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话本小说所展现的国家及民族关系

2016-02-19伏漫戈

关键词:倭寇民族

伏漫戈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明代话本小说所展现的国家及民族关系

伏漫戈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明代话本小说生动展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及争斗、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及冲突。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主要表现为频繁密切的商贸活动、外交往来、文化交流;而种族、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国家间的隔阂,为了争夺丰富资源国与国发生战争。国内各民族之间总体上相处融洽,各民族在文化、风俗方面相互影响;政治和经济问题是造成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解决矛盾的方式以武力与求和为主。明代话本小说所反映的内容,对于深入研究古代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提供了有益帮助。

明代;话本小说;民族关系

从明代话本小说中可以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中国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小说真实反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及战争摩擦,细致描述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及矛盾冲突。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研究古代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不无裨益。

一、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明代话本小说所反映的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总体上以和平友好为主,且主要通过商贸活动、外交往来、文化交流加以体现。

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频繁,中外贸易促进了商业繁荣,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海外贸易虽然风险大,但利润丰厚,因此商人们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经商过程中,商人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求同存异,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包容的友好关系,从而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所描述的内容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况。苏州人文若虚和同乡到吉零国做生意,因为把中国的货物运到那里交易能够赚三倍的钱,把吉零国的货物贩到中国也能赚三倍,一趟买卖下来就有八九倍的利润,所以中国沿海商人冒着各种风险到吉零国贸易。常去那里做买卖的中国商人与当地的店家、经纪、通事等非常熟悉,关系友好。吉零国“以银为钱,上有文采。有等龙凤文的,最贵重,其次人物,又次禽兽,又次树木,最下通用的是水草”。文若虚发现这些银币虽然图案不同,但都是银铸的,重量相同。当地人用不值钱的水草纹银币买文若虚的橘子,对他们而言是占了便宜,然而在中国买卖货物是按照银子的重量来支付价钱的,不是根据银子的图案来区分是否值钱,所以对文若虚来说也没有吃亏。为人精明的文若虚便抓住机会,以微薄的本钱赚了一大笔钱,其他人也不虚此行。

在明代话本小说中,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主要是波斯,从唐代到明代这一现象表现突出。在《醒世恒言》第三十七卷《杜子春三入长安》中描写了波斯商馆的繁荣景象,大唐西市波斯馆,“都是四夷进贡的人,在此贩卖宝货,无非明珠美玉,文犀瑶石,动是上千上百的价钱,叫做金银窠里。”《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中反映了波斯商人在福建经商的情形,波斯商人长期生活在中国,入乡随俗,服饰装扮、言行举止已经中国化,他们财力雄厚,见多识广,买卖公道,与当地人融洽相处,获得中国人的尊敬和信任,生意火爆。

从《杜子春三入长安》《转运汉遇巧洞庭红》等作品可知,唐宋时期主要是外国人到中国做买卖,而明代中国人到海外经商者渐多,这与中国的对外贸易史相符。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说:“市舶之设,始于唐宋,大率夷入市中国。中国而商于夷,未有如今日之伙也。”[1]这一现象说明“由传统的基本上由官府垄断的朝贡式的对外贸易,向蓬勃发展的民间私人对外贸易的变化”[2]。这种变化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一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耕地不足,商业成为重要谋生途径;二是从事农耕难以发财,经商可迅速致富,尤其海外贸易利润可观;其三,中国法度严苛,动辄触犯禁令,海外则可以自由获利。

从汉代开始,中国与许多国家友好往来,其中月氏与汉王朝一直保持良好关系。《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头回描写,汉武帝延和三年,西胡月支国国使到长安进献一头“形如五六十日新生的小狗,不过比狸猫般大,拖一个黄尾儿”的猛兽。《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肹顿、都密,凡五部翖侯。后百余岁,贵霜翖侯丘就却攻灭四翖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3]

南北朝时虽然战乱频繁,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并未终止,《喻世明言》第三十七卷《梁武帝累修归极乐》描写了大秦犁鞬国与梁的关系,大秦国国王满屈“令乾笃领几个头目,修一通降表,进贡狮子、犀牛、孔雀、三足雉、长鸣鸡,一班夷官来朝拜进贡”。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随着公元前二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罗马正位于这条贸易线上的终点,当时的中国称罗马为“大秦”。《后汉书·西域传》有关于大秦国的记载,“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4]《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条支国“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路。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5]《梁武帝累修归极乐》所写与史实相符。

