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玉米种子处理现状及对策

2016-02-18

河北农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晒种三唑衣剂

高 军 周 霄

河北省玉米种子处理现状及对策

高 军 周 霄

玉米是我省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4500万亩左右,其中,夏玉米2500万亩左右。当前我省小麦从南到北陆续收获,夏玉米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玉米播种期作为整个生长周期的关键起始阶段,做好玉米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打造有效防止病虫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确保,苗全、苗壮,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至关重要。同时,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减少用工,简化农业管理,也呼吁种子处理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玉米种子处理技术发展历史

我国玉米种子处理技术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推广浸种、拌种技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70年代末开始种衣剂的研究工作;80年代进入田间试验示范阶段,并于85年开始推广良种包衣;90年代逐步推广应用,并于99年制定了种衣剂产品的国标;2000年后在东北区域大面积使用;2010年后在全国普遍使用。

二、玉米种子包衣市场现状

当前市场上销售的玉米种子基本上都是包衣过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又提出二次包衣的技术呢?

其实不然,主要原因有:

一是种子从种子公司包衣、分装出厂,到买回家中大概要经过大半年的时间,这其中药物自然挥发、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自然摩擦,极易造成种衣剂脱落,导致杀虫、杀菌效果已微乎其微。

二是种子公司为了降低种子包衣成本,多选用成份低廉、效果一般的种衣剂,本身防治效果就没有保证。近期对我省玉米种子市场初步调查表明,大部分商品种子都作了包衣处理,且同一品种价格差异不大,每袋20—50元(4500粒左右)。但因农药生产企业不同,种衣剂价格差异明显,每袋1.5—15元不等。从中得出,不同种衣剂包衣显示不出优质优价。

三是种衣剂加工技术水平一般,种衣剂成膜性差,易脱落,持效期短。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倡对玉米种子采用优秀的种衣剂进行二次包衣,现拌现用,最大限度的保证种衣剂的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三、玉米种子处理技术配方

1、防治种腐病和苗期根腐病。选用三唑类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种菌唑、灭菌唑、三唑醇等,或福美双、甲霜灵、克菌丹、多菌灵、咯菌腈、精甲霜灵等。

2、防治丝黑穗病。选用三唑类药剂,戊唑醇最好。目前为了提高安全性,采用和其他三唑类药剂复配。

3、防治玉米线虫矮化病。选用克百威、丙硫克百威、丁硫克百威、噻唑膦等。

4、防治地下害虫。选用克百威、丙硫克百威、丁硫克百威、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辛硫磷、毒死蜱、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吡虫啉、氟虫腈等。

5、防治苗期地上部害虫(蚜虫、灰飞虱、蓟马)。选用克百威、丙硫克百威、丁硫克百威、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吡虫啉等。

6、防治后期蚜虫。选用噻虫嗪、吡虫啉等。

四、防控建议

为了使玉米种子处理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各地应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宣传种子生产企业。企业是生产的源头,只有企业高度重视,拒绝白籽下地,大力推广包衣种子,种子处理工作才能做到实处。包衣时要注意对症下药,加以标签说明,做到老百姓购买使用时一目了然。二是宣传农民。通过现场观摩、召开培训会,同时依托媒体、网络、手机短信、微信等先进通讯手段,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宣传。增强农民的种子处理意识,建议购买对症包衣种子。购买种子时还要问明包衣防治对象,如果用药不对路必须选择二次包衣。三是宣传领导。各地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争取领导的支持。只有领导重视,财政支持,工作才好开展,工作推进才有力度,技术落实才有效果。

五、注意事项

玉米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三项技术处理:

一是种子分级。同一包装袋内的种子发芽势并不相同,它们是由玉米雌穗的稍部、中部和下部的籽粒混合而成,这样的种子同时播到地里,稍部的小粒由于顶端优势,出苗比较早,底部的圆粒缺少活性出苗慢,田间玉米植株大小不齐,争夺养分和空间有差异,失去群体增产的优势。播种前把稍部小粒和底部圆粒挑选分级,分别播种,可提高玉米群体产量。

二是晒种。对于没有拌种衣剂的种子,播种前选无风晴天晒种2-3天,起到增加种子活性和杀菌的作用,促进出苗整齐和幼苗健壮。已经拌过种衣剂的种子不能晒种,种衣剂暴露在阳光下,降低药效。

三是拌种衣剂。播种前的1-2天拌种,不要拌的过早,因为种衣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药效受影响。种衣剂选择防控对象是当地常发重发病虫,一定要对症下药,选择对路药剂。

(作者单位:河北省植保植检站)

猜你喜欢

晒种三唑衣剂
不同种衣剂在鲜食玉米“申科糯601”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低温烘干处理对早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青瓜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不同种衣剂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关于水稻种子大棚晒种可行性的探讨
四种不同水稻种衣剂育秧效果对比研究
浅谈水稻种子的处理技术
不同浓度三唑锡悬浮剂防治效果研究
三组分反应高效合成1,2,4-三唑烷类化合物
水稻育苗关键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