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以萧乾、文洁若和金隄两译本为例

2016-02-18孙建光

关键词:尤利西斯萧乾源语

孙建光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以萧乾、文洁若和金隄两译本为例

孙建光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生态翻译学;《尤利西斯》汉译;三维理论;适应性选择转换;萧乾和文洁若;金隄

中国学者独立创导的生态翻译学在本世纪初成为继翻译的语言学转向、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后的新一轮翻译研究转向,在国际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响应。生态翻译学借鉴生态学研究范式,把翻译看成是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整体,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维度来探讨翻译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从翻译生态学视域探讨萧乾、文洁若和金隄的《尤利西斯》汉译本,可知译者在汉译过程中是如何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和交际性进行平衡、适应、选择和再平衡的,只有各个维度的翻译的精彩,才能实现整部译作都出彩。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尽可能做好“三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才能获得理想的译本。

一、引言

翻译学研究范式经历了语言学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元学科研究范式发展的过程。翻译被看成是一种可以被描述的过程,与各个学科有紧密的关联性,涉及语言学、心理学、交际学、文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美学、计算机科学和符号学等学科。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学研究实现了语言学、文学、历史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融合〔1〕。格雷认为翻译是“一门交叉学科,将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式与普通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合二为一,同时还借鉴了信息论、逻辑学和数学的理科研究范式,以及借鉴了社会人类学、社会学和神学等的研究范式。”〔2〕中国译学理论研究者在借鉴国外多元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中庸和谐、以人为本、整体综合的思想运用于翻译过程中,提出了翻译研究多元性向多元统一和整合一体的研究思路,从生态学的研究角度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式,使我国译界在国际译界长期缺失话语地位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译学研究者终于在世界译界拥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为此做出杰出贡献的有胡庚申教授、许建忠教授和王宁教授等一批学者,他们在十余年里笔耕生态翻译学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与响应。

当我们提及生态翻译学,很多人会立刻和生态批评联系起来。事实上,生态翻译学和生态批评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生态批评是“以拯救环境的目的来研究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切瑞尔·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的定义是“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4〕。王诺认为生态批评是以生态主义的视角研究文学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文学作品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探索文学的生态美学及其艺术表现形式〔5〕。从这些学者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批评侧重于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意在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来呼吁人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强调生态主义世界观,同时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而生态翻译学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是运用生态理论、生态学研究范式和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一种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在宏观上来看属于生态学研究的范式,强调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平衡性与和谐性;在中观上则注重译学本体论的研究,是对翻译行为的理性描述;在微观上注重文本操纵,探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等,同时也吸收了生态批评的理论观点,聚焦于译者对原著中的生态因素的翻译策略,如环境补建、自然“仿生”等。王宁教授认为生态翻译是根据原著的内在生态结构的发展态势来实现对可能的翻译作品进行适应与选择,同时要能用另外一种语言再现原作的内在生态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主客体的生态平衡,该种翻译理念既不片面地强调译者的中心主体地位,也不一味地追求译作被动地“忠实”于原作〔6〕;许建忠教授提出了翻译生态学的概念,把翻译活动与其外部生态环境进行了关联性研究,并研究翻译活动中的各主体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间的机理,探讨生态学视域下的翻译活动,试图对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和阐释〔7〕;胡庚申教授把翻译活动置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生态规律进行研究,侧重研究“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8〕。这些学者借鉴生态学的研究范式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活动,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胡庚申指出“适应/选择”是生态翻译学基础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9〕,翻译行为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对原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翻译即“文本移植”,必然被置于源语和译语系统中的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生态环境中,译者进行“文本移植”需要在“三维”中进行适应性选择,以获得“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本。为了更好地理解译者如何在微观层面上进行适应性选择,笔者以萧乾、文洁若和金隄(译文举例时简称萧译和金译)的《尤利西斯》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考查两译本的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中是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换的。

