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教育观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学困生转化策略

2016-02-18郝超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学学困生情感

◆郝超君

积极教育观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学困生转化策略

◆郝超君

从“积极教育”入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通过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打破“学困生”的困难壁垒,并通过教师、同伴的帮助,促使“学困生”向“学劲生”进行转变。

积极教育;学困生;信息技术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3.089

1 引言

“学困生”问题历来是班级教学和管理中的难题。“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比如明显的自卑感、压抑心理、胆怯心理、惰性心理、志向水平低、注意力不集中等[1],都会造成学生不爱学习,不愿主动融入学习氛围,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和惰性,一步步“融入”并进入“学困生”的行列。信息技术课堂虽然没有高考和中考的升学压力,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对学生形成的外在压力,但也不乏“学困生”的存在。

如何能够有效转化“学困生”为“学劲生”?如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摘掉“学困生”的帽子呢?通过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可知,明显的自卑感、压抑心理、胆怯心理等心理因素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方面入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通过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步引导“学困生”进行转变。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在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的定义中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2]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3]。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人在情感上的体验,通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人的潜力得到发展,品德得到培养和发扬[4]。

本文根据积极教育的指引,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策略,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对“学困生”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困生”进行有力的转变。

2 实施分层教学,击碎“学困生”心中的学习困难壁垒

在“学困生”成因的调查中,由于学习任务艰难而放弃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这部分学生每当接到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不论其简单还是复杂,都会“本能”地选择放弃,而每次的放弃都会带来下次学习上的困难,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教师应该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而这种分层教学不仅应当体现在作业任务的分层上,更应当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可以将基础知识和简单技能的掌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大脑中进行演绎、推理、拆分、重构,并找学生进行展讲,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知识点传授给其他学生。

与此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勇于质疑和反思,并有意识地请“学困生”说出他们的不同想法和观点,迫使“学困生”进行思考。这样通过学生之间想法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消除“学困生”“本能”的放弃行为,引导和强制“学困生”进行探究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积极响应,从而让“学困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投入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教师关注,为“学困生”添加助跑动力

多用话语和肢体语言关注“学困生”,促使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关爱者,对“学困生”尤其如此。当他们犹豫不决时,及时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当他们想要放弃时,及时上前进行鼓励;当他们着急忙慌、抓耳挠腮时,给他们一个爱的抚摸;当他们取得进步时,在全班面前鼓励赞扬,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等等。通过对“学困生”多一点儿关爱,多一点儿耐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教师爱的包围下成长,他们终会迈开步伐,开始前行。

用心安排“学困生”座位,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困生”的学习自制能力一般要比普通学生的自制力弱,因此在安排座位的时候,教师应当多费点儿心思,比如尽量将“学困生”安排在靠近讲台的位置,或者将其安排在自控力比较强的学生中间。通过有效减少周围环境对“学困生”的干扰,可以促使“学困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当学生从心理开始打破困难壁垒,同时处于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中时,便会很容易进入边缘化学习,从而慢慢透过对话、模仿以及实际参与的历程,从生手变成专家。

提升教师自我素养,促使学生信其师、听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便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升自我素养,言必信,行必果,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来。

4 同伴协作,加速“学困生”进步步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孤身奋战,而应该有伙伴同行,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它不仅需要结合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强调与他人的合作、互动,因为知识正是在合作、互动中由大家共同建构的[5]。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期伊始便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析和分配学习小组,并可以有意识地将“学困生”分配在距离组长最近的位置,以便于上课时“学困生”可以随时向组长请教不懂的问题,也便于组长对“学困生”进行随时指导。同时也可对各个小组长实行竞争机制,当身边的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时,便会获得上课“特权”,并定期将“特权”公布和实施。这样“学困生”通过同伴的互助交流以及帮助监督,很快便行动起来,组间的竞争加速了他们行动的步伐。

5 成果捆绑使“学困生”承担责任,努力前行

当然,小组对“学困生”的转化力量不仅仅在于组长对“学困生”的负责,更在于“学困生”对小组活动的积极参与以及对小组集体荣誉感的负责。如何能够有效地发挥小组对“学困生”的积极作用呢?如何能够改变“学困生”长期游离于学习之外的状态呢?可以通过小组的帮助有效地将“学困生”拉回学习队伍的行列中来。如何做呢?通过让“学困生”体验到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小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并且应该为整个团队负责,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会努力前行。

为此可以实行小组加分制。比如:在交作业时,只有当整个小组都交齐并且都正确时,才给小组内每位成员记分,否则整组人不进行记分登记;在组间竞赛时,从每个组中有目的地挑选学生代表本小组参与竞赛,获胜者所在的小组便可获得分数奖励等。将“学困生”的状态和整个小组的状态捆绑在一起,便可有力地激发“学困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前行。

6 结语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可以促使“学困生”进行转变,比如:教师本人的幽默感无疑是活跃课堂的有力法宝,通过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吸引学生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教师努力备好每一节课,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每一次学生的实践任务中,让学生在欣然完成任务时不知不觉掌握知识点,用教师特有的课堂魅力吸引学生;也可以和班主任联系,推荐“学困生”为班级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担任班级文化建设的版面设计者,运用已学Office中自选图形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从而促使“学困生”的积极转变等。

总之,教师只要有爱心,带领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举措便都能触动和帮助学生进行转化,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投身到学习中来,更好地使“学困生”变为“学劲生”。

[1]陶兴模.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02(4):12-16.

[2]Carr A.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M].Brunner-routledge,2011.

[3]Egan J. Walking Toward Mindfulness[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2000(5):86-90.

[4]郝超君.优质高中“积极教育”观下的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71-72.

[5]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60-64.

G633.67

B

1671-489X(2016)13-0089-02

作者:郝超君,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033000)。

猜你喜欢

心理学学困生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情感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爆笑心理学