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稻种子大棚晒种可行性的探讨
2018-10-21杨志敏
杨志敏
摘 要:在当下水稻制种技术日趋稳定和成熟的大环境下,单产稳步提升,但也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萎缩、工价上涨、比较经济效益下滑、积极性下降的情况,如何提高水稻制种户经济收入显得尤为重要。顺应新环境的发展方向,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求,降低制种生产成本,逐步推进基地由小散户向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然而在大户生产各个环节面临同样问题的时候,风险系数明显增大。尤其在收、晒时,需要的人力、物力在生产投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其成为老百姓经济不能承受之重。如何减少在此环节上的经济投入,趋利避害,并且能保障水稻种子发芽率,就成了需要探索的方向。为了了解和把握大棚晒种的具体优势,特做此试验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可行性探讨。
关键词:水稻种子;大棚;晒种;可行性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2-0115-03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B
目前种子在收获时大多是以传统方式晒种,其简单快速,但是主要适用于小散户[1,2]。而如何解决大户晒种,并节约劳动力成本,使其简单化、有效化,仍然是探索的方向。故而需要勇于开拓创新、利用现有资源或自建设施,处理好产投矛盾,实现基地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用品
水稻种子、蔬菜大棚、温湿度仪、水分检测仪。
1.2 试验方法
1.2.1 场地设计和要求
大棚建造规格为长25 m、宽8 m、高3.2 m,建造面积200 m2,两头敞开以对流空气。种子收获前先将棚内泥土平整,并形成一定坡度,保证无坑洼,再以棚膜平铺两层,以防土壤水汽上窜使种子湿度增加,利于水分散发。晒种时,敞口两头各预留2 m,靠棚膜两侧各预留1 m,预留处不晒种,以防下雨时雨水飘至棚内,故实用面积为126 m2。
1.2.2 处理方案
利用当地原有蔬菜大棚,在同一棚内分别设置3个不同厚度,以棚外常规晒种作对照,每天定时测定,用水分检测仪检测水分变化并记录;在大棚内外各插一个温湿度仪,记录晒种期间每天的温湿度差异。棚外每天视天气情况收、晒,棚内不需要每天装袋,翻晒至水分达标后直接装袋。每个处理的具体厚度见表1。
2 结果和分析
2.1 大棚内外温湿度差异
大棚内外温湿度差异见表2~表6。
通过表2和表3对大棚内外温湿度对比发现,8月4—11日期间,棚外最大湿度达到100%,昼夜温差最大日为8月9日,达到19.6 ℃;棚内最大湿度总体差异不大,但是最高温度平均数达到45.9 ℃;8月10日昼夜温差最大值达到26.9 ℃。通过表4对比发现,棚内平均湿度较棚外小7.6%,最高温度较棚外高8.3 ℃,最小湿度较棚外小14.5%,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平均棚内温度较棚外高1.4 ℃,平均湿度小7.6%,即棚内总体温度较棚外略高,湿度相对较小。
由表5对比发现,种子入棚时间为8月4日5:00 PM,各处理间水分差异不大,在同等厚度5 cm时,棚外与棚内同一天晒干。随着厚度的增加,所晒天数逐渐增加,同比劳力投入也相应增加。
由表6数据发现,不同厚度对应每个大棚晒种量、发芽率,随着晒种数量的增加,发芽率同比呈递减趋势,主要因素为翻晒不均匀、水分蒸发速度减慢、散热透风条件变差。总体厚度应以大面积晒种厚度为宜,即一个大棚晒3 000 kg左右种子较为合理。
2.2 劳力投入比较
劳动力成本投入情况见表7。
据了解,大户在收获5 000~10 000 kg种子时,如果一次性收完,在晒场足够的情况下,晒种每天需要4~5个人工,需要晒2~3 d,按每个人工120元/d计算,即需要960~1 440元/d。如果因收获时间迟早不一、天气情况不好、晒场不足,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力,耗费很大的精力、财力。
大棚晒种,一个大棚建造成本3 600元左右,棚膜使用寿命3年左右,可反复使用,并配以经济作物,提高了大棚的使用价值。如10 000 kg以上种子,收获时干燥,入棚后只需翻晒即可,不用搬进搬出,通常1~2个人即可翻晒5~6个棚,因只需翻晒,工价一般为80元/d左右,按5 d计算,晒种成本800元左右;不受阴雨天气和场地影响,可反复翻晒,减少了种子发热、发芽、霉烂等问题,从而降低了成本和风险。装袋后,以薄膜盖之即可。
3 结论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大棚晒种在及时收获的情况下,发芽率水平较高,此方式相对来讲还是值得探讨和应用的,既降低了成本,又有利于大户的发展和培育,可避免很多不利自然因素的影響。
4 讨论与建议
目前,制种基地在机械化收获的情况下,大多使用精选机收种,减少了大户在晒种时要达到公司要求的种
子净度水平所投入的劳力成本,从而提高了大户的生产效益;对大户给予更优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培训支持等条件,逐步培育优质、精良、高效的自然个体。
参考文献:
[ 1 ] 韩雪梅.浅谈低温烘干对水稻种子发芽势及发芽率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07(06):141.
[ 2 ] 杨建春,白和盛.水稻种子烘干机械的应用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4(10):1 590-1 591.
(收稿日期: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