唐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极为广泛,《警世通言》第九卷《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反映了唐代与各国之间的交往,“颉利背盟而被擒,弄赞铸鹅而纳誓;新罗奏织锦之颂,天竺致能言之鸟,波斯献捕鼠之蛇,拂菻进曳马之狗;白鹦鹉来自诃陵,夜光珠贡于林邑;骨利干有名马之纳,泥婆罗有良酢之献。”

明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湖二集》第二卷《宋高宗偏安耽逸豫》描写明朝与40余国的关系,“永乐时期,那时神威远震,九夷八蛮无不臣服,都率领妻子头目,打造金叶表文,虽数千万里之遥,不惮辛苦,梯山航海,尽来朝贡,真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在明代话本小说中主要体现为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石点头》第七回《感恩鬼三古传题旨》描写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古来佛在西天懈慢国之极边极际,国名安乐,本与中国不通。汉明帝时,西僧二人,以白马驼经四十二章来进。明帝缄于兰台石室,自此广兴佛法。”

由上述作品可见,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以天朝自居,以其富有、大度、威势来安抚、震慑他国,使其臣服,表现出大国的优越、自豪、自满。《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中大秦国王对中国的敬畏言论体现了中国的自负心态,满屈说道:“中国天子弘福!我们终是小邦,不可与大国抗礼。”

二、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

从明代话本小说可见,由于种族、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人民彼此的误解与成见。《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描写,在中国人眼里波斯国商人模样古怪、姓氏奇异、德行特别。波斯胡“剃眉剪须,深眼高鼻”,“姓是玛瑙的‘玛’字,叫名玛宝哈”,“以利为重”、“不论年纪,不论尊卑”。这一切都是由于彼此不够了解而产生的好奇和偏见。偏见能够随着交往的深入而得到化解,就像小说中的波斯胡长期在中国做生意,因买卖公道、见多识广,最终赢得大家的信任与尊敬。如果偏见过深,则导致排斥和仇视,《西湖二集》第七卷《觉阇黎一念错投胎》描写达摩到中国传播佛教时遭遇的打击和陷害,并演绎了他皮肤黝黑的原因。达摩弘扬佛法,度世救人,因为与梁武帝论说佛法产生分歧,遂折芦渡江到少林寺,苦修九载。然而“中国妒忌之人,药死他六次,他都以神通救解,后以传道得人,不复救解,所以他的脸通变做黑漆漆的,遂手持只履西归而去。”

一些资源贫乏、国土狭小的国家为了掠夺丰富资源,往往以武力侵略其他国家。明代话本主要反映了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犯。《喻世明言》第十八卷《杨八老越国奇逢》集中反映了倭寇的危害、官军的腐败、百姓的灾难,小说真实而细致地描写了倭寇侵犯中国的原因、方式、结果。元代,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倭寇猖獗,倭寇侵犯中国沿海地区根据风向而定,如果是北风就侵犯广东一带,如果是东风就侵犯福建一带,如果是东北风就侵犯温州一带,如果是东南风就侵犯淮扬一带。倭寇的组成复杂,有日本海盗也有被胁迫的中国人。倭寇侵犯中国其国王并不知情,一群亡命之徒跟随几个头领,渡海到中国抢劫财物,所获财物均分享用,并把少量赃物送给地方上的掌权者以求包庇。他们隐瞒自己的海盗行径,伪装成正派人。他们看轻生死,如果被中国人抓住杀了,就如同做买卖折了本。他们抓捕中国人当奴隶,中国人不敢反抗,如果是壮健男子就剃了头、赤着脚,装扮成日本人,发给武器,训练作战。这些人长期与倭寇一起生活,与倭寇难以分辨。有些人贪生怕死,苟延残喘替倭寇效力卖命杀害同胞。倭寇的烧杀抢掠给中国百姓造成严重危害,被抢掠的妇女遭到恣意奸淫,这些妇女即使活下来也一辈子被人笑话;老弱男子加以杀害;强壮男子被装扮成倭寇,“每遇厮杀,便推他去当头阵”。元朝承平日久,沿海疏于防御,官府仅有几条船、几百老弱军士,倭寇一来望风而逃。倭寇轻松登陆,肆意杀人放火。官府腐败,不尽力征剿倭寇,反而残害百姓,官军把秃发瘌痢的老百姓杀害,冒充倭寇领赏。我们所熟知的倭寇猖獗发生在明中期,实际上元代倭寇已经在中国沿海作乱,元朝至大年间,杨八老在福建被倭寇掠走,背井离乡、骨肉分别19年。元泰定年间,日本饥荒严重,倭寇重新纠集又来入侵中国。《西湖二集》第十七卷《刘伯温荐贤平浙中》也反映了元末方国珍与倭寇勾结危害地方的情形。方国珍遣使者带着厚礼,买通倭寇头领,到大小琉球、萨摩州五岛、伊岐、对马、多艺等岛借兵,在泥湖礁集合后,分兵侵犯苏、杭、常、太、建康等地。《西湖二集》第三十四卷《胡少保平倭战功》揭示了明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大盗王直鼓动众人当海盗,理由是朝廷腐败,官吏贪赃枉法,百姓受欺压,有冤无处申。因此他们要仿效梁山好汉杀尽贪官污吏,到海岛上去逍遥自在。嘉靖十九年王直成为海盗,与叶宗满一伙到广东海边打造大船,把硝黄、丝绵等违禁物走私到日本、暹罗、西洋诸国。五六年时间,与沿海不法之徒贸易,积累了大量金银。王直势力日益壮大,遂招聚亡命之徒徐海、陈东、叶明等做头领,“倾资勾引倭奴门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等做了部落。又有从子王汝贤、义子王滶做了心腹。”从此兵力雄厚,横行无阻,气焰嚣张。

