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界定与起源问题研究
2016-02-18杨宝春
杨宝春
(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藏戏的界定与起源问题研究
杨宝春
(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藏戏是由藏族民间及宗教歌舞、说唱、音乐、舞蹈、杂技等长期综合演变而形成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多剧种的戏剧群落。藏戏在原始民间歌、舞、仪式基础上孕育,后随着苯教的发展、民间歌舞说唱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当佛教全面引介并成为藏族的主要宗教之后,藏戏又极大地受到了佛教仪式表演的滋养,并与之密切融合,成为宗教仪式性与审美娱乐性很好结合的艺术形态。藏戏的界定、起源问题研究涉及藏戏的来源要素、历史起点和它的基本构成及形态,涉及藏戏剧名、剧种的界定研究问题,还与藏戏的流派、分布等问题密切相关,还应该考虑藏戏的原生性和衍生性。
关键词藏戏;界定;起源
藏戏的界定与藏戏的起源、剧种、流派、分布、演变等问题的研究密切相联。对于藏戏的界定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直接影响到藏戏起源、发展、特征、流派等问题的理解。
一、藏戏界定的学术研究
中国戏剧的层次划分基于传统,可分为声腔系统,或称剧种系统,或称戏剧群落。它是指在一个声腔影响为主的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不同因素而形成的相互关联、有很多相近性,但又明显有着各自的地方特征,由多剧种组成的戏剧类型。戏剧群落之下为各个剧种。藏戏不是一个剧种,而是剧种系统,或戏剧群落。
戏剧群落是中国戏剧发展历史中长期传承、演变的特有现象。它一方面说明中国戏剧历史演变中的传承性,即不同地域、尤其是相邻地域之间戏剧等文化形态的蔓延、传播;另一方面说明以一个剧种为形态的戏剧在区域衍生中会因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会出现相互关联但又各有不同的剧种类型。
藏戏是由藏民族的民间及宗教歌舞、说唱、音乐、舞蹈、杂技等长期综合演变而成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它的形成,或认为在公元8世纪,或认为在公元14、15世纪,这些不同看法是基于对藏戏不同生成要素的认识。
藏戏作为民族戏剧、传统戏剧、地方戏剧,其剧种特色划分的重要依据在于它独有的传统、特色和区域分布。藏戏是在其独有的文化生态中孕育、成长的,至今还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多剧种的戏剧群落。
对于藏戏的界定,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更多的人在使用时并不深究,只是取其大意。刘凯、边多、刘志群、曹娅丽等对于藏戏的概念界定都有明确的研究。他们或从藏语演唱、藏族歌舞说唱等表演形式,或从藏区传承、藏民的艺术等不同的角度来界定藏戏。藏戏的界定研究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
(一)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这一认识主要是相对于我国其他地方剧种而言,突出了藏戏演剧的独特性,意在强调藏戏自身的历史渊源。这一看法为多数研究藏戏的人所惯常使用。
其一,认为藏戏就是汉语的称呼,在藏语中它就是藏传的阿吉拉姆及其衍生的其他演剧类型。“藏戏,藏语叫‘拉姆朵嘎尔’即仙女戏,也叫‘阿吉拉姆’,即仙女大姐。……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古老剧种。”[1]“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或‘拉姆’,是西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个剧种。”[2]另外,觉嘎①觉嘎.藏戏综述[J].乐府新声,2009(1).文中认为“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或‘仙女姐妹’”。、何晶勃②何晶勃.拉卜楞“南木特”藏戏概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1).文中认为“藏戏在藏语中称为‘阿姐拉姆’,意为‘阿姐仙女’,以歌舞演故事是其基本的特征。藏戏是多源的艺术,其形成同歌谣、舞蹈、说唱、器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在藏族传统诗歌、舞蹈、音乐、故事、话本小说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吴静③吴静.略论德格藏戏[J].南昌高专学报,2011(6).文中认为藏戏“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即‘仙女大姐’的意思。它最早是祈求丰年镇魔酬神的一种群众性宗教跳神仪式,后进入寺庙为僧侣所用,直至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时期,藏戏才逐渐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且有了自己特有的节日雪顿节’”。、许晓云④许晓云.从藏戏中思索舞蹈的发展[J].艺海,2012(7).文中认为“藏戏在一些汉文书籍和文章中又称藏剧,指产生并流传于藏族民间的传统戏剧。在藏族,人们普遍称之为阿吉娜姆,也有称朗达”。等人在相关藏戏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界定,他们都强调藏戏的藏语名称,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定其为一具有独特属性的剧种。黎蔷则从藏戏的藏地属性强调藏戏的剧种属性,他认为“藏戏是流传至中国青藏高原与毗邻藏族地区的地方戏剧种,是古代佛教戏剧文化与藏族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3]