二、《尤利西斯》汉译中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传统观点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译者翻译的最基本目标是实现源语向目的语的转换,但是译者进行语言转换时,必须根据翻译活动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个人诗学观对语言进行适应性选择和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是指译者在源语向目标语转换时,对源语如何处理及目标语用何种语言风格来再现源语的语言特色或是如何根据目标语生态环境而选择如何表达源语的内容和风格,并涉及译者对语言适应性选择和转换的策略、翻译标准等诸多问题。在语言维转换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在源语与译语之间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转换过来的语言生态既要有新的语言形式而又符合源语的要求,最终能在目标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尤利西斯》的语言具有“陌生化”的特点,作者通过语音变异、词汇杂合、语法变异、外来语穿插、语域变异等手段打破了传统语言规范,以形式与技巧的非常规式的创新来增加读者的新奇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思想活动和情感微妙变化的轨迹,从而揭示现代社会小人物的内心迷茫、荒诞异化的精神世界〔10〕。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首先要“打破主体对事物感知的‘前在性’而实现对事物感知的‘当下性’”〔10〕,即能适应《尤利西斯》中的陌生化语言,然后结合目标语生态环境的需求,根据自己的诗学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源语向目标语的转换。为目标读者提供什么样的“当下性”语言,是每个译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萧乾、文洁若和金隄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研究范例。例如:

The voices blend and fuse in clouded silence:silence that is the infinite of space:and swiftly,silently the soul is wafted over regions of cycles of generations that have lived.A region where grey twilight ever descends,never falls on wide sagegreen pasturefields,shedding her dusk,scattering a perennial dew of stars.She follows her mother with ungainly steps,a mare leading her fillyfoal.Twilight phantoms are they,yet moulded in prophetic grace of structure,slim shapely haunches,a supple tendonous neck,the meek apprehensive skull.They fade,sad phantoms:all is gone.Agendath is a waste land,a home of screechowls and the sandblind upupa. Netaim, the golden, is no more. And on the highway of the clouds they come, muttering thunder of rebellion, the ghosts of beasts. Huuh! Hark!Huuh! Parallax stalks behind and goads them, the lancinating lightnings of whose brow are scorpions. Elk and yak, the bulls of Bashan and of Babylon, mammoth and mastodon, they come trooping to the sunken sea, Lacus Mortis.〔11〕

萧译:众声纷杂,融入阴暗之寂静中。寂静乃无限之空间也。灵魂迅疾而沉默地漂浮于世世代代生息不已之空间。灰色薄暮弥漫于此,却从不落到暗绿色之辽阔牧场之上。仅降下苍茫暮色,抛撒星宿的永恒之露。伊步履蹒跚,跟随乃母,犹如由母马带引之小母马驹。伊等乃一片朦胧中之幻影,然而婀娜多姿,腰肢纤细优美,脖颈柔韧多腱,面容温顺,头脑聪慧。阴郁之幻象逐渐模糊,以致消失殆尽。阿根达斯乃荒原也,向为仑枭于半盲戴胜鸟栖息之所。鼎盛之内泰穆已不复存在。闭灯群兽亡灵发出反叛之雷鸣,沿着云彩大道拥来。呼!哈喀!呼!视差从北口阔步逼向彼等,用刺棒戳之,射自其眉眼之光锐利如蝎。大角鹿与牦牛,巴珊与巴比伦之公牛,猛犸象与柱牙象,均成群结队涌向下陷之海——死海。……〔12〕

金译:嘈杂的说话声汇成一片,融入云雾般静穆之中:这静穆是无边无际的,而灵魂是在迅速地、静悄悄地飘越曾有许多代灵魂轮回生活过的区域。在一个区域中,灰蒙蒙的暮色在不断下降,却从不降落到宽阔的灰绿色牧场上,而是将幽暗散去,撒下一片永恒的露珠般的星星。她步履拙笨地跟随在她母亲后面,带领着亲生小牝驹的母马。她们是朦胧的幽灵,然而她们的形态呈现了预示未来的优美结构,有苗条匀称的腰腿、柔韧多腱的颈部、温顺解人意的头颅。她们消失了,悲哀的幽灵:全没有了。Agendath是一片旷野,鸣角枭和半瞎的戴胜鸟的家乡。Netaim,金黄色的,已经不复存在。在云端的大道上,它们雷鸣似的哼着叛乱的威胁来了,兽群的鬼魂。嚯!听着!嚯!视差在后昂首阔步轰着它们,他额头上放射着蝎尾般刺人的闪电。驼鹿、牦牛、巴珊和巴比伦的牛、猛犸象、乳齿象,它们都成群结队而来,直奔那沉陷的海,Lacus Mortis。……〔13〕