《梁武帝累修归极乐》反映了大秦欲入侵梁朝的闹剧,大秦犁鞬王催促条枝国出动十万人马、千艘海船、精兵猛将,渡海攻打梁朝。但是,入侵的企图最终被奇怪的天气和小国的自卑化解。条枝国军队“不开船,便无风;若要开船,就有风”,对此条枝国大将军乾笃无可奈何地说:“还是中国天子福分。天若容我们去厮并,看这光景,便过得海,也未必取胜他们,不若回了兵罢!”

三、国内各民族和睦相处

从明代话本小说可见,中国境内多民族聚居,总体上相处融洽。即使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宋代,汉族除与辽、金交战之余亦能和平共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一着饶天下》反映了宋朝与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和平相处的情景,辽国占据地理位置优越的燕山,号称天府之国。宋朝称呼辽为北朝,互相结成兄弟之国。《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乐小舍拚生觅偶》描写南宋时宋、金和好的景象。南北讲和,金国使臣高景山到南宋友好访问,高景山善长文章,朝廷派翰林范学士陪伴他。8月18日在城外江边亭子上大摆筵宴,张灯结彩,款待高景山观赏钱塘江大潮。官方可以讲和,民间百姓亦友好往来,《小道人一着饶天下》描写北宋的周国能棋艺出众,到辽国寻找国手下棋,他凭借高超棋艺赢得大家尊敬,并且在众人帮助下娶了辽国美貌国师,从此周国能留在辽国教棋,并把父母接到身边尽孝。

各民族长期交往,因此在文化、风俗方面相互影响。《小道人一着饶天下》描写中原文化对辽的影响,石敬瑭把燕、云一十六州让给契丹,一百年间契丹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如少数民族的头领称单于、可汗、赞普、郎主等,辽国受中原影响则称帝称宗,官员的大部分官职名称也参照宋朝的称谓。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契丹在“衣冠文物,百工技艺”等方面与中原没有什么区别。《西湖二集》第十九卷《侠女散财殉节》描写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长期在中原生活,深受中原习俗的影响。

古代,汉族自以为先进表现出优越感,对于异己的文化、习俗抱着轻视的态度,视边远地区为蛮荒之地。《喻世明言》第十九卷《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描写安庄县位置偏僻,荒山野岭,当地人“好蛊毒战斗,不知礼义文字,事鬼信神,俗尚妖法”。《醒世恒言》第三十九卷《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描写广西南宁府永淳县“土俗慓悍,最为难治”。《型世言》第八回《矢智终成智》描写程君楫授四川岳池县教谕,当时岳池县文化落后,程君楫认为其中原因是战乱平息不久,加上这里长期受少数民族影响尚武轻文,因此当地生员不重视文化。《型世言》第十四回《千秋盟友谊》描写滦州当地人不懂汉语,不认识汉字,不尊师重教。《型世言》第二十回《不乱坐怀终友托》描写广西土著“贪财好杀”。《西湖二集》第三十二卷《薰莸不同器》描写许敬宗贪财,把女儿嫁给酋长冯盎之子,遭到同僚弹劾,理由是大臣不应该与外族通婚,在婚姻问题上看重财产,不是汉族的传统,许敬宗多收聘礼会被外族轻视,不利于朝廷统治边远地区。