其二,认为藏戏是藏族或藏语演唱的戏剧。这是直接从藏戏的某些属性来界定藏戏,而不直言其剧种特征。如尼玛太就从藏戏的历史渊源的角度认为藏戏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它最初是以藏族民间舞蹈和宗教仪式相结合而成的哑剧性的跳神舞,以后经过表演加工过的民间故事和佛经故事,逐步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藏戏。”[4]葛艾认为藏戏是一种以说唱为主、流行在藏族地区的歌舞剧,“是西藏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艺术的综合。”[5]康保成则偏重于藏语、藏族特征,认为“藏戏,系用藏语演出的戏剧,主要流行于我国西藏和青海、甘肃、内蒙古、四川、云南的藏族群众居住区域。”[6]强巴曲杰认为藏戏“它是藏民族历史发展中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相结合而产生的民族戏剧形式”,[7]曹娅丽认为“藏戏艺术以藏族歌舞、说唱等综合性表演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聚合体”。[8]
(二)藏戏不是一个剧种,而是藏族多个剧种构成的总称或剧种系统。这个总称或系统内包含哪些具体剧种,仍然存在差别或争议。刘凯在其研究藏戏的多篇论文中都认为藏戏应该是一个总的称谓。“对‘藏戏’这个词,已不能当作一个单一的剧种名称去理解,`应该是对以西藏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为一母剧种的包括安多藏戏系统、康巴藏戏系统在内的各类藏戏剧种的一个总称。”[9]“流传在西藏的戏曲,不是西藏藏戏一个剧种,而应该是五个剧种。”[10]“严格来说,现在所谓的藏戏,已经不是一个‘剧种’概念而是泛指藏族整个戏曲剧种系统。”[11]“藏戏是我国历史最长、形成剧种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戏曲系统。”[12]刘凯在界定藏戏时,强调了它的民族性、区域性、传统性以及体系特征。还有一部分学者的看法与刘凯相同相近,如边多认为仅仅在西藏就有五个剧种,“藏戏”只是总称。①边多.论藏戏艺术与藏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关系[J].西藏艺术研究,1991(4).文中认为“‘藏戏’这一名称只能作为整个藏族戏曲剧种的总称,至于单一的剧种,仅在我们西藏地区就有以下五个”。边多还从戏曲起源的角度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把藏族地区所有民族戏曲剧种,都作为一个剧种来谈论,统统都称作‘藏戏’,这对研究藏族戏曲的历史起源及其艺术形式造成了许多混乱的现象”。[13]边多的立论出发点在于西藏地区各剧种的起源是多源的,有的剧种是民间歌舞演变而成,有的剧种是民间跳神舞蹈改编而成,有的剧种起源于宗教寺院,因此,不能把藏戏作为一个剧种。刘志群认为“藏戏”二字不应该仅仅指西藏的戏,指西藏阿吉拉姆藏剧,而应该指藏族的戏,藏区的戏,是藏戏系统的统称。藏戏“成为我国藏区戏曲系统的一个名称,把我国广大藏区各地方戏曲剧种,包括藏区内另一民族剧种门巴戏概括称为我国藏戏系统剧种”。[14]在《藏戏与藏俗》中刘志群认为“藏族传统戏剧有诸多地方剧种,在大的剧种内又有不同的艺术流派,每一艺术流派内又有不同风格的演出团体”。[15]任丽璋、晓平、田联韬②田联韬.藏戏剧种分类研究[J].歌海,2012(2).文中认为“藏戏是集戏剧、音乐、文学、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也是一个包括了多个剧种的民族歌剧(戏曲)系统”。与刘志群的看法相近,强调藏戏的综合性及其系统性。任丽璋、晓平从流布区域的角度认为藏戏是汉族戏曲之外流行于广大藏族地区的一个最大的民族戏曲系统。③任丽璋,晓平.藏戏与藏戏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1993(1).文中认为“流行于广大藏族地区的藏戏,是汉族戏曲之外的一个最大的民族戏曲系统,其历史之悠久、剧种及流派之多、传播地域之广,都是其他兄弟民族戏曲所无法相比的”。乔晋不赞成把藏戏看作是一个有许多不同的演出流派的剧种这一观点,他认为“藏戏也像汉族地区的传统戏剧一样可分为京、昆、川、豫、越等不同剧种”。[16]彭砚淼更接近乔晋的看法,认为藏戏不应该是藏族人民戏剧表演的总和。④彭砚淼.传统藏戏情节的故事形态学分析[J].戏剧文学,2008(4).文中认为“藏戏不是单一一种戏剧形式的称谓,而是不同地区藏族人民独特戏剧式表演的总和”。
另外,关于藏戏的界定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觉嘎认为“藏戏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的藏戏即阿吉拉姆,指拉萨周边地区的藏戏,如拉萨市、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的藏戏等。广义的藏戏除阿吉拉姆之外,还包括热巴(以歌舞为主体,也有戏曲片段);日喀则地区的民间小戏,吉达吉姆,民间的祭祀、祈雨,含有戏剧因素,人物故事情节等;喇嘛玛尼,早期的阿吉拉姆形态,也叫‘玛尼’。”[17]觉嘎对藏戏的界定非常有价值,他不仅仅说出了狭义和广义的藏戏,更看到了具有戏剧因素的表演都应该划归于藏戏的内涵之中。这正看到了藏戏不仅是表演风格、流派、剧种的多样性,更看到了藏戏表现形式、表现内涵都有多样性。界定藏戏应该从更广的视角,这样就不会把本来已经存在的戏剧性的人类表演排除在戏剧研究之外。