这段话是布卢姆到妇产医院看望难产的麦娜·普里福伊太太时在嘈杂的人群中对生命的思考进行的意识流活动。布卢姆的意识随着灵魂进入黑暗之地,游荡于辽阔牧场、阿根达斯的荒原、鸟类栖息之地,和兽类魂灵一起涌向死海。萧乾、文洁若译本和金隄译本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对语言和目标语的适应性选择有所不同,两个译本都将主要意思表达出来了,但是呈现的译文语言形态有较大区别。萧乾、文洁若的译文语义连贯,简洁精炼,有着古典散文韵味,读起来轻松唯美,一些专有名词或拉丁语被直接翻译成汉语,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金隄译文语言平实,句长略显生硬,给读者一种句意拉长的感觉,让读者对意思的理解花费更多的时间,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或者拉丁语保留了原语言形态,这就打破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思维。例如,“Twilight phantoms are they,yet moulded in prophetic grace of structure,slim shapely haunches,a supple tendonous neck,the meek apprehensive skull.They fade,sad phantoms:all is gone.”萧乾、文洁若将这句译成:“伊等乃一片朦胧中之幻影,然而婀娜多姿,腰肢纤细优美,脖颈柔韧多腱,面容温顺,头脑聪慧。阴郁之幻象逐渐模糊,以致消失殆尽。”而金隄译成:“她们是朦胧的幽灵,然而她们的形态呈现了预示未来的优美结构,有苗条匀称的腰腿、柔韧多腱的颈部、温顺解人意的头颅。她们消失了,悲哀的幽灵:全没有了。”从两个译本来看,萧乾、文洁若对源语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译,译文因此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金隄则保持了源语的句式,顺着原文的顺序,死板的翻译。两种译文给读者呈现出不同的想象图景,萧乾、文洁若更多的是考虑读者的接受性,译文在尽量保持原作语言句式异化的前提下,通过变通语序结构,顺应汉语表达习惯,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14〕。金隄更多考虑的是保持原作的陌生化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文的原生态,无论是用词、句式、各种外来语都尽可能再现原作的陌生化美学特征。两个译本的译者都根据自己的翻译生态需求,适应性地选择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践行了自己的翻译诗学观,为读者呈现了两种风格迥异的语言表达风格。

三、《尤利西斯》汉译中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随着人们对翻译活动认识的不断提升,翻译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文化交流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曹瑞明认为译者肩负着向目标语读者解码源语语言符号和破解源语文化符号的责任〔15〕。因此译者根据翻译活动所处的具体生态需要将原著翻译成符合生态要素所期待或需求的译作,特别要对作品中的文化因子做出适应性的选择与转换,从而实现生态因素需求。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是指译者在把源语文化输入目标语文化生态环境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可完全输入,亦或不完全输入,甚至完全不输入,也包括在文化输入过程中如何将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对接和转换,还包括这些适应性选择会受到何种因素影响,导致什么样的转换结果等等。胡庚申强调译者要有文化意识,明白翻译具有跨语言性和跨文化性,要弄清楚造成文化差异的文化障碍是什么,才能在翻译中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与融合,最终实现信息交流的完整性〔8〕。在多元文化系统中,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它和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种族、自然、宗教、性别以及作者、读者、赞助人等诸多生态要素紧密关联,这些因素共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翻译方法的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翻译策略。翻译作为一种交际媒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译者的翻译内容、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产生影响〔16〕,事实上,长期以来翻译活动是以欧美的强势文化输入到弱势文化的路径存在的。因此,译者会沦为弱势文化中迷失地位的创造者,失去创造性叛逆的勇气。张立峰等认为生态翻译的出现就是要瓦解翻译活动中的隐形的人类中心论、白人中心论、男性中心论以及欧洲中心论等二元对立的思想意识〔17〕。只有消解各种中心论论调,翻译活动才真正回归到自然生态状态,实现“语言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18〕。胡庚申认为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是译者在译事活动中要弄清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本质与内容上的差异,尽可能地避免从译语文化视域出发曲解原文,在进行语际转换时要关注适应双语的整体文化系统,实现双语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与阐释〔19〕,这就是说译者在处理源语与目的语文化互动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应性选择,力争做到两种文化的平衡与和谐。例如,

