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散文教学中的问题及教学策略
2016-02-18吕露燕
吕露燕
浅谈高中散文教学中的问题及教学策略
吕露燕
在高考指挥棒下,高中语文课堂常常充满尴尬: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竟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和认可;学生则觉得课堂45分钟,自己累并痛苦着,收效甚微。对于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现代散文教学,学生更是叫苦连连或是不屑一顾。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第一、学生感受不到散文的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和散文的文体特征有关。散文不靠曲折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从日常生活出发,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所以欣赏散文,全凭一种直觉的感知和玩味,以此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共鸣。但学生由于学业负担重,生活经历有限,难以理解文章中的情思和理趣。
第二、老师预设的内容过多,且没有准确把握学情。如果预设过多,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差异,致使课堂上老师代替了学生思考和判断,将学生引入到预设好的判断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讲学生之所需,从而不能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可能性降低。课堂在热闹异常或是一潭死水中,将学生对散文的热爱,蚕食殆尽。
第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少,功利性强,审美欠缺。新课标要求“在习以为常的事和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优秀的作品常读常新”、“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是在功利性强而审美欠缺的课堂里,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思考领悟能力并没有提高,应用拓展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第四、教师难以点燃学生的热情,课堂缺失语文味。一篇篇散文都是一篇篇洋溢着鲜活生命感悟和人生体验的美文。教师自己没有被文本点燃,没有挖掘出独特的生命感悟,因而难以有效地直抵学生的内心,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五、忽视教材所选文章的示范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教材所选文本有较强的示范性,可是老师往往忽视了这种示范性,把阅读和写作分离开来,而文本的示范性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所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借助示范性的散文文本,在课堂上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让老师和学生的心音共鸣,含英咀华,共同徜徉于散文的审美艺术境界里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改进散文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一、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散文这种体裁的学习重点。散文阅读的支点在情思和理趣,具体表现在语言、形象、感悟这三个要素,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阅读鉴赏的突破口。所以我们应该借助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悟情思和理趣,引导学生在形式美中去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成长。
二、敢于打破过多的课前预设,把握学情,才能有的放矢,打造高效课堂。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不同,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准确把握学情。课前预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写阅读批注,写困惑,写阅读初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鉴赏。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的学习、审美鉴赏活动化,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应该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去,让学生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感悟与思考,获得鲜活的体验,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四、老师要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本,唤醒自己的生命体验,寻找到文本中最能够打动自己的地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独特体悟。由此推动学生的整体阅读向开放式、个性化方向发展。
五、利用好文本的示范作用,将课内的迁移到课外,尤其是对写作能力的训炼上。教师要从文本的情思和理趣、谋篇布局、文脉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并将这些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展切实有效的训练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积极探索和尝试。想要散文课堂高效起来,就必须正视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唤起学生对课堂的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心音共鸣并最终实现对彼此自我生命意识的关照。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