藏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多源发展的、以藏民族生活区、藏文化圈为界划分的,以演剧形态为主的综合性歌舞表演艺术。藏戏既有狭义也有广义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代的称呼。称呼藏戏为一种戏剧的,往往是着眼藏戏的历史传统,强调其是有一个独特历史传统的藏民族戏剧。称藏戏为多剧种的统称或剧种系统,是着眼于藏戏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状态。为了更好地了解清代中叶以来遍地开花的地方戏,我们对于不同地域的戏剧声腔剧种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于是在声腔之外,又有了剧种的概念,有了地方戏的概念。依据地方戏的概念划分,大多数的省区有多个剧种,如山东的柳腔、茂腔、五音戏等等。在此背景下,再看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等五省区的藏戏,就无法用一个剧种来界定它了。它不但可以分为多个地方戏,还是有特殊渊源关系的地方戏群落。这种群落关系,说明各个剧种之间声腔、表演上的转承借鉴,文化生态上的同源共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其具有各自的剧种属性,又与区外其他民族、其他省区的剧种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可以给这样一个剧种群落一个整体的界定,或总称为藏戏,但不能把这个剧种群落称之为一个剧种。
二、藏戏来源及时间的学术研究
藏戏是一个戏剧群落,历史上它有一条主流,现实中它有多个剧种。它就像河流一样,有一个主干河道,但又有多个分支,每个分支又有自己的源与流。在藏戏的源头研究中,有的主要探讨藏戏历史主流的起点,有的则寻找其现代多个剧种形态的某一个源头。这样,就会有多源多头的多种认识。
关于藏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至今也没有统一。在藏戏相关的综述研究中对此有概括性总结。边多在《还藏戏的本来面目——试论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中把藏戏的起源归纳为六种论点,分别为:藏族土风舞与佛教哲学内容相结合而成哑剧舞蹈说、跳神仪式注入佛经跳神故事使之戏剧化说、从宗教仪式跳神中分离出来的藏戏说、藏戏是“偏重于舞蹈的哑剧”说、藏戏是歌、舞、剧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说、藏戏是“从说唱形式演变成为歌舞化的藏剧”说。[18]这六种论点其实主要属于两类,即宗教仪式及佛经哲理故事、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对于这六种论点边多均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藏戏产生于公元8世纪的白面剧藏戏。刘志群、彭措顿丹在《藏戏发展史综述(上)》的“吐蕃至十三世纪的西藏戏曲”部分里讨论了西藏戏曲起源的多种说法,主要有原始藏戏嘎巴尔布说、白面具藏戏说、宗教跳神说、民间说唱、歌舞说,多元说等。[19]他的概述中涉及边多、王尧、洛桑多吉、丹珠昂奔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刘志群认为藏戏不是来自某一元素,而是多源的。李宜《20世纪国内藏戏研究综述》中把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藏戏的起源研究总结为:哑剧跳神舞蹈“羌姆”说、民间说唱艺术和歌舞说、多源说;藏戏起源年代有三种观点:8世纪后期说、14世纪和15世纪说、17世纪说。[20]桑东《关于藏戏起源的研究综述》中主要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藏戏起源问题的研究,其中重点介绍了刘志群、伶锦华、洛桑多吉、边多、王尧、何乾三、格曲以及姚宝煊和谢真元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最后归结为两派,即来源于民间艺术派和来源于8世纪的羌姆(跳神)艺术派,并认为两派各有不足。[21]
(一)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藏戏来源研究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藏戏源于早期宗教仪式。《藏戏与歌舞艺术》中认为从藏戏的服饰、道具、乐器、队形、角色特征上可以追寻其与原始宗教艺术的关系。如最先出场,戴着蓝面具的“温巴”(渔夫)腰围上的那圈绳穗源于原始社会兽皮树叶围腰,手执的牛尾是原始社会部落之间战争胜利的标志等。[22]曹娅丽认为
“宗教祭祀仪式对藏族戏剧的形成和广泛流播曾产生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2.藏戏源于民间歌舞等艺术,这又分为早期的民间歌舞和成熟期的民间歌舞、说唱两类。边多虽然把白面具藏戏视为最早的藏戏,但他认为“白面具藏戏是古代藏人在模仿狩猎时的原始劳动歌舞的基础上,编织一些寻猎等民间故事而形成的”。“藏戏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起先是由民间的说唱和歌舞发展起来的。”[24]姚宝暄、谢真元从时空艺术的特征角度认为“藏戏只有也只可能孕育在处于成熟期的藏族丰富而耀灿的民间艺术中,它的直接源头是藏族民间说唱艺术,配以民间音乐、歌舞、绘画(化妆)等”。[25]唐东杰布虽是戏祖,但只是发挥个人天赋,并顺应文化发展的潮流,成为了藏戏问世的接生婆。成熟期的民间说唱艺术是藏戏的来源。刘凯认为藏戏的母剧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它们共同的艺术渊源,谁也离不开当时卫藏地区的‘勒谐’(劳动歌)、‘羌谐’(酒歌)、‘百谐’(征战歌)、‘拉鲁’(山歌)、‘故鲁’(道歌)、‘堆谐’(堆地歌舞)、‘草舞’(鼓舞)、‘谐钦’(古典大型歌舞)、喇嘛麻尼说唱、‘格萨尔’故事集体说唱等。”