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章穿上美丽的外衣
2016-02-18孟维婧
孟维婧
给文章穿上美丽的外衣
孟维婧
生活的丰富多彩,人生的千姿百态,怎样才能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呢?我想,就是对生活有点感悟,有点儿认识,加点点缀,以最美的语言形式传达给读者,让其分享你的感受,你的体会。
那么,如何给文章穿上美丽的外衣呢?“万事开头难。”一件事有了好的开头,这就是成功的开始。给文章穿上美丽的外衣,就是对文章的开头、布局、谋篇、结尾要有点儿讲究。有人讲写文章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即是要有点儿妆饰,有点儿渲染,有所造势,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激起读者的想象联想,对所议论的话题产生共鸣或质疑,即是好的开头。文章的开头,可以顺叙、倒叙,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引用。总之,不同的文章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开头方式,做到开头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如我们学过的课文《一件珍贵的衬衫》,文章叙述了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这件衬衫凝聚敬爱的周总理的情和爱。这种倒叙的开头手法,就很发人深思,自然引出故事的情节,生动自然。鲁迅先生的《祝福》开头,写到了旧历年底最象年底,家家户户开始煮祝福礼,在空中还偶尔听到几声爆竹的钝响。此处先渲染环境为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铺垫。这些选文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头开好了,那么还要注意文章的布局与结构,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可选择不同的结构方法。如记叙类,可以时序蝉联,可以平列展开,可以逐层深入。但总的一条是文以曲为美,不宜太直。正如苏轼所言“文如观山不喜平,远近高低各不同。”给文章穿上美丽的外衣设悬念,有点意外,有点巧合,有点抑扬,使文章写得更加生动耐人寻味。写文章为什么宜曲不宜直呢?这不是为哗众取宠,而是生活本身所决定的。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生活中有曲折,文章在反映生活时就应有变化。
记叙类文章写得曲折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平庸的写法,难以表达复杂的生活,简单的安排,不易表现丰富的内容。孙悟空如果不经过那些千奇百怪的磨难,这个猴王勇敢诙谐的性格就不会那么突出;诸葛亮如果不经过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这位军师的智慧和才能就不会那么惊人;林冲如果不经过高俅的阴损毒计的折磨、受辱,这位教头委曲求全的性格也不会那么鲜明。这表明,文章写得愈复杂、愈曲折、愈深刻、愈有生命力。
再说说议论类文章,这类文章要求观点鲜明,不含糊,不吞吞吐吐,言明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主张,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寻找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要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使文章论述无懈可击。除了事例外,还要引用名言及警句,俚语、俗语中有哲理的话,映衬自己的观点,为文章增添文采,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如韩愈《师说》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讲的是拜师求学问。但他没有直说,而是根据论题,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直到最后讲透,点题。整篇文章有事实分析,从正到反,从虚到实,正反虚实结合,变化多端,很有吸引力。又如苏洵的《六国论》,本文先提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后分析六国破灭的种种原因,由果到因,最后告诫当朝的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破灭的教训。
散文类文章,以情、以理服人,作者独特的感受、见解,以及生活哲理都是很好的议题。联想要丰富,想象要合理。刘勰讲“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但总的一条,受中心思想的制约,要放得开,收得拢,让作者的思想如大河奔流,如高山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千里寻秋,找故都的秋味,在南方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所看到的槐花轻扫,所听到的秋蝉残声,所感到的秋雨送凉,所嗅到的秋果香味。娓娓道来,写出南北方“秋”的不同,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钟爱之情。又如杨朔散文《荔枝蜜》先写自己因被蜜蜂蛰过,不喜欢小蜜蜂,后看到大田插秧的农民,想到小蜜蜂的勤劳,最后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欲扬先抑,突出了蜜蜂勤劳不仅酿蜜而且酿造生活的深刻主题。
给文章穿上美丽的外衣,还必须注意文章的结尾。结尾要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有的卒章显志,有的言已尽却意无穷。如《故都的秋》,在拿故都的秋跟南国之秋做了比较后,得出“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结论。抒发了对故都之秋钟爱神往之情!
总之,给文章穿上美丽的外衣,绝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是外秀而慧中,但文章的外衣绝不能堆砌辞藻,为彰显色彩,多绘不实之景、抒不实之情、叙不实之事,而要注意词语的鲜明准确、生动。写作技巧,因事因时应用,绝不能为写作而做作,失去了天然本色就弄巧成拙了。
★作者单位:山西豪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