Save China’s millions.Wonder how they explain it to the heathen Chinee.Prefer an ounce of opium.Celestials.Rank heresy for them.Prayers for conversion of Gladstone they had too when he was almost unconscious.The protestants the same.Convert Dr.William J.Walsh D.D.to the true religion.Buddha their god lying on his side in the museum.Taking it easy with hand under his cheek.Josssticks burning.Not like Ecce Homo.Crown of thorns and cross.Clever idea Saint Patrick the shamrock.Chopsticks?Conmee:Martin Cunningham knows him:distinguished looking.Sorry I didn’t work him about getting Molly into the choir instead of that Father Farley who looked a fool but wasn’t. They’re taught that.He’s not going out in bluey specs with the sweat rolling off him to baptise blacks,is he?The glasses would take their fancy,flashing.Like to see them sitting round in a ring with blub lips,entranced,listening.Still life.Lap it up like milk,I suppose.〔11〕

萧译:要拯救中国的芸芸众生。不知道他们怎样向中国异教徒宣讲。宁肯要一两鸦片。天朝的子民。对他们而言,这一切是十足的异端邪说。他们的神是如来佛,手托腮帮,安详地侧卧在博物馆里。香烟缭绕。不同于头戴荆冠、钉在十字架上的。“瞧!这个人!”关于三叶苜蓿,圣帕特里克想出的主意太妙了。筷子?康米。马丁·坎宁翰认识他。他气度不凡。可惜我不曾在他身上下过功夫,没托他让摩莉参加唱诗班,我却托了法利神父。那位神父看上去像个傻瓜,其实不然。他们就是被那么培养出来的。他总不至于戴上蓝眼镜,汗水涔涔地去给黑人施洗礼吧,他会吗?太阳镜闪闪发光,会把他们吸引住。这些厚嘴唇的黑人围成一圈坐着,听得入了迷。这副样子倒蛮有看头哩,活像是一幅静物画。我想,他们准是把他传的道当作牛奶那么舐掉了。〔12〕

金译:要拯救中国的千百万人。不知道他们对不信天主的那些中国佬是怎么个讲法。不如给一两鸦片。天朝臣民。在他们听来是胡说八道。他们的神菩萨侧卧在博物馆里。手托着脸颊,自在着呢。香烟缭绕的。不像Ecce Homo.荆冠,十字架。圣派特里克三叶草,好主意。筷子吗?康眉:马丁坎宁安认识他:挺有气派的。遗憾,莫莉要参加唱诗班的事没有找他,找了那个看来糊涂实际精明的法利神父。他们学的就是那一套。他不会出去带着蓝眼镜淌着汗珠给黑人施洗礼的,是不是?镜片子闪着光,倒是会吸引他们的。喜欢看他们坐成一圈,努着肥厚的嘴唇听得出神的样子。静物画。像舔牛奶似的舔进去了,我想。〔13〕

