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6-03-09成斌
成斌
河北省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成斌
河北省是资源型缺水的大省,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河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根据河北省农业资源情况,结合河北省节水农业发展,从政府宏观指导、合理规划布局等方面对加快节水农业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依靠科技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路。
一、河北省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水资源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代替的物质基础。缺水和由于不合理使用水资源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大约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水资源严重不足,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增加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困难。二是水资源供应时程变化大。三是由于进入偏干旱气候周期的30年来,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日趋减少而超采地下水,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随着水资源问题日趋严重和突出,一方面,农业供水因水资源紧缺而难于增加,与此同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消减明显不足的农业灌溉用水,从而使得农业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严重,节水农业有着巨大潜力。发展以节水和提高水分利用率为中心的节水型农业,将是解决农业缺水问题的关键。
1、概况
河北省属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1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不足国际极度缺水地区标准的61%。河北省用占全国0.7%的水资源,养育了占全国5%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但也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目前河北省年实际用水量已达220亿立方米,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170亿立方米,致使每年不得不超采50亿立方米地下水来维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河流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水体污染、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干旱少雨,缺水形势更加严峻。缺水状况已由局部农业缺水变为工农业及城乡生活全面缺水;由单一的生产缺水变为生产、生活、生态整体性缺水。
节水农业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农业。贾大林先生提出,“所谓节水农业是在充分利用降水的基础上采取水利和农业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益的农业。
河北省人口占全国的5%,地表水资源仅占全国的0.65%,近些年来,尽管我省农业用水量占用水量比重逐步下降,但仍然保持在60%以上。面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危机,建立节水型社会特别是发展节水农业是必然选择。因此,河北省农业节水显得十分紧迫,加快研究节水农业,解决水资源危机和地下水严重超采,是有效控制水资源超采和科学利用水资源的根本途径。
2、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4.9亿方,2002年全省总用水量215.26亿方,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54.65亿方,占71.8%。河北由丰水地区变为干旱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恶化难以逆转。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实际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的负担能力。河北省耕地、人口占全国的5% —6%,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0.7%;降雨量居全国第23位,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第29位,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和1/9,资源性缺水问题严重。
3、节水农业的发展
河北省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之一,其地貌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均有分布,高原、山地(包括丘陵、盆地)和平原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9.7%、50.5%和39.8%。河北省总土地面积187693平方公里,2006年全省耕地面积8987万亩,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4.9亿方,其中山区126.4亿方,平原78.5亿方。2006年全省总用水量215.26亿方,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54.65亿方,占71.8%。
近年来,河北省抓住水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点的节水灌溉新路子,首先是积极推广综合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河北省针对省内农业节水技术单一,缺乏有效集成的现象,2005年,拿出800万元在全省不同区域建设节水农业综合示范项目区,重点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因地制宜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各示范区根据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农业种植结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及群众的文化素质,确定了适合当地的管道灌溉工程,亩均管道长度8-10米。二是完善农业用水计量体系。示范区内所有水源工程都安装先进实用的量水设施(IC卡、射频卡、水表)等。达到“一井、一表、一卡、一号、一数”(即每一眼井安装一块水表、编一个井号、建一张档案卡和一个定期统计上报的取水量数据)的管理要求,并选择部分项目区进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的试点工作。三是开展土壤墒情监测,使项目区达到适时适量灌溉。在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同时,河北省水利厅投资50万元委托省灌溉试验总站、中国农大曲周试验站等单位在项目区内建设灌溉预报站,解决田间作物灌溉用水优化管理的关键技术,为作物适时适量灌溉提供依据。四是加强农艺措施。在项目区内种植优质耐旱作物品种,应用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五是积极推广桃城区、成安等地农民用水户自主管理模式,让项目区内用水户自主参与、自主管理,促进节水农业工程的良性运行。其次是山丘区积极发展微灌技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二、节水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河北省的节水农业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发展较慢。每项节水技术均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除受自然地理条件,如水源、土壤、气候、种植作物等条件的制约外,还受社会经济条件如人均收入、文化素质、经济体制等的影响。制约河北省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对节水农业认识的偏差
对节水农业认识的偏差主要是指对节水农业认识有误区,认为节水农业就是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技术是灌区的专利,这种侠义的节水观不利于区域水资源的整体、高效、持续利用。节水农业有其科学性,节水技术有其适用条件。农民缺乏对节水技术的了解,也影响了对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有的地方发展节水农业不结合当地条件,为节水而节水,给节水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负作用。
2、经济因素制约着节水农业的发展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节水农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会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小规模家庭经营形式决定了中国节水农业尤其是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微灌、喷滴灌技术目前主要由村集体与农户联合或多个农户联合共同出资建设,同时,灌溉工程的使用和维修需要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共同协调,以保证灌溉技术能够正常的运行。因此,农民人均收入与节水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3、综合节水技术集成不够