[26]刘凯指出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都是唐东杰布一人所创造,两者最初大同小异,但都来源于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3.藏戏源于佛教跳神。1983年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藏戏”条中认为赤松德赞请印度高僧莲花生修建桑耶寺,在779年的落成典礼时,“采用藏族原始宗教苯波巫师仪式,并与当地土风舞结合,形成哑剧性的跳神仪式,以宣扬佛教哲理,此即藏剧的起源。”这里把藏戏的来源归结为羌姆,即哑剧式的宗教仪式表演,但羌姆是综合原始宗教苯教仪式、当地土风舞、印度佛教跳神仪式而成的。这一观点影响很大,至今为多数学者所认同。如邢莉认为“藏戏是西藏地区苯教和印度佛教表演艺术世俗化的产物,是宗教仪式的物化形态”。[27]
如果藏戏的渊源之一为跳神,即羌姆,那么羌姆的来源就是原始宗教舞。尕藏扎西认为寺院羌姆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时期,“藏族先民中的苯教师在‘羌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8]郭净认为羌姆是佛教传入西藏后才形成的一种完整形态的仪式舞蹈,并对藏戏有直接影响,但羌姆本身却是“融合了包括苯教仪轨在内的诸多本土文化因子而形成的”。[29]因此,如果把羌姆视为藏戏的来源,那还要把羌姆的来源考虑进去。
还有一些研究者明确反对这一观点。洛桑多吉从来源、表演艺术、调子、乐器种类及其演出的节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藏戏与宗教仪式上举行的跳神,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30]边多认为“莲花生倡导的宗教跳神与白面具藏戏之间,并无丝毫关系”。姚宝暄、谢真元从时空艺术的特征角度认为跳神只是为藏戏提供了营养,但藏戏绝非源于跳神。格曲曾于1992年至1996年先后5次到桑耶寺,通过多次的实地考察、采访及查阅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现代文物考古方面的书籍,发现“桑耶寺康松桑康林殿绘有白面具藏戏表演画面的壁画,并不是绘制于1200多年前藏王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之时,而是形成于距今仅有100年左右的近代。壁画内容也并非桑耶寺落成后举行的开光庆典仪式上的欢庆场面,而是近代桑耶寺维修重建竣工后的开光庆典场面。”[31]这一结论把以桑耶寺壁画作为白面具藏戏起始点的观点予以否定。文中认为白面具藏戏起源很难确定,可能与蓝面具藏戏同时,在13、14世纪,也有可能更晚。
4.藏戏起源于白面具藏戏。边多认为“藏戏的雏形——产生于公元8世纪前的白面具藏戏”。边多后来在《对西藏戏曲剧种音乐的探讨》中从整个西藏地区戏曲的来源考虑,认为其来源主要有三种不同形式,“即民间歌曲、舞蹈、夏,藏语意为对词朗诵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演变而成的艺术形式。”[32]边多对于藏戏的来源思考前后有所改变,他又关注到了藏戏起源的多源性。乔晋认为“目前能见到的白面具藏戏表演就是现代藏戏表演最早的雏形”。[33]
5.藏戏有多个源头。藏戏具体有哪几个源头,不同的研究者又各有不同的看法。娜茜从藏戏的剧本、舞蹈、唱腔、服装和面具等各方面考察,认为藏戏“是在藏族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喇嘛玛尼’)和宗教仪式的酬鬼娱神等各类不同的民间艺术土壤中形成的。”[34]曹娅丽把藏戏看作一种类似歌舞剧的戏,她从歌舞剧的构成上反推藏戏的起源,认为“它的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原始苯教的跳神仪式(实为祭祀仪式);二是佛教的跳神;三是民间歌舞”。[35]曹娅丽主要突出藏戏的歌舞特性,从跳神、民间歌舞上发现了藏戏的三方面来源,尤其是把原始苯教的跳神仪式视为藏戏的源头,这样就把藏戏源头提前了很多年。丹珠昂奔在《佛教与藏族文学》一书中认为藏戏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原始苯教的跳神仪式(实为祭祀仪式);二是佛教的跳神——据《巴协》记载莲花生大师和寂护在桑耶寺开光仪式上,传授了这类舞剧(金刚舞);三是民间歌舞。”[36]他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创始人。刘志群、彭措顿丹认为藏族戏曲的第一个源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第二个源头是西藏民间自古以来就十分兴盛的说唱艺术;第三个源头是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的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37]觉嘎认为藏戏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人一世、一时一代所能够创造的,“藏戏的形成受到了包括苯教祭祀仪式、佛教跳神舞蹈、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歌舞艺术等各种古老的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并经历过孕育、成形、发展和完善的漫长过程。”[38]觉嘎是从戏剧的综合性、完整性来思考藏戏的来源,他指出了苯教祭祀仪式、佛教跳神舞蹈、民间说唱艺术等多方面对于藏戏的影响,但藏戏的源头具体为何,这样的回答对于认识藏戏来源是有些含糊的。
这天晚上,阿东便上网下载哀乐。对于阿东来说,这是件容易不过的事。但是下载后,他回到学校,谁又能放给他听呢?阿东问父亲老巴,会不会开电脑,放音乐。老巴摇头说:“我哪有这个学问!”