这段话内容丰富,涉及到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如对中国人、非洲人和宗教教士的描写。作品通过对异国异族形象的贬低,有意无意地在维护、扩张自我文化。西方文化的强势,殖民地文化的弱势在这段话中表现得一览无遗。因此在源语与目的语文化碰撞中,译者如何做出适应性选择与转换,保持两种文化的平衡,促成信息交流的顺利进行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虽然爱尔兰已沦为英国和罗马教皇的双重殖民地,但却因民众长期受西方殖民思想的奴役,所以他们同样把中国人和非洲人看成低人一等的民族。当布卢姆路过诸圣教堂时,看到门口贴着神父约翰·库米布道的告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意识流活动,他想象着中国人抽吸鸦片成瘾的样子,神父企图让他们信仰基督教,而中国人却宁吸食鸦片、信佛教,也不信仰基督教。作品将中国人刻画为麻木无知的异教徒,并将这种形象呈现给西方读者。作者在作品中一方面丑化异族形象以揭示殖民地民众的愚昧与无知;另一方面又对其他宗教进行贬损,异化“他者”形象,达到美化基督教的目的〔20〕。萧乾、文洁若的译文对作品中的“强势文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弱势文化”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得译文中的两种文化交流趋于平衡,没有让源语文化高高在上,在翻译“弱势文化”时多用中性词和偏褒义的词。如“芸芸众生”、“中国异教徒”、“天朝的子民”、“异端邪说”、“如来佛”、“安详地侧卧”、“厚嘴唇的黑人”、“这副样子倒蛮有看头哩”等,这些词显然更能让中国读者接受,符合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在中国读者面前把布卢姆塑造成对弱势民族充满同情的形象。金隄译文倾向于选择“强势文化”的直接输入,因此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用词显得刻薄无情,如“中国佬”、“天朝臣民”、“胡说八道”、“自在着呢”、“努着肥厚的嘴唇”、“像舔牛奶似的舔”等。这些词语具有贬义色彩或具有讽刺意味,使得“强势文化”高高在上,“弱势文化”显得卑微,虽然更为贴近原文的文化需求,将布卢姆刻画为一个处于殖民统治时期的异族形象,但可悲的是,布卢姆虽为深受殖民迫害的犹太人,却同样对其他的异国异族持有偏见,甚至将他们妖魔化,这样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出英国殖民文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流毒对殖民地的异族人民身心的残酷毒害。

四、《尤利西斯》汉译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翻译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有意图地进行互动活动。段自力认为翻译是具有目的性的,是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一种人类跨文化的交际活动〔21〕。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意图,如何使原文与译文形成良性的互动,如何使译文读者取得与原著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这些都需要译者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翻译生态环境做出抉择。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是指译者在源语与目标语的转换过程中如何实现对源语的交际意图的传递。通俗地说,就是译者通过语言的转换要达到的目的和得到的结果,此种交际意图无论是“自然意义”还是“非自然意义”,都需要译者做出适应性选择和转换。所谓自然意义就是语言自身所承载的意思,不需要目标听众推断其深层涵义;非自然意义是语言承载着说话人的某种针对性的意图,需要进行推断分析而获得的意思。黄鸣认为无论是表达理解自然意义还是非自然意义,语言都是思想表达的载体。判断交际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交流双方是否准确识别和理解对方的意图〔22〕。因此,译者是否能把源语系统中作者的总体意图最大程度地移植到目标语系统中,是衡量译者在交际维的整合适应性选择度的标准。译者要把翻译置于一个大的生态圈中,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微观的语言维层面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换,还要在中观的文化维层面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更要在宏观的交际维层面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换。要实现把原语系统中的交际意图尽可能地在目标语系统里再现,使得目标语读者能和原语读者一样领会到交际意图,这就要译者尽可能地把原文的语言形态、文化意涵和交际意图都要传递给读者〔8〕。翻译中的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译者必须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具有语言学、交际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储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合作原则,无论是遵循“自然意义”的转换原则还是“非自然意义”的转换原则,最终需要达到“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23〕,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比较客观的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