其他民族对汉族的风俗习惯也有偏见。《千秋盟友谊》反映了蒙古族对汉族装扮的蔑视,忽雷的妻子讨厌卢馨兰的发型和小脚,强迫卢小姐梳小辫、打赤脚。她不喜欢卢小姐“三柳梳头”,“定要把来分做十来路,打细细辫儿披在头上”,看不惯卢小姐“一双小小金莲”,“缠得尖尖的”,下令“解去”,在她的威慑下卢小姐只得披着头发、赤着脚,在厨房里做粗活。

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没有优劣、贵贱之分,恰如童恩正所说,“不同的人类集团居住在如此不同的生态条件之中,其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自然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6]

四、国内民族间的矛盾纷争

国内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同时也难免矛盾纷争,明代话本小说反映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从宏观的角度看,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一直是在和平与暴力的交互式交往中发展的。”[7]从唐到明这类冲突从未间断。唐代有渤海国、吐蕃、安南、突厥等叛乱,《醒世恒言》第五卷《大树坡义虎送亲》描写大唐天宝年间安南造反,朝廷到处招募士兵,福州漳浦县奉节度使文牒四处张贴榜文,勤自励和几个伙伴去当兵,出征安南,因为立功他成为都督哥舒翰帐下虞候,并获得哥舒翰所佩宝剑作为奖赏,勤自励感恩戴德更加卖力。三年之后吐番入侵,勤自励又跟随哥舒翰出兵征讨。宋代有辽、金、宋的对抗,明有鞑靼、满族、苗族等造反,如《型世言》第二十四回《飞檄成功离唇齿》所述,当时与中央政府对抗的有西北、东北、西南的酋长,他们杀了巡抚、总兵,攻城掠地,掌管地方,其中“西南土官最桀骜,致大兴师动众的,是播州杨应龙,还有思恩府岑濬、田州府岑猛,这几个都因谋反被诛。”

冲突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使国家倾覆、人民离散。《警世通言》第十二卷《范鳅儿双镜重圆》描写北宋末年汴京失守,当时汴京的百姓惧怕金人,都跟随康王南渡,一路上被金兵追赶,战火中东逃西躲,无数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金兵渡河,杭州一带也受到重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姚滴珠避羞惹羞》头回描写靖康年间金人围困汴梁,徽、钦二帝被掳到北方,后妃公主被抢走并遭受凌辱。《喻世明言》第二十四卷《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描写北宋末年的战乱导致韩思厚夫妻死别。汉族百姓在民族战争中处境尤为艰难,《喻世明言》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描写云南少数民族造反,把掳掠的汉人分给各洞头目当奴隶,他们为主人砍柴割草、喂马放羊,主人不想要了就转卖他人。他们被折磨得生不如死,但被主人严加看守,又求死不得。

从明代话本小说可见,民族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复杂,统治者根据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冲突。

(一)冲突原因

有的是汉族统治者腐败,政权衰落,其他民族崛起,意欲统治天下。在《型世言》第十七回《逃阴山运智南还》中,作者分析明朝衰弱、满族强盛、辽东失陷的原因时认为,辽东失陷不是因为努尔哈赤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也不是因为孙得功诡计多端,主要是因为明朝将领不能和衷共济,文武不能齐心协力,京官与边将不能同心同德。如果将士团结一心,精心谋划之后再出兵,就不会丧师失地。《范鳅儿双镜重圆》描写宣和时期朝政腐败、奸佞专权,导致靖康之耻,金兵攻占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

有的是统治者为统一天下而发动战争,《薰莸不同器》描写唐初征服边远地区的情景。唐太宗派遣大将李靖把颉利可汗抓到长安,从此阴山北至大漠所有的边疆地区都归顺了。唐太宗大喜,请李渊在未央宫摆酒,命颉利可汗跳舞、酋长冯智戴咏诗助兴,为天下统一而庆贺。《西湖二集》第三十一卷《忠孝萃一门》描写朱元璋统一天下时征服云南的情景,傅友德统领30万雄兵征讨云南,命都督胡海洋、郭英、陈桓率五万精兵从四川永宁向乌撒进发,傅友德领大军浩浩荡荡从辰、沅、贵州向云南进发,进攻普定时活捉了酋长安瓒罗鬼,当地人慑于明军的威势,望风投降。傅友德一举攻破普安,势如破竹,直抵曲靖。

有的是地方官欺压其他民族而引发冲突,《西湖二集》第十八卷《商文毅决胜擒满四》反映了这一现象。陕西固原的蒙古族土官满四聚众造反,原因是都指挥刘清、守备指挥冯杰二人不仅剥削士兵,而且向当地蒙古族百姓勒索财物,当地人对他们恨之入骨,满四因此纠集数千人屯据于石城山造反。