在藏戏的起源的多家论争中,多源说更为合理一些。包括藏戏在内的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问题是应该从早起的社会活动开始考察,即在先民具有娱乐性的角色扮演的或歌、或舞、或仪式中就已经构成了戏剧的涓涓源头了。但戏剧是综合的,是开放的,也是发展的。它的早期形态、发展中的形态,和当今存在的形态是有很多不同的。我们根据现在所见所知的戏剧形态来界定戏剧,来推导戏剧的起源,这是思考戏剧起源问题的一个路径,但不能局限于此路径之中。藏戏在原始民间歌、舞、仪式基础上孕育,后随着苯教的发展、民间歌舞说唱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当佛教全面引介并成为藏区藏民的主要宗教之后,又极大地受到了佛教仪式表演的滋养,并与之密切融合,成为宗教仪式性与审美娱乐性很好结合的艺术形态。
(二)与藏戏起源密切关联的就是藏戏的起源时间问题,藏戏的不同来源直接决定了它起源的时间认定。对藏戏起源时间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藏戏起源于一千三百多年前。有研究者认为藏戏的源头应该与早期藏民的原始宗教仪式、原始歌舞相关,在最早的仪式、歌舞表演中孕育着早期的藏戏,因此藏戏的起源时间相当早。刘志群认为白面具藏戏是藏戏的母体,“事实上藏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藏族发祥时期,而且它也是多元的。”乔晋把白面藏戏当作现代藏戏的早期形态,“它的起源和萌芽,甚至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前。”《西藏自治区概况》“戏剧”一节中认为“早在1300多年前,西藏已有了原始藏戏,藏族叫‘巴嘎尔布’。”①转引自:长白雁.藏戏母体——卫藏藏戏[J].中华艺术论从,2009(6).
2.藏戏起源于8世纪。《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藏戏”条认为藏戏起源于8世纪。丹增次仁认为“藏戏起源于古代西藏,从8世纪起存活至今”。[39]边多认为“藏戏雏形一一产生于公元8世纪的白面剧藏戏”。他在《藏戏艺术与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中进一步指出藏戏有多个剧种,每个剧种诞生和来源是不同的,最早的藏戏是白面具藏戏,“在公元七、八世纪已形成,起源于藏民族发祥地雅隆地区的白面具藏戏。这是整个藏族戏曲剧种的母体剧种。”[40]他同时认为蓝面具藏戏起源于14世纪,经由唐东杰布发展而成,昌都戏形成于第七世帕巴拉时期,门巴戏则是一百多年前在白面具藏戏的基础上加工演变而成。黎蔷认为“实际上戏剧起源与形成并非同一概念,另外藏戏也并不可截然与佛教仪式表演与跳神乐舞相分离”。[41]他支持藏戏形成于8世纪之说。
3.藏戏起源于13、14世纪。刘凯多年一直从事藏戏的研究,他认为“藏戏剧种系统的母剧种——西藏藏戏,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它是稍晚于北杂剧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西部的一种少数民族的戏曲艺术形式”。[42]刘凯的观点很有代表性,第一是认为藏戏在今天虽然是由多个剧种构成的一个戏剧体系,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剧,既西藏藏戏,西藏藏戏的源头就是藏戏之源。第二是藏戏起源于五百多年前的唐东杰布,在藏传佛教传入西藏后,随着佛教金刚舞等表演的传入、传播,藏戏便在宗教仪式活动中诞生。娜茜虽然认为“藏戏的起源应该上溯到原始时期的歌舞”,但是,她认为藏戏是在14世纪唐东杰布的改革下才“从过去较为单纯的跳神舞‘羌姆’逐渐戏剧化,在哑剧性的情节化舞蹈中开始出现了说和唱。表演手段的不断加强,使这一新生的艺术表演形式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藏族戏剧艺术的雏型”。持类似观点的研究者还有贡波扎西①贡波扎西.四川阿坝州“南木特"藏戏概述[J].民族艺术研究,2010(6).文中认为“藏戏最早产生于14-15世纪,由后藏拉堆沃巴拉孜地方的香巴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公元1385-1464年)开创”。、洛桑多吉②洛桑多吉.谈西藏藏戏艺术[J].次多,译.西藏研究,1984(1).文中认为“藏戏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它起先由民间的说唱和歌舞发展起来的。”“藏戏是公元十四世纪时,为学者兼得道者——高僧汤东杰布、另名高僧铁桥,遵珠桑布(年轻时称为楚乌·白丹扎巴)所创作,是众所承认的”。、长白雁③长白雁.藏戏母体——卫藏藏戏[J].中华艺术论丛,2009(6).文中认为“确定13世纪初,甚至12世纪末就有了从阿卓鼓舞、巴嘎尔布以及羌姆等等基础上综合各种艺术元素而形成白面具藏戏是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等人。格曲对以桑耶寺壁画作为白面具藏戏起始点的观点予以否定,也否定了藏戏起源于8世纪,认为白面具藏戏起源很难确定,可能与蓝面具藏戏同时,在13、14世纪,也有可能更晚。