Well it is a long rest.Feel no more.It’s the moment you feel.Must be damned unpleasant.Can’t believe it at first.Mistake must be:someone else.Try the house opposite.Wait,I wanted to.I haven’t yet.Then darkened deathchamber.Light they want.Whispering around you.Would you like to see a priest?Then rambling and wandering.Delirium all you hid all your life.The death struggle.His sleep is not natural.Press his lower eyelid.Watching is his nose pointed is his jaw sinking are the soles of his feet yellow.Pull the pillow away and finish it off on the floor since he’s doomed.Devil in that picture of sinner’s death showing him a woman.Dying to embrace her in his shirt.Last act of Lucia.Shall i nevermore behold thee?Bam!He expires.Gone at last.People talk about you a bit: forget you.Don’t forget to pray for him.Remember him in your prayers.Even Parnell.Ivy day dying out.Then they follow:dropping into a hole,one after the other.〔11〕

萧译:喏,这是漫长的安息。再也没有感觉了。只有在咽气的那一刹那才有感觉。准是不愉快透了。开头儿简直难以置信。一定是搞错了,该死的是旁的什么人。到对门那家去问问看。且慢,我要。我还没有。然后,死亡的房间遮暗了。他们要光。你周围有人窃窃私语。你想见见神父吗?接着就漫无边际地胡言乱语起来。隐埋了一辈子的事都在谵语中抖搂出来了。临终前的挣扎。他睡得不自然。按一按他的下眼睑吧。瞧瞧他的鼻子是否耸了起来,下颚是否凹陷,脚心是否发黄。既然他是死定了,就索性把枕头抽掉,让他在地上咽气吧。在“罪人之死”那幅画里,魔鬼让他看一个女人。他只穿着一件衬衫,热切地盼望与她拥抱。《露西亚》的最后一幕。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吗?砰!他咽了气。终于一命呜呼。人们谈论你一阵子,然后就把你忘了。不要忘记为他祷告。祈祷的时候要惦记着他。甚至连巴涅尔也是如此,常春藤日渐渐被人遗忘了。然后,他们也接踵而去,一个接一个地坠入穴中。〔12〕

金译:唉,不过是长时间的安息罢了。再也没有感觉了。只是那一下子有感觉。准是挺不舒服的。起初是难于相信。一定是弄错了:是另外一个人吧。到对门那一家去问问看。等一下,我愿意。可是我还没有。然后就是幽暗朦胧的临终房间了。他们要光亮。你周围有人在压低了声音说话。你想见牧师吗?然后是东拉西扯,说胡话了。瞒了一辈子的隐私,都在胡话中抖出来了。临死的挣扎。他的睡眠不自然。按一按他的下眼皮。看看他的鼻子是不是发尖下巴是不是下陷脚心是不是发黄。把枕头抽掉,搬到地上去干吧,反正他是完蛋了。在那张描绘罪人之死的画中,魔鬼让他看一个女人。只穿着一件衬衫的他,拼命地想拥抱她。《露西亚》最后一幕。难道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吗?乓!断气了。终于完了。人们谈论一阵你的事情,也就忘了你。别忘了为他祈祷呵。做祈祷的时候得惦记着他点儿呵。甚至巴涅尔也是如此。常春藤纪念日已经逐渐被人淡忘。然后,都跟着去了:一个接一个地下了坑。〔13〕