河北省农业用水效率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农业节水技术应用上还缺乏系统研究,突出在集水、保水和高效利用的综合集成不够,以致于单项措施无法发挥整体效益;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覆盖面小,缺乏系统考虑地区间的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差异性;没有从系统的地域水资源特点出发全面规划农业节水结构和水资源利用。因此在节水农业发展中,需要深入研究新的理论,形成新的农业高效用水理论体系,集成具有区域特点的高效用水技术与创新技术体系;按照农业区域的实际情况,实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模式。
4、政府扶持不足
节水农业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微灌和喷滴灌技术的一次性建设投入是目前小规模家庭经营农户所不能承受得了的,同时,节水农业工程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河北省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状况看,渠道防渗技术和管道输水技术主要采取以村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微灌、喷滴灌技术采用率比较低是因为它们需要的一次性投入较多,且要求适度规模化经营,故没有政府的扶持农民没有积极性采用这两种技术。目前,这两种技术主要是在政府扶持下而建立的节水示范园区中实施。政府扶持对微灌、喷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有积极的作用,政府扶持在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等技术推广中所起的作用较小。以石家庄为例,目前全市节水农业灌溉工程建设每亩地国家仅补助几十元,即使农民自筹一部分,也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三、节水农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节水农业是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构建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节水农业的基本思路应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农业节水抗旱综合能力为重点,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水浇地与旱地并重、研究与推广并进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广综合配套技术,实现农业节水、用更少的水生产更多的粮食,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
1、加强政府宏观指导
(1)要切实增强水资源危机意识和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的紧迫感。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是社会用水大户。由于多年干旱缺水,农业灌溉方式落后,农业用水无序无度,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加之大量超采地下水,水环境日益恶化,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实行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行的方针,下大力解决好水的问题。
(2)坚持把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摆到政府工作重要位置,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摆到政府工作重要位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涵养、开源与节流并举,发展节水灌溉与旱作农业并重,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节水和旱作农业发展。要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水资源,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严格控制兴办高耗水农业项目,如兴办高耗水农业项目,必须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对农业灌溉用水逐步实行定额、有偿使用制度,通过试点,探索有利于节水的水价形成机制。
(3)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用水,推进节水和旱作农业法制建设。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依法治水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法、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我省相关法规,加强节水和旱作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执法和法律监督工作,做到依法治水、依法用水。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有关政策,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费改革,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鼓励节水,限制浪费。
2、依靠科技发展节水农业
(1)全面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节水农业科技行动,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设备。要进一步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优势,产研结合,优势互补,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河北省省情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标准化体系,促进节水灌溉技术运用和节水产品设备生产的标准化。
(2)加强节水农业的基础研究。高度重视灌溉试验工作,加强节水灌溉制度的试验和研究,制定按作物需水要求和土壤墒情进行灌溉的最佳节水灌溉制度和农业节水指标体系,结合各地的气候特点、土壤墒情、灌溉制度进行及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适时、适量灌溉,实现作物的精确灌溉。促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转变。在缺水地区,要大力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和控制灌溉技术,以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3)建立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以各级水利、农业服务组织为主体,科研、高校、企业、管理单位广泛参与的专家咨询组,为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咨询。二是成立由县级水利、农业、气象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指导组,重点负责综合节水技术的推广、灌溉预报、优良品种的引进,开展对农民和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3、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制度
当前,河北省的农业灌溉用水价,不到其成本价的1/3。水价太低,妨碍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制约着节水农业的发展。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商品化管理,逐步加大力度,提高水资源的价格,直至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节水激励制度的具体措施:一是对农业灌溉用水实行超定额加价制度。制定水量定额管理制度,对不同用水量执行不同水价标准,超额用水实行高额水价。二是实行节水激励机制。由于当前节水与用水户利益不挂钩,节水效果不明显。应该试点推行节水激励机制,按年节水量乘以10倍水价的标准,由国家给予一次性奖励,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使农民节水投资得到回报,增加节水的积极性。三是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强化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发展节水农业与增强节水意识结合起来。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融资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的研究,为节水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厅机关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