唐东杰布虽然是藏戏发展历程中一个关键性人物,对完善、推广藏戏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他编排、改进藏戏时,藏戏应该已经存在。藏戏完善于他,但绝不起源于他。
刘志群把藏戏分为起源期、形成期和成熟期,虽然认为藏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藏族发祥期,但他又把藏戏的萌芽期定在8世纪。他认为8世纪形成的羌姆“实际是一种宗教舞蹈,这里吸收了藏族民间舞蹈,又开始试图以此来表演故事内容,这就带有一些戏剧的意味了”。[43]《论探我国藏剧艺术的起源萌芽期》中,他指出:“现在所能收集到的史实材料和口传材料,藏戏的起源萌芽期,以定在吐蕃初期至十三、四世纪为妥,而不能把它的雏形期亦即起源萌芽期认作正式诞生形成期。”[44]《再论藏剧艺术的起源萌芽期》中他更详细地论证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并明确地把藏戏起源期定在13、14世纪。[45]
4.藏戏起源的历史更短,在清初五世达赖时期藏戏才作为独立的剧种而存在,距今三百年左右。雪涓认为藏戏“至今大约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它是在五世达赖时,即清代初期,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艺术剧种的”。[46]格勒认为直至公元17世纪,藏剧正式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成为以演唱为中心的独立的表演戏剧艺术形式。[47]
(三)藏戏的发源地在何处,这个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所涉及,但并不像来源要素和起源时间那样引人关注。但藏戏的来源不同,起源时间不同,发源地自然会不同,如认为藏戏来源于宗教跳神,并以8世纪桑耶寺的羌姆为来源的话,其发源地必然为今天的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境内桑耶寺所在地。
一般认为藏戏的发源地在藏族的核心区域,即卫藏,然后传播到西藏的其他地方,再扩展到藏族的其他地区。边多认为藏戏发源于雅隆,“西藏古文化的发祥地雅隆,也是白面具藏戏的发祥地,而且主要流传于山南一带和拉萨的少数地方。”刘凯认为藏戏发源于琼结,“相传最早的白面具派藏戏班——琼结·扎西赛顿巴,是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在山南琼结地方组织一家的七兄妹(也有说是七姐妹),为卖唱募造桥经费而建立起来的。”丹增次仁认为藏戏分为蓝面具和白面具两种,白面具藏戏
“它起源于西藏山南雅砻河谷地带雅砻部落兴起时期”。蓝面具藏戏是珠钦∙汤东杰布在白面具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于汤东杰布的家乡琼∙日乌齐,而后流传于山南、拉萨两地,部分流传至四川等的藏族地区。[48]黎羌认为“藏戏是在藏族文化发祥的中心‘卫藏’地区孕育、萌生、形成、发展的,后逐渐流传到西藏全区各地,如普兰、亚东、错那、察雅香堆。”[49]然后再传播到西藏之外的四川、青海、甘肃等其他藏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邻国。
(四)其他藏戏剧种起源研究。藏戏分为多个剧种,在研究藏戏起源时,除了西藏藏戏的来源研究之外,还有其他藏戏剧种来源研究,如《安多藏戏源流初探》认为“1946年10月拉卜楞喇嘛职业学校的首场演出,应是‘安多藏戏’的创立期”。[50]张世勋认为康巴藏戏来源是康巴地区在卫藏修行的高僧,从卫藏带回的藏戏再根据本地的跳神舞、民间舞、寺庙佛事活动音乐、民间音乐等创设而成的。[51]在其他藏戏如安多藏戏、康巴藏戏等来源研究中,一般都会肯定西藏藏戏的嫡传正宗地位,同时又认定藏戏剧种的多样性,并认同其他藏戏与西藏藏戏之间的渊源关系。
三、思考与建议