这段话是小说第六章中布卢姆参加派迪·狄格南的葬礼时对死亡的思考。这一章节和《奥德修纪》中的尤利西斯赴阴间询问自己未来的命运形成了互文性。乔伊斯通过布卢姆对人生的思考,向读者传递人总是要死的,即便怕死,也无法回避自然规律。“怕死”就是本段话中交际意图的“自然意义”,两个译本的作者都很准确地传递了原著的信息,即人人怕死:“一定是搞错了,该死的是旁的什么人”,是别人死去了。但死亡无法阻挡,“死亡的房间遮暗了。他们要光。”这是人临终前的回光返照。人在临死前是没有秘密的,“隐埋了一辈子的事都在谵语中抖搂出来了”。人死后的确认方式是“按一按他的下眼睑吧。瞧瞧他的鼻子是否耸了起来,下颚是否凹陷,脚心是否发黄”。原文作者通过布卢姆对生命进行思考,这和读者所感知、体验的有关死的过程是一样的,因此读者很容易就能明白主人翁传递的“自然意义”。乔伊斯还通过穿插一些文学故事、历史人物等把“非自然意义”的交际意图传递给读者。《尤利西斯》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作品中充满了“非自然意义”的谜团,译者要想在形式上直接实现交际意图,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例如“他们要光亮”是来自于德国诗人歌德弥留之际说的“亮一些!再亮一些!”作者把这一典故穿插在布卢姆的思考中。而“既然他是死定了,就索性把枕头抽掉,让他在地上咽气吧”。这是法国作家左拉的作品《大地》中一个老农惨死在贪图其田产的儿子和儿媳手中的场面。这个文学故事隐射出人类的贪婪以及对他人尊严的践踏。《露西亚》也隐射有人会殉情自杀。这些“非自然意义”都和死亡关联,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谁,死后都会成为他人谈资,也会被淡忘,即便是爱尔兰民族领袖巴涅尔死后也会被人渐渐淡忘。不管是死因如何,人最终都无法回避死亡的结局。译者试图把乔伊斯在原文中所有引用的典故、文学故事或者历史故事通过脚注的形式将乔伊斯的“非自然意义”交际意图传递给读者。比较两个译本,萧乾、文洁若译本更希望读者理解得清楚些,试图尽可能将“非自然意义”传递给读者;而金隄的译本则更贴近原著,无论是“自然意义”还是“非自然意义”都处于模糊与清晰之间,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金隄的翻译原则就是追求等效,强调忠实原作,并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使得中文读者阅读译作尽可能获得与源语读者类似的阅读体验〔24〕。萧乾和文洁若的翻译原则就是要化涩为易,实现译语的流畅性、归化性,做到接地气〔12〕。因此,在萧乾和文洁若的译作中出现了不少京腔方言。可见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他们对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原著和译著、译作与读者“平衡”的策略有着直接的关联。由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对于原著的交际意图的传递也会发生一些差异,这也是出现同一作品多部译作的主要原因,译者、译作之间互为竞争,优胜劣汰,符合翻译生态学的汰弱存强的原则。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不是相互割裂、孤立的,相反三者之间有某种内在的逻辑性。译界普遍认为,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是翻译的最基本生态形式,文化借助语言得以传播与再现,交际让文化得到更好的积淀和传承,所以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关联的。翻译不是一件孤立的活动,而是被置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关联序链之中,彼此影响、渗透。萧乾认为翻译是跨越地域、种族和语言的活动,拥有文学创作所不具有的功能,它能促进民族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实现民族间的对话与融合〔25〕。因此,不论是施泰格倡导的“阐释艺术”,还是新批评观的注重文本研读,其核心都是强调关注艺术品本身,这些文学理论的核心价值就是追求文学作品的内在和谐统一,并借助内容的真实与形式变化实现完美结合以揭示作品的主题。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就是利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实现形式的变异和真实的荒诞的杂合来表现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突的,从而揭示现代人迷茫的精神世界〔26〕。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要遵循文学的基本范畴,因此译者如何实现文学作品内在和谐的再现,就必须在翻译时处理好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三维”,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转换。译作的好坏,绝不是“三维”中某一维度翻译出彩,整部作品就会出彩的,而是需要各个维度都出彩。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认为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一些特别闪亮的句词段描述,但是文学的整体价值不是单一因素就能确立它们的地位,只有各因素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形成互动才能让文学作品出彩〔27〕。由于翻译活动被置于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所以只有关注整体性,注重翻译各生态要素的和谐、均衡和统一,译作才能算得上是佳译。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中心”只有和“原文中心”、“译文中心”形成“共生共处”,才能使“原文—译者—译文”三元生态关系得到均衡和谐发展。萧乾、文洁若夫妇和金隄在翻译中受到语言、文化、交际、社会和赞助人系统等的“生态作用”,因此在翻译时就必定会根据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的影响力主动地去实现“生态适应”,并能动地选择自己的诗学观、文化观、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从而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生态与译文生态的协调和平衡。

〔1〕Gentzler,E.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M〕.New York:Routledge Inc.,1993:viv.

