则引导下,中亚国家多年来获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显然,作为中国的邻国,这种奉行和平友好的局面是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幸运。中国对外政策经常借用“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20多年和平相处早已将共赢愿望变为现实,中亚国家普遍认为这种关系应该继续保持下去,而且需要进一步深化,各国也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毫无阻力而言,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与日益变化的地区形势中,很多因素都会构成挑战和不利因素。
首先,从中亚国家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采取的现实举措看,与中国所预想的进度与规模仍然有一定差距,具体说就是虽然态度上积极响应,但在一些政策落实和制度对接层面却进展缓慢。从目前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如果中国不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并且投入大规模资金带动,这一倡议很难快速实现。当然,这与中亚国家自身在国际舞台中所处地位不同有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格局的中心地带,具有广泛影响力,而中亚国家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世界影响,都距离中心地带有很大距离,因此对待新生事物的视角和眼界必然不同。从经济规模比较视角看,中国与中亚国家体量相差巨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甚至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经济发达省份规模大。因此,同样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客观上的战略需求却大不相同。此外,中国与中亚国家综合国力不同,还导致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更加注重政治和社会稳定,而中亚国家上述目标则相对较弱。这些差异性直接决定了中亚国家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出发点与目的性截然不同,在与中国倡议相对接时,自然也存在较大的协调和配合难度。
其次,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连年增长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影响和冲击。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本应在西部开放中扩大规模,但由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经济受到冲击,尤其是汇率纷纷严重贬值,加之国内不景气的经济形势,导致中国出口规模受到影响。并且,由于中亚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种类较为单一,主要是机电产品以及纺织品等,使得中亚国家“中国威胁论”的支持者认为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密集型商品换取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还会挤占中亚国家制造业发展规模,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甚至有可能沦为原材料供应基地。这些因素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落实。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困难不仅在一般商品贸易方面,甚至是被寄予厚望的基础设施大规模项目合作,也会出现令人感到失望的情况出现。例如,酝酿已久并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中吉乌铁路”项目,2013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去突然退出。从这个几经反复却长期不能落实的项目看,折射出中亚国家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的很多问题,说明在与中国共同建立直接的铁路联结方面,中亚国家热情明显不如中国。此外,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在跨境河流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也会影响到双边经济合作。从比较视角看,尽管中国已经与东盟国家顺利组建自由贸易区,但在中亚国家经济合作中,却始终没有建立起自由贸易区性质的合作机制,无疑是上述问题综合反映的一个缩影。
最后,“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项伟大倡议,中国不能仅仅从本国需求出发,更要考虑沿线各国不同国情、不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尤其要关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政治风险;二是地区安全形势风险。在政治风险方面,中亚国家在经历“颜色革命”冲击后,国家政权开始表现出不稳定性,并且冲突开始愈演愈烈。2004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爆发大规模骚乱冲突,给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造成极大影响。2010年,南部城市奥什又爆发吉尔吉斯族与乌兹别克族长达四天的动乱冲突,期间该地区华人商店屡次受到打砸,中国政府不得不派专机撤回侨民。这些事件充分说明中亚地区政治风险对中国经贸往来的影响之大。在地区安全形势风险方面,近年来受阿富汗局势恶化等因素影响,中亚地区虽没有出现混乱却始终暗流涌动,局部冲突和极端势力从未停止在该地区的活动,尤其是伊斯兰解放党、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东突”等恐怖主义势力,更是时刻威胁该地区安全形势。境外存在的“三股势力”不仅严重威胁中国西北地区长治久安,而且也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商务往来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对外经济活动近年来频频被利用为极端思想向中国境内渗透传播的载体,例如近年来在新疆活动极为频繁的伊斯兰解放党就是利用边境贸易为渠道,持续向中国传播极端宗教、暴力恐怖、分裂主义思想。因此,中国需要关注地区形势的变化,尤其要尽量缓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一些国家所存在的政治风险,改变该倡议所面临安全威胁的严峻形势。
五、结语
古代的丝绸之路绵延发展多年,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构筑了重要基础,当前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再次被中国赋予了极其丰富和重要的合作内涵,既包括经济合作、投资合作、基础设施共建等经济内容,也包括文化交流、互信互利等外交内容,更是勾勒出中国未来与周边国家发展的主要思路。当前,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国内背景看,这是一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为谋求更高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局面,专门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倡议。中亚国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中的关键枢纽,从历史与当前的各种因素分析,既能够找到相互合作的亮点,也存在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中国在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也必须要注意各种潜在负面因素的冲击与影响,尤其要防范各种极端势力对中国的潜在威胁。这说明,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覆盖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但是不能将此倡议看作上合组织的替代,而应当充分发挥上合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的沟通、协调、配合等作用,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基础与外交辅助,这样才能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中逐渐延伸和发展。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01).
[2]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 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3-09-08(01).
(责任编辑:司国安)
The Prospect for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o Jointly Buil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UN Li
(Institute of Russian, Eastern European & Central Asian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0007, China)
The proposal of the initiative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foreign strateg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pening to the wes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but also more conducive to the "win-win"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which woul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China in Central Asia.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welcome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ye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challenges, in particular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complicated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However, this does not affect the vast and well prospect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frastructure; neighboring diplomacy; regional cooperation
10.15896/j.xjtuskxb.201606001
2016-01-25
孙力(1963- ),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G115
A
1008-245X(2016)06-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