藏戏的界定、起源、流派问题是藏戏研究中的热点。藏戏的界定、起源问题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藏戏的来源要素、历史起点和它的基本构成及形态,涉及藏戏剧名、剧种的界定研究,还与藏戏的流派、分布等密切相关。它们是了解藏戏时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对它们的解答却又无法统一。曲六艺认为应该根据藏戏的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三个阶段来研究藏戏的起源问题,不能把孕育期认作形成期,也不可把形成期当作成熟期。[52]
同时,藏戏起源问题还应该考虑藏戏的原生性和衍生性。藏戏的原生性是指藏戏的母体传承,藏戏的衍生性则是指它的支脉扩展。探寻藏戏的起源,肯定要从它的原生性出发,思考最早的藏民在早期的生活中具有表演意义的行为或方式,以及与这些行为、方式相关联的日常活动。在规定情景下的具有一定的主题和观演关系的角色扮演的行为或方式就是人类的表演活动。在藏族的早期宗教仪式和民间歌舞表演中都具有戏剧意义,是藏戏的直接来源。这如长江的源头一样,在其后来的流传演变中,还不断有新的元素加入,甚至更大更直接的影响因素,如当佛教传入藏区,并成为主要信仰后,它对于藏戏的影响就不是羌姆这一个方面,而是全面促进藏戏的转型、变化。
出现藏戏起源多种认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戏剧及藏戏概念的界定。自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把“真戏剧”界定为“歌舞演故事”,指出了宋元以来我国戏剧的主要形态和构成要素,即歌、舞、演、故事,这一认识影响至今。人们在此影响下对中国戏剧史包括藏戏史的研究自觉不自觉地就依照这一界定来划定戏剧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中国戏剧在宋元前偏于戏,在宋元后偏于剧。偏重戏则歌、舞、演是其主要构成,它的当场性、口头性、非物质性更为突出,历史留存资料更少。偏重剧则歌、舞、演、故事是其主要构成,尤其是故事为主的剧本更便于留存、传播。
歌、舞、演、故事确实概括了我国戏曲的基本要素,但是戏剧的构成要素不一定非要从这几个要素来界定。还可以从综合性表演、角色化、规定情境、观演关系、特定的主题、审美愉悦性、仪式性这样几个方面来看戏剧的构成要素。以此来看,在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活动中就开始了戏剧表演。戏剧起源于早期仪式性的宗教活动,这基本上被人们认同。在其起源之后不应该有漫长的孕育期,起源之后的戏剧与宗教仪式活动合为一体,便已经成型成体。在后期的发展中不断地丰富、完善、演变其形态。戏剧与宗教仪式同源、同流,又分流,在起源、发展过程中它们曾合为一体,后来才分开。但分开后的戏剧与宗教仪式仍然互相借鉴、互相依存。戏剧与宗教仪式的这种同、合关系在不同地域的戏剧与宗教发展中表现是不一样的。有时是合、分的早晚时间的差异,也有合、分程度的不同。在藏族地区则融合得更为全面、密切,为时也更久远。
就像魏晋隋唐戏弄、宋元杂剧、戏文、明传奇、清代花部、当代地方戏一样,它们都是戏剧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演变形态,不能用初期、孕育、成长、成熟这样看似合理却并不合实际的逻辑关系来区分汉魏六朝至今的戏剧发展。
如果接受歌舞演故事是我国戏剧的基本形态,就会不自觉地把歌、舞、演、故事几个要素都具备的时期定位为戏剧的形成期,就如王国维把宋元时期的戏剧定为我国古代戏剧的成熟期一样,人们会类推藏戏的成熟期,再前推其起源点。如果认定藏戏是一种戏剧,是一源的,在其后期发展中才出现不同分支、不同流派,也会自然地寻找藏戏在成熟前的那个源头。如果认定藏戏的形态是多样的,是多源的,在其起源的思考中就会从多源、异时的角度来看待藏戏的起源问题。
参考文献
[1]丹增次仁.藏戏舞蹈[J].西藏艺术研究,2003(2).
[2]刘勇强.藏戏[J].今日民族,2005(3).
[3]黎蔷.藏戏溯源[J].西藏研究,1996(2).
[4]尼玛太.试谈藏戏《诺桑王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 (2).
[5]葛艾.四川南北藏戏史略[J].艺研动态,1988(1).
[6]康保成.藏戏传统剧目的佛教渊源新证[J].中山大学学报,2002(3).
[7]强巴曲杰.略探藏戏舞蹈的审美特征[J].西藏艺术研究,2003(4).
[8]曹娅丽.藏戏遗产在青海河南蒙古族中的传承与文化认同[J].原生态民族文学化学刊,2010(4).
[9]刘凯.对“藏戏”的重新认识与思考——“藏戏”名称规范化刍议[J].艺研动态,1987(6).
[10]刘凯.从藏戏名称的规范到藏戏剧种的划分——兼答刘志群同志的商榷[J].西藏艺术研究,1988(3).
[11]刘凯,藏戏剧种论三题[J].民族艺术,1989(4).