〔2〕Gorlée,L.SemioticsandtheProblemofTranslation: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SemioticsofCharlesS.Peirce〔M〕.Amsterdam/Atlanta:Editions Rodopi B.V.,1994:133.

〔3〕Lawernce Buell.TheEnvironmentalImagination:Thoreau,NatureWriting,andtheFormationofAmericanCulture〔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430.

〔4〕Cheryll Glotfelty, Harold Fromm,eds.TheEcocriticismReader〔M〕.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xviii.

〔5〕王 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2007:62.

〔6〕王 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32(2):10.

〔7〕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3.

〔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1-12,237,238.

〔9〕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8.

〔10〕孙建光.《尤利西斯》汉译“陌生化”美学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6):47.

〔11〕James Joyce.Ulysses〔M〕.London:Penguin Group,1992:541-542,98,140.

〔12〕乔伊斯.尤利西斯〔M〕.萧 乾,文洁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758-759,174-175,229-230,18.

〔13〕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M〕.金 隄,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617,124,172.

〔14〕孙建光,张明兰.《尤利西斯》“前景化”语言汉译比较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50.

〔15〕曹瑞明.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1):45.

〔16〕Cronin,Michael.TranslationandGlobaliz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167.

〔17〕张立峰,金文宁.试论生态翻译学及其生态三维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263.

〔18〕祖利军.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翻译〔J〕.中国外语,2007,4(6):90.

〔19〕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2(2):2-3.

〔20〕叶如祥.《尤利西斯》的“异域幻象”与乔伊斯的爱尔兰文化观〔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318.

〔21〕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4(2):81.

〔22〕黄 鸣.格赖斯意义理论及交际意图识别〔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64.

〔23〕Newmark 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

〔24〕孙建光.论译者个体翻译诗学在《尤利西斯》译介中的作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3,20(2):80.

〔25〕萧 乾.文学翻译琐议〔J〕.读书,1994:89.

〔26〕孙建光.《尤利西斯》:小说的真实与形式的游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2):14.

〔27〕Stefan George,Tage und Taten.AufzeichnungenUndSkizzen,ZweiteErweiterteAusgabe〔M〕.Berlin:Georg Bondi,1925:85.

(责任编辑:杨 珊)

A Study o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Ulysses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A Comparison of the two Chinese Versons by Xiao Qian-Wen Jieruo and Jin Di

SUN Jian-guang

(FacultyofForeignLanguages,HuaiyinInstituteofTechnology,Huaian223001,China)

Eco-translation; Chinese translation ofUlysses; three-dimension theory; adaptive selection and conversion; Xiao Qian-Wen Jieruo; Jin Di

Eco-translatology, which was initiated by Chinese schola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esent century, is becoming a new translating study turn supervening after the linguistic turn and cultural turn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s a new study trend, it has been gain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ranslation theoris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 Eco-translatology, by drawing upon the paradigm of ecology, regards translation as a relevant holism of al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exploring translation mechanism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from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overally. Viewed from eco-translatology, one can better assess how the translators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Ulyssesbalanced, adapted, selected and re-balanced these “three dimensions” in their translating ofUlysses. After the analysis of chosen translated texts, it was found that if an excellent translated work is to be achieved,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dimensions” should be made excellent as prerequisite. Therefore, translators must try their effort to make adaptive selection and conversion in “three dimensions”.

2016-06-10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对话与融合:《尤利西斯》汉译研究”(16WWB00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尤利西斯》汉译研究”(2014SJB681);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对话与融合:《尤利西斯》汉译研究”(苏-0015-B)

孙建光(1975-),男,江苏淮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译介学、比较文学、传记文学、教育学等研究。E-mail:edubest@aliyun.com。

H315.9

A

1009-4474(2016)06-0068-08

猜你喜欢

尤利西斯萧乾源语
与《尤利西斯》偕行百年
自知
自知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萧译本”《尤利西斯》畅销原因探析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萧乾和林徽因 65年的文字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