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尽其义 工致其式——高考诗歌鉴赏答题能力的升格

2016-02-18潘秀银

中学语文 2016年27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答题意象

潘秀银

穷尽其义工致其式——高考诗歌鉴赏答题能力的升格

潘秀银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型。因此,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其实,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诗歌鉴赏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确定为D等。应该说这个等级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技巧,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一、穷尽其义——利用已知,调动积累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标题、作者、注释、写作时间、题材范围、题干要求等;二是学生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验,以及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等等。

1.关注标题

一般来说,诗歌的标题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有的标题明显带有情感类的词语,揭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12年安徽卷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有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线索,如2014年湖北卷《早发》就是围绕“早发”的“早”字表现的,可谓是“一字领全诗”。因此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借助标题可以初步读懂诗歌。所以关注诗歌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意旨,对诗歌进行归类。

2.关注注释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缘由等等,它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诗歌下的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如2013年江西卷辛弃疾的《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有两个注释。其中第(1)题是: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注释①中说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写下了这首词;注释②《离骚》中有“兰、蕙、菊”这三个意象。结合注释可知,兰、蕙都是香草,屈原常以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辛弃疾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

3.关注作者

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意趣、主张,对他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如2015年福建卷陆游的《秋夜纪怀》第(2)题问: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我们熟知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报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是他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和打击。这样可知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4.关注意象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鉴赏时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已知的积累,揣摩含义。例如2014年天津卷黄庚的《暮春》和黄公度的《暮春山间》,这是两首诗的比较阅读。试题中提问: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两首诗都是写暮春之景,但是选取的意象不同。《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学生如果能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进而分析作者的感情,迅速把握诗歌的主题,这样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5.关注手法

诗歌常常借助某种手法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纵观历年高考试题,表现手法题是诗歌鉴赏传统考查的题型。但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出题角度各不相同,这就成为学生复习的一个难点。因此,要想准确答题,就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有:渲染、对比、用典、象征等。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储备,学生在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题时就有了一定的凭借,进而能依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准确分析其不同的作用。

二、工致其式——规范答题,升格能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虽然分值越来越高,但是题目的难度逐渐降低,在题目的设置上更加具体,让学生能明确地按要求作答,从而提高试题的效度。本人结合2016年南京市、盐城市一模、二模考试的阅卷情况,筛选剖析了学生有代表性的答案,简要分析其失分的原因,希望学生在答题中能引以为戒,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避地寒食

韩 偓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注】〔当年〕壮年。〔息机〕息灭机心。

【典型错误例举】

失误1: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1)诗中作者言“愁”,有哪些具体缘由?(4分)

误答:诗中抒写了作者复杂的愁情:羁旅漂泊异地思乡之愁、年华已逝功业无成之愁、寒食佳节孤独寂寞之愁、故国衰败无家可归之愁。(0分)

病例分析:诗歌鉴赏的题目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要根据题目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例如这道题问的是“作者言‘愁’,有哪些具体缘由”,学生应该回答作者“愁”的原因、为什么“愁”,但是学生却回答成了有哪些“愁”、“愁”什么,这就是答非所问了。

应对策略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切忌答非所问。

失误2:堆砌术语,不加分析。

(2)请简析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及其妙处。(4分)

误答:对比、拟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反衬烘托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异乡作客的孤寂与愁苦。(1分)

病例分析: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为了能拿到分数,把凡是能想到的要点全部写上。尽管有的答案甚至能涉及评分标准中的某些点,但是这种套用术语、瞎蒙乱碰的“简析”,显然不符合答题要求。

应对策略2:答题具体,规范要点,切忌罗列术语。

失误3:以偏概全,浅尝辄止。

(3)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3分)

误答:尾联表达了诗人既积极追求功名、渴望得到重用又心事重重、苦闷迷惘的矛盾心理。(1分)

病例分析:“诗家语”常有省略、倒装的特点。就是说诗有韵律等方面的限制,用语有时不能像散文那样自如,如果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上述病例显然没有对比尾联前后两句话内容,以偏概全,只看到部分片面理解了诗意。结合注释可知,诗中“一名所系”“争敢息机”都是表达诗人对功名的追求,但又流露出事事为功名所累与不甘在壮年就放弃对功名追求的复杂情感。因此,在答题时不能仅根据诗中的某一个字词就判断整体诗歌的情感,这样容易造成要点不全,观点片面的毛病。

应对策略3:深入文本,前后联系,切忌挂一漏万。

总之,诗歌鉴赏题并非高深莫测、无路可循,只要学生能穷尽其义,工致其式,规范答题步骤,就一定能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龙冈中学。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答题意象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意象、形神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