[12]刘凯.试论藏戏剧种系统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J].西藏艺术研究,1989(4).
[13]边多.对西藏戏曲剧种音乐的探讨[J].西藏艺术研究,1989(2).
[14]刘志群.藏戏系统剧种论[J].民族艺术,1988(2).
[15]刘志群.藏戏与藏俗[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3.
[16]乔晋.藏戏的起源与发展[J]四川戏剧,2007(2).
[17]高翔.“觉木隆”职业藏戏及唱腔音乐研究——以西藏藏剧团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8.
[18]边多.还藏戏的本来面目——试论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J].西藏研究,1986(4).
[19]刘志群,彭措顿丹.藏戏发展史综述(上)[J].西藏艺术研究,1991(3).
[20]李宜.20世纪国内藏戏研究综述[J].西藏研究,2010(4).
[21]桑东.关于藏戏起源的研究综述[J].西藏艺术研究,2011 (10).
[22]宫蒲光,洛松次仁.藏戏与歌舞艺术[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2.
[23]曹娅丽.藏族仪式剧与宗教祭祀仪式之关系——安多地区藏族“米拉羌姆”仪式戏剧分析[J].四川戏剧,2012(3).
[24]赤烈曲扎.西藏风土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214.
[25]姚宝暄,谢真元.藏戏起源及其时空艺术特征新论[J].西藏研究,1989(1).
[26]刘凯.藏戏剧种三题[J].民族艺术,1989(4).
[27]邢莉.藏戏与藏族的民间信仰[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11).
[28]尕藏扎西.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的源流[J].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8).
[29]郭净.论西藏寺院神舞“羌姆”的起源[J].文艺研究,1996 (3).
[30]洛桑多吉.谈西藏藏戏艺术[J].西藏研究,1984(1).
[31]格曲.桑耶寺康松桑康林白面具藏戏壁画绘制年代与内容考辨[J].西藏艺术研究,2003(12).
[32]边多.对西藏戏曲剧种音乐的探讨[J].西藏艺术研究,1989(7).
[33]乔晋.藏戏的起源与发展[J].四川戏剧,2007(2).
[34]娜茜.藏戏源流初探[J].西藏研究,1987(4).
[35]曹娅丽.黄南藏戏的审美风格[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1).
[36]丹珠昂奔.佛教与藏族文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60.
[37]刘志群,彭措顿丹.藏戏发展史综述(上)[J].西藏艺术研究,1991(3).
[38]觉嘎.藏戏综述[J].乐府新声,2009(3).
[39]丹增次仁.藏戏改革的思考[J].西藏艺术研究,2003(4).
[40]边多.藏戏艺术与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J].戏剧艺术,1992(4).
[41]黎蔷.藏戏溯源[J].西藏研究,1996(5).
[42]刘凯.方言文化与藏戏剧种系统的划分[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3).
[43]刘志群.试论藏戏艺术的起源和形成[J].戏剧艺术,1981 (4).
[44]刘志群.论探我国藏剧艺术的起源萌芽期[J].艺研动态,1987(4).
[45]刘志群.再论藏剧艺术的起源萌芽期[J].民族艺术,1987(3). [46]雪涓.藏戏[J].中国民族,1980(9).
[47]格勒.试论藏族戏剧的渊源、特点及其他[G]//中国西南民族学会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2.
[48]丹增次仁.藏戏舞蹈[J].西藏艺术研究,2003(6).
[49]黎羌.藏族说唱艺术与藏戏及其藏传佛教劝化剧探究[J].西藏艺术研究,2009(2).
[50]张庆有.“安多”藏戏源流初探[J].西藏研究,1989(3).
[51]张世勋.康巴藏戏的渊源及其艺术特色[J].艺研动态,1988(1).
[52]曲六艺.关于藏戏研究的几个问题[J].艺研动态,1987 (10).
[][]
[责任编辑:周晓艳]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2.012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6)02-079-009
收稿日期:2016-01-20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文化生态视野下中国当代戏剧演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0YJA760065
作者简介:杨宝春,男,汉族,河南固始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戏剧史论、文化生态学。
Study on the Definition and Origin of Tibetan Opera
YANG Bao-chun
(College of Literature,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071)
Abstract:Tibetan opera,a comprehensive performing arts,has evolved from the Tibetan folk and religious songs,dances,music,acrobatics,etc.,and has developed as a multi-genre opera belonging to an unique category.On the basis of the Tibetan folk songs,dances and rituals,Tibetan opera has gradually taken its shape and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perfected itself.When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Tibet and became the dominant religion in Tibet,Tibetan opera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Buddhist rituals and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Buddhism.Thus,it becomes an art form which combines rituality of religion,aesthetics and entertainment.The study of the defini⁃tion and origin of Tibetan opera involves the essential factors,history,composition and form of Tibetan opera as well as the definition,genre,school and distribution of it.The nature and derivative of Tibetan opera also need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Tibetan opera;definition;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