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史课例研究
2016-02-19李文杰刘小慧
李文杰++刘小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61-01
一、问题的提出——思想史教学的困扰与思考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由于远离历史现场,学生无法感知历史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无法理解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只有枯燥的理论。怎样组织好初中的思想文化课,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认同历史中的思想文化,这是每一节历史思想课追求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构建自我知识结构,传统的讲授课堂,显然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教师是这个舞台的搭建者。创设历史情境,从学生认知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历史上的思潮的冲击力,深入了解学生,充分调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感知历史。
二、研究的展开——抓住契机,促进突破,历史思想教学的策略尝试
1、契机-----中学历史优质课比赛
2015年10月28日,我校秦晓老师参加交大附中优质课比赛,他选择的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九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我们以此为契机,展开关于思想史的教育教学课例研究。
2、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评析
以参赛的课题为中心,先由秦老师自行备课,初期目标是熟悉课标、熟悉教材并能够运用教材。刘老师先后阅读了与新文化运动有关的历史书籍: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闻立欣著《民国新闻月刊:1911-1919从"武昌起义"到"五四运动》、等书籍,积累了相关的资料,认真备课。接下来开始了2次听课、评课、议课的研讨过程,2次研讨的流程大体一致:初次研讨----上课——集体评课——选手改进---上课---集体评课。
3、突破-------集体听课评课
经过对主题的分析和解读,针对教科书“多结论,少史实,少推断”的特点,我们初步定位上课的策略是坚持论从史出的观点,以史料教学为主,帮助学生还原历史情景,理解思想提出的背景,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意义。
秦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和历史事件的解读,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以胡适的兰花草歌曲导入,这是近代第一首白话诗歌,今天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当时却引起了轰动,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白话文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回到那个时代,去看那场惊心动魄的运动,新文化运动。
(2)以史料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观察一:20世纪初的政治危机;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袁世凯的“皇帝之印”,让学生得出结论,辛亥革命失败了,出现了新的政治危机;观察二:20世纪初的思想危机,用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让学生得出结论,文化上的尊孔复古,倒行逆施,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观察三: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柱状图来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以史料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与兴起。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提问:为什么要提倡民主和科学?
引用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提问: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孔家店”?
拓展: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第一次试讲后科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听课感受和课堂观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导入诗句理解较浅,《兰花草》这首诗是第一首白话诗歌,在当时引起轰动,但是,现在学生应用的都是白话,学生不足以感受这首诗在当时引发的震撼。
(2)史料过多,且是半白话,半文言,对于学生来说,难于理解,大段的史料,在阅读上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更别说好好思考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老师只好不断解释,学生眼花缭乱,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经过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小组一致认为,这一课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过于关注史料的运用,力争面面俱到,再加上呈现手段单调,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关键的是将初中课堂专业化,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研究小组的解决办法是:选择恰当的符合学生认知的历史材料,让学生轻易进入历史情境中;减少史料数量,降低史料难度,增加影视材料,真正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重新思考如何突破思想史的呈现方式。
针对本课,需要让学生感知的第一个问题是,20世纪初,新旧文化存在巨大的冲突;第二个问题是新文化代表时代发展的方向;第三个问题是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进步,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后小组成员又一次进行评课,这一次大家普遍反映课堂教学的大体框架基本形成,民主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民主为科学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科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白话文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学生也自然而然能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重大思想解放意义。可以说,师生共同演绎互相配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在教学中真正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经过这几轮的“磨课”后,我们组的老师领悟到:绝对不能为了用史料而用史料。
三、认识的提升——“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接受度
经过这节优质课的反复研讨、反思和改进,我们深切体会到,史料教学在思想史的讲解中是必要的,但只关注思想是否能够讲清讲透,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思想,接受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这早已是十年课改被人们耳熟能详的理论了,但真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呢?正如赵亚夫教授所言“历史教育再不能目中没有学生”。这也应该是我们研讨这节课最大的收获:1、收获之一——史料的选取要从学生理解的能力实际出发。2、收获之二——教学策略的采用要从提升学生的兴趣入手。3、收获之三——情境再现的设定要从学生体验历史的角度考虑。4、收获之四——课堂问题的设置要从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的角度思考。
通过以上实践研讨过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真正从学生认知角度去诠释思想史,始终坚持符合学生认知的原则,那么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抓住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这样思想教学的目的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