有的是统治者调整政策,少数民族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产生不满情绪,对抗中央政府。《吴保安弃家赎友》描写武则天称帝,为了收买人心,对云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格外优待,每年一次小犒赏,三年一次大犒赏。李隆基当皇帝时取消了这些优惠政策,导致当地人造反,侵扰其他州县。正如陈育宁在《民族史学概论》中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战与和,一般都是为了达到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8]

有的是一些民族恃强挑衅,导致矛盾。《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描写渤海国向唐玄宗下国书,提出割让高丽,理由是唐朝拥有高丽后离渤海国太近,边境纷争不断,对此渤海国难以忍受,要求将高丽176城都让给渤海国。如果答应这个条件,渤海国就送给唐朝“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鼓,扶馀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沃州之绵,湄沱河之鲫,九都之李,乐游之梨。”如果不答应渤海国就起兵攻打唐朝。

(二)解决方式

当政权强盛时,统治者主要采取武力征讨的方式来平息民族矛盾。《喻世明言》第五卷《穷马周遭际卖媪》描写突厥反叛,唐太宗派遣四大总管出兵征剿,命马周拟定讨伐突厥的策略。《商文毅决胜擒满四》描写满四造反,朝廷派刘清领兵镇压,刘清大败而逃。于是,陕西镇巡抚又派都指挥邢端、申澄率领各卫军兵与其作战,满四大获全胜。《警世通言》第三十四卷《王娇鸾百年长恨》描写天顺初年广西苗族造反,朝廷调兵征剿。

有时智斗与武力相结合,以瓦解反抗势力。《飞檄成功离唇齿》描写田州府土官岑猛不听朝廷调遣,策划谋反,官府征剿岑猛。为了断绝其外援,沈参将利用岑猛与岳父岑璋的矛盾,采取离间计,劝说岑璋诱骗岑猛落入官军埋伏将功折罪,岑璋痛恨岑猛虐待女儿侮慢自己,于是与沈参将配合活捉了岑猛。

有时借助对神灵的迷信阻吓挑衅者。在《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中渤海国威胁唐太宗割地,李白的一封国书平息了渤海国的嚣张气焰。原因是渤海国国王看了李白写的国书后大惊,认为唐朝有神仙相助难以战胜,于是写了降表,愿意年年进贡、岁岁朝拜。

有时采用劝解讲和的方式化解民族矛盾。《警世通言》第六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描写巴蜀开通与西南各民族的通道,因劳役繁重扰害当地百姓而导致冲突,汉武帝闻知大怒,命司马相如作通告巴蜀的声讨文章,拜他为中郎将,持节前往巴蜀,并赋予他先斩后奏的权力。司马相如辞别天子离开长安,一路驾乘驿马疾行,到巴蜀后司马相如积极劝解调停,最终与当地百姓达成和解。

政权衰落时主要采取赔款方式求和。《姚滴珠避羞惹羞》头回描述高宗母亲韦贤妃被金兵俘虏,于是南宋年年花费大量财宝请求赎人,经过一番努力最终达成议和条件。

综上所述,中国与波斯、大秦、天竺、新罗等从汉代到明代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交往密切,国内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种种矛盾,但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为主。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既有融洽和睦之时亦有兵戎相见之际,摒弃偏见、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是处理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最佳方式。

[1]张翰.东西洋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1.153-154.

[2]许苏民.李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3][4][5]范晔.后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5.2921,2919,2918.

[6]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J].中国社会科学,1994,(5):164-181.

[7]王文光.民族史研究论稿[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7.

[8]陈育宁.民族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1.

(责任编辑李晓丽责任校对肇英杰)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 and Nationalities Displayed in Novelettes of Ming Dynasty

Fu Mange

(School of Humanities,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 Shaanxi, 710065)

Novelettes in Ming Dynasty vividly displayed the friendship and hostility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harmony and conflicts among all nationalities in China. The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increasingly frequent trade, diplomatic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fferences of races, culture and customs resulted in estrangement between nations. Nations waged wars against each for abundant resources. In general, all nationalities in China are in harmony with each other, they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custom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are the main causes for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s, and these problems are solved mainly through wars and peace. The contents of these creations offer help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ancient economics, culture, diplomacy and national relationships.

Ming Dynasty; novelette; nation;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

1001-5140(2016)03-0094-06

2016-03-1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代关中四先生文学观研究”(项目编号:12xzw006)

伏漫戈(1966—),女,甘肃秦安人,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I242

A

猜你喜欢

倭寇民族
我们的民族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私欲喧嚣中的孤独士声
明代中日堪合贸易终止原因刍议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