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2016-02-19董岳平
董岳平
摘 要:要改变传统的接受性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实施多元互动的探究性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 践创设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创意的探究阅读活动,获取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问题的思考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63-01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习惯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的“终身教育”,它使语文读写教学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更重要的意义,而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学会探究性阅读,对于拓展思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般而言,探究性阅读应重视以下三结合:一是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即教师不但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还要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关注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二是要重视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但鼓励独立思考并非否定集体讨论,教学中应做到二者的结合。因为学生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它在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重视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的结合。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
一般来说,课文问题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遵循如下五个步骤:(1)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背景介绍、气氛渲染等);(2)感悟设问;(3)探究研讨;(4)展示与交流;(5)总结评价。
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课堂中充盈着竞争气氛,而不是双赢的过程。因此,近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的主体性发挥,过分地落在学生自学上。课堂教学艺术不乏会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独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
总之,以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习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和运用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探索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作用,才能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才会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